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领取:
据红星媒体报道,1月初,东南省份某高校教职工向媒体反映学校绩效评价存在“一刀切”问题。
该校理科院系一名研究员表示,学校此前区分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等不同教师类型,评价考核各有不同,“针对科研岗,主要考核科研成果,未曾有过教学要求”。但从2024年起,学校要求讲师及以上级别专任教师均需完成每年32本科教学学时,否则不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年底部分。
32课时尽管不多,但一些教师透露,囿于不同学科资源不平衡,有些院系的课程是要多少有多少,老师都上不过来,有些院系则是要多少有多少,课程根本不够分。
迫不得已,为了让学生选课,一些教师甚至开出了“不点名不挂科”和“来上课送奶茶”的诱惑条件,争取把课时“充满”。
有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分类评价,鼓励擅长教学的老师上课,擅长科研的老师科研,并为二者兼备的教师打通教学科研积分计算等,“鼓励科研搞得好的老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晋升或聘期考核的要求,但不宜‘一刀切’跟绩效强行挂钩。”
该校2024年3月发布的“2024年工作要点”显示,学校提出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标准体系,健全多元分类评价体制,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人员工作颗粒度等。
显然,学校也在推动人才多元评价改革,或者是改革难以避免的阵痛让教师感到不适,或者是改革还未到位,尚未真正满足各方所需。
声明: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