【南图好书】十一月·墨香盈袖,书卷如梦

政务   2024-11-05 17:18   重庆  

十一月好书

好书推荐

人若读书,风雅自来,

一言一行,皆受熏陶。




#01

《性别麻烦》

作者:[美] 朱迪斯·巴特勒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内容简介】

自1990年出版以来,《性别麻烦》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任何对性别、酷儿理论感兴趣的人的必备之作。它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性别麻烦》融合了哲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等多学科话语,对波伏娃、福柯、拉康、弗洛伊德、克里斯特娃、露西·伊利格瑞等人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审视和分析,推翻了女性和男性的区别根植于身体本质的基本前提,为性别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巴特勒在1999年发行的十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写道,《性别麻烦》的 “重点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性别化的生活方式”,而是“想为性别打开可能性的领域”。

 

【作者简介】 

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

她被认为是“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和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她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被视为酷儿运动的理论先驱。

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宋素凤

文学博士。曾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曾任教于中山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国立安东大学。主要学术领域为妇女、性别与文化研究。著有《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译有《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合译)、《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合译)。






#02

《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作者:周慧   黄灿然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周慧十八岁出门打工,通过成人高考上了大专,毕业后来到深圳,从事过形形色色的工作后,辞职搬到深圳东部山区洞背村居住了近十年。

她住在一间三面有窗的房子里,这本书就是她从窗口眺望山和海、村庄和故人、远逝的青春和身在的中年,以及自己内心流转变化的坦诚记录。

“没有任何平静、痛苦、快乐经得起这样写,而没有什么秘密可以写一年都丝毫不触碰。”

这不是或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部书。甚至可当成一部长篇小说来读。而如果读者读后也认同我这番论断,则它还像一部独特的长篇小说。当我们谈到所有艺术都异曲同工的时候,指的就是周慧这种既是散文又是小说也是诗的直觉力和直观力。

你还可以把这部书看作一个湖南农村小姑娘一路成长,然后来到深圳拼搏,终于成功了的故事,只不过这成功不是变成大公司女掌门,而是变成一个女作家,她的拼搏是拼搏着不去拼搏,终于赢得没有财富的自由,过上使贫穷微不足道的生活。——黄灿然


【作者简介】

周慧

女,1974年生,湖南岳阳人。十八岁离家打工,后通过成人高考上大专,读会计专业;毕业后到深圳打工,做过文员、商务助理、销售、人事等。2014年辞职,搬到深圳洞背村居住,无业至今,喜欢阅读,尝试写作。这是她的第一本书。






#03

残酷电影


作者:[法]安德烈·巴赞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残酷电影》是法国电影批评家、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评论文集,收录了他对于六位导演及其作品的37篇精辟评论,这六位残酷导演是:

被诅咒的电影的代表人物施特罗海姆,兼具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为了填补无声电影的空洞,他借助大量电影套路,激发出演员的深层性格、展现出个体的残酷光芒。

从悲剧性的宗教题材中流泻出的神秘主义,逼真至近乎源自灵魂的真实情感,可比肩弗拉芒绘画的场面调度与布景,共同构成了德莱叶的现实主义美学。

斯特奇斯的喜剧是一场场反讽式的社会学调查,其幽默、滑稽的情节外衣下潜藏着一个个现实主义剧本,讽刺并揭露了传统喜剧与其讲述的社会神话。

既施虐,又怜悯。布努埃尔运用残酷的辩证法,编织起了超现实主义梦境,他探索人类境况极端残酷的一面,却又将其转化成人类高尚的仁慈、永恒的纯朴。

希区柯克是制造悬疑的大师、拍摄警探片的专家、电影史上最老练的导演之一,通过精妙的电影技巧,他完成了“一种骇人的反讽,一种比初看起来更真实的残酷”。

黑泽明汲取西方电影美学的营养,同时保存了自身文明的风格,在其影片中,简单的情节足以描绘人性的真相,现实主义与普世价值实现了完美融合。


【作者简介】

安德烈·巴赞

(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著名电影批评家、理论家,《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创办人之一。他的电影思想对整个法国电影批评界,尤其是对新浪潮一代的导演,如弗朗索瓦·特吕弗、埃里克·侯麦、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代表作是四卷本《电影是什么?》(Qu’est-ce que le cinéma?)。


【译者简介】

周杰

湖北黄冈人,南京大学法语笔译硕士生,电影与音乐爱好者,曾获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法译汉三等奖。


【校者简介】

张艺馨,现就读于南京大学法语系。






#04

《黑太阳》


作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抑郁”与“忧郁”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黑太阳”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抑郁”与“忧郁”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暂时的救赎”帮助创作者战胜忧郁;随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杜拉斯的全部作品做了一个总括式的解读,指出长于描写痛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书写而直面创伤、告别抑郁,还分析了弥漫着死亡与痛苦的杜拉斯作品,如何以“笨拙的美学”和“非净化的文学”在精神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


【作者简介】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1941— ),保加利亚裔法国思想家,在符号学、语言学、哲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现为巴黎西岱大学(原巴黎七大)荣休教授。与其师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互文性理论与贱斥理论的奠基人,学术成就卓著,享誉全球学界。著有《符号学》《恐怖的权力》《黑太阳》《中国妇女》等。


【译者简介】

郭兰芳

巴黎西岱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中山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和厦门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致力于文学与精神分析的互动研究。





#05

《不被定义者:雨果传》


作者:[法]马克斯·加洛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世界都知道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你是否知道他还是 “法国的莎士比亚”、“法兰西诗神”、画家、政治家……

雨果出生于1802年,正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父亲是保皇党士兵,母亲是旺代分子,从童年起他就深陷在父母亲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

18岁,雨果闻名法兰西学院;

20岁,雨果发表了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了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29岁,雨果写下了《巴黎圣母院》;

39岁,雨果入选法兰西学院;

49岁,雨果因反对独裁统治被迫离开祖国,开始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60岁,雨果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72岁,雨果写出了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

……

1885年雨果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3岁。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百万人民为他痛哭送行,直至遗体被送入先贤祠。他这一幅魅力四射的面孔,从内里照亮了激情洋溢的十九世纪,照亮了这个孕育了革命、并将共和理念传至全世界的时代。

法兰西学院院士马克斯•加洛以大量史料和雨果作品为基础,多角度切入,运用颇具画面感的生动叙述手法,将文字幻化成近景镜头,复杂而有序地慢慢呈现雨果内心和外在世界,勾勒出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历史面貌,展现了一幅恢弘壮丽的时代与城市全景画卷。

本书法文版出版于2001年,风靡法国二十余载,是法国当代文学不可多得的兼具权威性、艺术性和文学性的传记作品。


【作者简介】

马克斯•加洛

法兰西学院第24号席位院士,法国历史学家、作家。他于2007年5月31日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40位“不朽者”之一。马克斯•加洛最早致力于历史研究,后来转入传奇小说和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取得了很高的声望。主要作品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戴高乐》《凯撒大帝》《雨果传》等。







扫码关注南岸区图书馆

获得更多资讯



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
及时了解南岸区图书馆最近新书动态,活动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