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曙晴教授:我在美国当中医,我的病人是西医

健康   2024-11-20 22:54   广东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来源 | 扬子晚报


近日,西医顶级期刊《柳叶刀》首次发表了一项关于中成药“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研究,引发业界广泛讨论。该研究采用了西医临床研究的黄金标准——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多中心研究。然而,结果显示该药物虽然安全性得到确认,但并未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或生存率。


这一阴性结果让许多支持者感到失望,认为研究未能全面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和个性化特点。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这项研究至少证明了中医在西医循证框架下的研究潜力,突破了中医在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的难题,标志着中西医交流的重要进步。



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用整合医学的理念来理解这一现象?


我曾在美国为一位西医专家患者进行整合医学治疗,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西医交流的重要性。整合医学,也称为另类医学或补充与替代疗法,在美国,常常在现代主流医学无法解决问题时才被考虑。我常半开玩笑地对美国朋友说:“我的病人是西医”——意思是西医也会生病,有时也需要中医的帮助。


有一次,我收到一位来自圣地亚哥的西医医学专家的求助邮件。她是一位资深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研究专家,曾担任医学杂志编辑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项目审评人。她一向身体健康,但在接受疱疹病毒疫苗接种后,出现严重的腹胀和便秘,随后出现厌食和抑郁。


出现问题后,她看了不少专科医生,但得到的最终方案只是长期使用泻药。泻药起初有效,但后来需要不断更换种类,她甚至不惜从欧洲购买美国未上市的药物。在向多位医生寻求帮助后,最终一位欧洲专家告诉她,她患上了“肠神经系统的神经病变”。


西药的低效和副作用让这位西医重病专家无法回到从前的生活,于是她开始了“自救”。凭借她的医学研究背景,她找到了我发表的一篇英文论文,内容是关于用针刺治疗泻药造成的肠神经病变。她在论文中找到了她需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我的电子邮箱。于是有了那封求救邮件。得知我在美国,她喜出望外。真是应了我们中国人的古话:病急(重)乱求(另类和替代)医!对于病人来说,只要有疗效,不惜花费。


一周后,这位病人订好了酒店,乘坐早班飞机从西海岸飞了3小时来找我,开始接受每周三次的针刺治疗。面对一位西医重症医学专家,我自然感到压力很大,希望给她用针刺结合中药的方案,以便尽快见效。但她只愿意接受非药物的单纯针刺治疗,因为她没有找到中药起效的文献证据,也就是缺乏常说的循证医学依据。



幸运的是,经过一周治疗后开始起效。她问我,为何之前她在当地按照我文章中的方案治疗了一个月,却没有如此明显的改善。我告诉她,中医看病还要看人,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致病因素、用药、饮食、睡眠和情绪等制定整合治疗方案,配以特殊的操作差异。这个时候,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其实都是不折不扣的整合医学实践。作为病人,她开始对针刺产生莫大的兴趣;同时作为医生,她还对治疗的机理感兴趣。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交流。有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要让西医了解针灸和中医,就需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这句话点出了整合医学面临的最大障碍。西医认知中医的思路是看标准化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和客观数据,而中医注重个体化、动态的治疗过程和对生活质量的改善。


为了让这位西医专家理解中医和针灸,我尝试用她熟悉的概念来解释。例如,我告诉她中医理解胃肠道运动缓慢是人体缺乏能量(阳)和物质(阴),针刺的作用是刺激身体的“开关”(穴位),让身体自己产生物质和能量。我还从基因表现的多样性角度解释了中医对不同体质的理解。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要让西医理解中医,临床疗效是硬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整合和重构中西医知识结构,找到共同语言。中医需要用科学论文来说话,用对方能理解的理由、理论和语言来阐述中医的精髓。只有这样,中医才能真正走出去,突破地域、文化、学科的界限,成为整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多患者提供多元化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回到《柳叶刀》上的中医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正在努力突破自己的传统范式,尝试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证明中医的价值。这种尝试虽然面临着诸多质疑和挑战,但也为中西医的交流开辟了新的道路。正如我在美国的临床经历所示,找到共同语言并整合中西医优势时,跨越“圈子”的态度和能力至关重要。



直播预约入口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薄荷    视觉|花椒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医馆界
致力成为中医行业的良心和大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