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图好书推荐
十月好书
十月好书推荐
你读过的书
经历过的事
等时间长了
那些细枝末节的你都忘了
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张爱玲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作者:[日] 小林泰三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一个充满神秘感和人类未来可能性的新世界。
某年某月某日,女高中生梨乃发现自己的记忆变得断断续续。同样的现象席卷全世界,人类陷入恐慌……几十年过去,失去记忆能力的人类过上了离不开“脑外记忆装置”的生活。
在记忆与心灵可以完全分割的世界,“我”经历了好几辈子的离奇人生。那些记忆都是“我”的吗?“我”到底是何方神圣?
颠覆认知的新奇世界观,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超强。当记忆装置可以任意插拔时,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奇妙的交互?
作者简介
小林泰三
日本知名科幻小说作家,一九九五年发表处女作《玩具修理者》正式出道,立刻获得读者们的关注。
他的作品风格硬朗,兼具逻辑的严密性及画面的鲜活感,并且擅长将科技或不可思议的力量融入日常故事。
代表作:《醉步男》《看海的人》《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安乐侦探》。
— — — — —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 作者:[英]马克·费舍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活在工作—生活怪圈中的一代人。
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更容易?
“21世纪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有限感和疲惫感所压迫。”
当代思想家,费舍作品首次引进国内。
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社交媒体的中心”,马克·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的销量爆发性增长,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也“激励了近二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但2017年,费舍决绝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从学生“倦怠无聊的脸上”,费舍发现作为数字切片的年轻一代,在娱乐矩阵中沉迷上瘾;在电影《盗火线》《教父》中,发现后福特主义——组织只以利益联结,丧失了教父时代对地方和社群的依恋……在电视综艺中,他发现了遵循享乐原则的媒体,正如投喂我们的保姆,它只告诉观众“感觉和情绪”,媒体场上充斥着自我中心者……
本书一出版,与在媒体遇冷、形成剧烈反差的是,在学生群体引发高度热议,成为青年一代的口袋书。《纽约客》《卫报》《爱尔兰时报》等知名媒体随后几年也纷纷刊发书评,知名书影音网站Goodreads上累计收获3万人4.23分(5分制)。
这本小书非建构性大文本,与宏大的理论叙事格格不入,却对“现行社会经济秩序”来了直击入心的一剑击杀。它由一组关于社会文化的观察性描述,个人反思、回忆组成;将社会观察与流行文化结合,诊断社会情绪和时代问题。
这本小书在各种文类之间滑动,跳出了可识别的“生态位”;却是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犀利剖析身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中个体的痛苦与困惑。
作者简介
马克·费舍
(Mark Fisher,1968—2017)
网名K-punk,英国作家、乐评人,互联网上活跃的思想家,近乎实时地记录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21世纪初,他以K-punk为网名写博客,西蒙·雷诺兹称K-punk博客是“博客星丛”的中心。他写了几本书,包括意外大获成功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同时,他还是Zer0 Books的联合创始人。2009年,Zer0 Books因《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一书在英国出版界声名鹊起。这本小书也被誉为“2011年左翼复兴的非正式宣言”。
费舍死后被公认为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罗伯·多伊尔在《爱尔兰时报》上写道:“21世纪还没有出现比他更有趣的英国作家。”《卫报》则将费舍的K-punk博客描述为“一代人的必读物”。
————
【译者简介】
王立秋
云南弥勒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译有《渎神》《潜能》《为什么是阿甘本?》《散文的理念》《导读萨义德》《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等。
— — — — —
《以讹传讹》
● 作者:[美]
詹姆斯·欧文·韦瑟罗尔
凯林·奥康纳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14世纪中叶,英格兰骑士曼德维尔的游记在欧洲流传开来。这本游记记录了一种果实,里面有活生生的羊羔,游记的主人公声称他亲口品尝了这种果实,而且觉得它非常好吃。这并不是唯一一部记载并评论这种怪异植物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修士也说,他从“值得信赖的人”那里听说了这种果实。甚至有些人宣称已经研究过这种果实,还抚摸过果实里羊羔的羊毛。关于这种离奇植物的报道和研究一直持续到17世纪。
相信动植物能够杂交终究是一段无害的历史插曲,然而,如果换成人类的生命健康、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又将如何呢?
