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图活动】“读美味·寻故事”2024年度成渝双城文学对话活动即将开启!

政务   2024-10-17 15:52   重庆  





四川与重庆,山水相连,文化相通,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文化交流高地。两地美食文学源远流长,各具特色,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巴蜀美食文化,也产生了众多关于美食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了探寻成渝两地美食文学的渊源和故事,展示两地独特的美食文学魅力,特举办“读美味·寻故事”2024年度成渝双城文学对话活动,通过文学作品的探讨和交流,促进两地民众更加深刻的领悟两地民俗文化,增进两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共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文化繁荣。


美食…文学…故事

 成渝双城 







活动详情


1

活动主题

“读美味·寻故事”2024年度成渝双城文学对话

2

活动时间

2024年10月18日下午15:00——17:00

3

活动地点

南岸区图书馆少数花园分馆(南岸区南兴路兴隆7号南坪镇兴隆社区办公室一楼)


3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图书馆、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宣传部、重庆市南岸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镇人民政府、重庆市南岸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岸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图书馆、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镇兴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5

报名方式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与




活动安排


(一)活动签到

   (14:30--14:50 少数花园一楼)

活动参与者签到。

(二)川渝两地美食文学作品漫谈

      (15:00--16:30 少数花园分馆三楼报告厅)

       川渝两地的知名作家围绕《吃出来的人生观》(龚学敏“诗人散文”丛书之一)、《一碗面的幸福生活》《暖心火锅》《鱼鲜味美》(赵瑜散文)等两地美食相关文学作品,就川渝美食文学和故事进行探讨交流,同时分享他们的文学观与创作经验,并穿插相关片段朗诵。

1.主持人、朗诵嘉宾:张蓓

2.对话嘉宾

龚学敏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元胜   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

赵  瑜   南岸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副主任,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大众评论专委会委员

3.活动流程

(1)开场:文学作品朗诵(15;00-15:05)

(2)领导致辞

(3)文学对话:三位作家嘉宾分别讲述在文学创作中对美食描写的理解和感悟,穿插作品朗诵(15:05-16:05)

(4)创作交流和互动提问:嘉宾与现场观众互动提问、漫谈交流川渝美食文学(16:05--16:35)

(5)与会领导讲话(16:35--16:40)

(6)合影留念(16:40--16:50)

(7)川渝双城非遗美食展(15:00--17:00 少数花园一楼)






·

2

0

2

4





嘉宾介绍



四川作家:龚学敏

龚学敏,九寨沟人,居成都。出版诗集《九寨蓝》《纸葵》《濒临》《遇见藏地心有风马》等,以及李商隐诗歌译注《像李商隐一样写诗》,散文集《吃出来的人生观》。《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


重庆作家:李元胜

李元胜,诗人、作家、生态摄影师、博物旅行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已出版《李元胜诗选》和长篇小说《城市玩笑》,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陈子昂年度诗人奖。现居重庆。


 重庆作家:赵瑜 

赵瑜,南岸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副主任,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大众评论专委会委员。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曾获得“范仲淹”散文大赛奖、重庆新闻奖、重庆晨报文学奖、重庆晚报文学奖等。曾为报刊撰写美食专栏。


 主持人、朗诵嘉宾:张蓓 

2013年获得重庆市十佳读书人称号,2014年策划、主持重庆市读书月系列活动,从2014年起至今一直担任中央电视台“我的一本课外书”、“少年读书会”重庆赛区评委。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研究分会理事、重庆文保总队阅读专委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专家成员、CCTV“我的一本课外书”、“少年读书会” 评委。





部分作品内

 

《吃出来的人生观》

 作者:龚学敏

作品从作者家乡九赛沟地区的饮食情况及相关习俗入手,介绍了饮食文化对生活在这片处于川甘交界以及汉藏此冷邻地区的人们的人生历程的影响。该书不仅对饮食习惯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作出独到的分析,而且更重视探讨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条件的不断变迁,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由此而折射的人们精神世界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一碗面的幸福生活

作者:赵瑜(摘自七一客户端)


昨天早上,照例去吃一碗面。
那家已经熟络了近十年的面馆,装修简单,胖乎乎的老板娘打佐料时动作麻利,让人眼花缭乱。食客们谁喜欢面条软硬,谁爱吃“干馏”,她都烂熟于心,不会出一丝差错。
这是我的标准化早餐,我的那碗面,自然会有我不再重申但无差错的要求:少辣多麻,汤宽青重。
冬日清晨,一碗面下肚,全身顿觉暖和。
然而,老板娘却在收拾摊子。原来,二老年岁已高,支撑店面深感力不从心,儿子宁愿去电子厂务工,也不愿子承父业。就这样,开了十来年的小店,最终还是得面临“转让”的命运。没想到,我竟有些怅然若失,以至于食不甘味。城市与人事的变迁中,这些我们熟悉地道的小面馆慢慢地消失,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而对于大多数重庆人来说,这碗面会隆重地在外面吃,为的就是那些自家不可能准备齐全的佐料。甚至不少重庆人的早餐无面不欢,特别是老一辈。
青菜的脆、小面的韧、佐料的香,奇妙地交织。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在一碗面中铺陈开来。
如今,舶来的面也进驻到重庆。但老重庆人多有诟病,嫌弃日式拉面筋粗汤淡,抱怨朝鲜冷面华而不实,视港式云吞面为方便面,尽管其声名远播。


-END-


扫码关注南岸区图书馆

获得更多资讯

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
及时了解南岸区图书馆最近新书动态,活动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