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秉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的宗旨,以创新谋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本周推荐:
空谷传响——空竹文化艺术展
中国古代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
人们就开始通过游戏来
娱乐和锻炼身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游戏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孩子们在进行“武斗”的斗草游戏
斗草,又称“斗百草”,
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以后,
斗百草逐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游戏。
其玩法分“武斗”和“文斗”。
所谓“武斗”,
是指比赛双方先各自
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
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
并各自用力拉扯,
以不断者为胜。
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
人们采来百草,
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
以采草种类多,对仗水平高,
并且能够坚持到最后者为胜。
人们在猜灯谜
灯谜,亦称“灯虎”。
原指贴谜面于花灯供大家猜射的谜语。
猜灯谜,亦称“射虎”。
谜语在中国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隐语”或“廋辞”。
秦汉时,谜语成为一种书面创作。
三国时期,猜谜盛行。
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
供人观赏和猜测。
明清时期,猜灯谜在民间盛行。
孩
子
们
在
玩
打
尜
打尜是一种流行于北方的民间游戏。
尜是一种长约10厘米,
直径4厘米的木质玩具,
两头尖,中间大。
在地上画一个方框,将尜放进框里,
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形木板)
去敲击尜头,
使尜弹起,然后迅速将尜打向远处。
另一个人去捡这个尜向框里扔,
以此循环。
范生福绘“老上海风情”
系列作品之《斗蟋蟀》
斗蟋蟀,亦称“斗蛩”“秋兴”
是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
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
蟋蟀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
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清代时,斗蟋蟀活动益发讲究。
唐代 周昉 《内人双陆图》
(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双陆,是我国古代一种博戏。
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
子称作“马”,黑白各十五枚。
两人相博,骰子掷采行马,
白马从右到左,
黑马反之,
先出完者获胜。
南北朝时由西亚、
印度一带传入我国。
唐宋时极为风行,
元明时仍常见,
清代渐少。
民国时期的曹州叶子牌
叶子戏,亦称“叶子格”,简称“叶子”。
是一种游戏纸牌,类似于升官图,
兼用骰子掷玩,最早出现于唐代,
被认为是扑克、字牌和麻将的鼻祖。
叶子戏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
至清代,样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
并有逐渐演变至马吊牌的说法。
因此,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将桥牌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人。
清代旗人女子在打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
全副牌有40张,需由四人同玩,
每人先取八张牌,
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
四人轮流出牌、取牌,
出牌以大击小。
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
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庄。
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范生福绘“老上海风情”
系列作品之《滚铁圈》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
如放风筝、跳房子、
跳绳子、拈石子、抖空竹、
滚铁圈、捉迷藏、骑大马、折纸、
七巧板、剪纸、跳皮筋、丢手绢等。
这些游戏不仅丰富了古代人们的生活,
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许多游戏至今仍然在民间流传,
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本期推荐
“空谷传响——空竹文化艺术展“,
一起来了解空竹吧!
全景展览
【END】
扫码关注南岸区图书馆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