人类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具有共享信息并影响彼此观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科学、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得以诞生并传播。不过它同时导致了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呢?为什么错误信息和观念对人们造成不利影响之后,依然会继续传播?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些情况?
作者在书中指出,社会因素,而不是个人心理因素,是理解错误信息和观念传播的关键所在。只有了解社会因素是如何运作的,人类才能有效被错误信息误导,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简介
詹姆斯·欧文·韦瑟罗尔
(James Owen Weatherall)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逻辑与科学哲学系主任,逻辑与科学哲学教授,数学行为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哲学协会期刊《科学哲学》副主编。曾在斯坦福大学、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高校担任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涉及经典场论和量子场论的数学与概念基础、一般科学哲学,尤其对构建金融模型、范畴论、原子物理、量子控制、量子力学等有浓厚兴趣。著有《对冲之王:华尔街量化投资传奇》(The Physics of Wall Street)、《虚空:关于虚无的奇异物理学》(Void: The Strange Physics of Nothing)等。
————
凯林·奥康纳(Cailin O’Connor)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逻辑与科学哲学系教授,生物学和行为科学哲学家,进化博弈理论家。曾任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米兰理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研究员。善于运用行为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问题,当前主要研究科学共同体和社会认识论模型,以及用进化模型解释与多样性相关的问题。著有《不公平的起源:社会范畴与文化演变》(The Origins of Unfairness: Social Categories and Cultural Evolution)等。
— — — — —
《如何有尊严地离去?》
● 作者:涂炯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如何让人们有尊严地离去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难议题。本书关注医疗场域的临终与死亡,探索个人对死亡的应对、机构对临终照护服务的设置和考量,以及社会对临终照护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别离难”,这难在临终者难以获得合适的临终照护,难在家属难以与亲人告别,难在提供临终照护的从业者面临巨大压力,而实践安宁疗护的机构也遭遇多重困境。死亡是一个生理事件,更是一个社会文化事件。死亡质量关系着生命的整体质量,关乎医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临终照护体系应如何安排,以提供对于国人来说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临终支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文化与制度中来理解临终、死亡及安宁疗护的发展。
作者简介
涂炯,201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研究方向为医学社会学、卫生政策与改革、病痛体验与疾病叙事、临终关怀、移动医疗等。出版著作有《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基于一所肿瘤医院的现象学研究》。
— — — — —
《游戏与人》
● 作者:[法]
罗歇·凯卢瓦
(Roger Caillois)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从过家家到戏剧表演,从秘密社团的入会仪式到游乐场的大转盘,从古希腊的体育竞技到现代的晋升体系,从投币游戏机到股票债券……游戏不仅仅是爱好和消遣,它闪烁在日常经验之中,突显了社会文化的特质,映照出人类文明的变迁。在《游戏与人》这一经典著作中,法国知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罗歇·凯卢瓦对广义上的游戏进行充分考察,深入阐述游戏的本质与文化意义,建立了一种始于游戏的社会学。
凯卢瓦基于系统的游戏分类,开创性地用游戏原则区分不同的社会运作模式,从游戏出发追寻文明变迁、观照现代社会。横跨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史等多门学科,纵览众多地域文化中的游戏因素,凯卢瓦以引人入胜的语言、逻辑严密的论证,呈现了一幅包罗万象的游戏图景,使人得以重新审视游戏与文化的内在关联,一窥游戏之于文明的价值。
作者简介
罗歇·凯卢瓦
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学者,法国社会学学院的创始人之一,《第欧根尼》杂志的创办者,获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凯卢瓦的研究横跨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分析、艺术和文学批评等领域,尤其在原始文化和游戏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他也曾将博尔赫斯、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等拉美作家译介至法语世界,在其离世之后,法国设立了“罗歇·凯卢瓦奖”来纪念他在文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游戏与人》《神话与人》《人与神圣》《石之书》等。
————
【译者简介】
余轶
湖南长沙人,国家二级法语翻译。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赴法国攻读硕士学位。曾供职于法国波尔多市政府、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现专职从事翻译与出版工作。译有《倒悬的地平线》《别放开我的手》《摄影师》等。
— — — — —
THE END
关注南岸区图书馆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