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2024年首都教育论坛”分论坛

教育   2024-11-20 16:00   北京  

11月15日,以“学龄人口变化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年首都教育论坛顺利举行。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了分论坛三,主题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龄人口变化与学校育人体系建设”。

参加此次分论坛的:北京大学考试院院长秦春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晶莹,丰台区委教工委副书记、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丰台区教委基教二科科长樊凌、干部科科长吕强、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科科长朱瑞、财务科科长张玥琛,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李金栋、丰台八中校长李宏、草桥小学校长王建婷、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实验学校校长丁长林、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校长史卫东、北京十二中南站学校校长殷国庆、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校长唐雪松、长辛店一小校长张波、成寿寺小学校长张光彦、东罗园小学校长王艳荣、长辛店七小校长王新艳,丰台教科院院长蒋炎富、副院长汪东京和简作军,丰台教科院“学习共同体”教改项目研究团队,以及来自兄弟区县和丰台区中小学校的干部、教师共计140余人。分论坛由简作军主持。

杨晓辉在致辞中代表丰台教委、丰台教科院向出席“学龄人口变化与学校育人体系建设”分论坛的专家和同仁致以热烈欢迎。随后,他直面当前人口变化给教育体系带来的显著冲击,小学入学人数的变化尤为典型,去年达到入学高峰,今年却大幅下降,预计2026年起生源将持续减少。这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引发诸多难题,师资的合理分配亟待解决,教学设施的利用也需重新规划,避免浪费。在课堂教学与教育体系构建方面,迫切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生源变化,构建更灵活、可持续的教育体系。继而,杨晓辉深入解读人口出生率变化背后的内涵。生产力发展如今依靠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优化,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下,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满足,教育应着力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科学 + 潜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最后,他介绍了丰台区的积极应对策略。在学生培养体系上,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构建小初高衔接体系;在课堂变革中,推动项目学习、学习共同体和全息课堂等教改研究项目,今年在全区50多所学校加快推进;在社会资源匹配方面,建立学区制连接各方,与高校等合作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一方面能够全面展示丰台区前期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让更多教育同仁了解丰台教育在应对人口变化挑战时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期待借助这个交流平台,大家能够深入探讨、凝聚共识,进一步明确在人口急剧变化背景下,构建高质量育人模式和育人体系的方向与路径,为丰台教育乃至整个区域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随后,正式开启主旨报告环节。王晶莹以《大科学教育视角下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育人模式创新》为主题进行主旨报告。在报告中,她深入探讨了在大科学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以满足未来社会的迫切需求。王晶莹明确指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高阶素养,这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诸多挑战的关键所在。根据相关数据,我国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呈现出随学段升高而逐渐减弱的趋势,同时,学生在创造力和跨学科能力方面相对薄弱,高阶思维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教育模式亟需从单一的智力培养向多元智能的精英化运用转变,进而形成高阶素养导向的创新育人理念。此外,王晶莹还强调,新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当前教育模式及育人导向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模式的革新与育人导向的调整。

晶莹强调,科学教育的顶层规划与质量提升至关重要,必须特别重视城乡学校的统一规划以及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与支持。教育共同体在科学教育及协同育人模式方面亟需变革与创新。当前,教育体系与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高端科技人才储备尚显匮乏。她着重指出,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历程中,对其脑部结构与发育状态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大脑的可塑性特征,致力于推动其高阶思维的成长与发展。高阶思维被视为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其培养过程紧密关联于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及美育等多个方面。依据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系,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培育,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态势。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携手并进,高度重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科学手段促进脑部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并据此推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持续优化与改进。

蒋炎富以《面向未来的教育:基于人才竞争力的协同探究与成长共育学习生态构建》为题进行主旨报告。她首先介绍了丰台教科院的概况。作为区域基础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丰台教科院秉持“科学服务,引领发展”的宗旨,通过大中心与小处室相结合的组织架构,设立了多个功能完备的中心和科室,其中未来发展中心专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前沿研究领域。教科院积极倡导全体人员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提升学术素养,以教育家的情怀引领区域教育进步。鼓励教科院人扎根一线,敏锐捕捉教育关键问题,为学校和区域教育改革输送创新动力,致力于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人才孵化的摇篮与新思想的源泉,肩负着培育区域教育人才的重任。

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蒋炎富强调了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当前,北京基础教育在校人数的变化趋势,不仅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更预示着未来教育供给机制必须与学龄人口动态相适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从全球视野看,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萎缩现象日益凸显,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提升人才素质不仅关乎国家繁荣与社会进步,更是个人未来幸福生活的基石,同时也对社会生育意愿与人才支撑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未来人才需具备全面的核心竞争力,涵盖好奇心、创造力、协作力、批判性思维、公民性、沟通能力、沉着冷静和同理心等维度。未来教育应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征,如高质量领导力应体现在每一位教职员工身上,教学模式将从传统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指导性教学转变,技术将深度融入学习过程,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贯穿教育始终,教育决策将更加科学、有据。学校价值也在经历深刻重塑,从单一的功能价值向注重体验和个性化的多元价值转变,教育将从传统模式加速向智能化时代迈进,更加注重个性化协作探究学习。

为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丰台教科院大力推进一系列教育改革项目。蒋炎富重点阐述了学习共同体区域本土化实践项目,该项目融合了杜威、维果斯基和佐藤学等教育专家的理论精髓,并紧密结合本土教育实际展开深入探索。项目致力于构建师生共同成长、家长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全力保障学生学习权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在个人成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目标,打造可持续的学习共同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创新举措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开放课堂,借助巡课、观课和焦点课等形式,深度挖掘提升学习品质的有效路径;开展空间赋能,优化教室布局,营造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协同探究的热情;推动教师角色转型,鼓励校长亲身体验学生视角,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深度参与学生学习过程;构建和谐互信的学习关系,助力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全方位支持者、社交与情绪引导者以及教育创新的引领者。

蒋炎富最后表示,尽管教育改革之路充满挑战,但丰台区已在部分学校取得了初步成果。教育改革是一场长期而艰辛的征程,需要各方持续努力、协同奋进。她期望借助项目驱动与科研引领的双轮驱动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探索中构建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与育人体系,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丁长林以《用花的念想培土——学龄人口变化与学校育人体系建设视域下学习共同体项目探索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实验学校在学习共同体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展现了学校积极应对教育变革的决心与成果。丁长林介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实验学校于2023年5月整合成立,秉持“博约”教育理念,致力于师生可持续发展。面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教育新需求,学校积极探索育人模式变革,学习共同体项目成为重要契机。该项目与学校育人为本理念高度契合。丁长林表示,区域学龄人口变化促使学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化需求,而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不放弃任何学生、保障学习权等理念,与学校初衷一致。学校借此契机,旨在打造优质校,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品格完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构建了“一体两翼多维”研究框架推动项目实施。“一体”即多方共同治理,明确研究方向;“两翼”以学生和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依托,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多维”涉及多方面变革研究。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学校分阶段推进。初期通过交流、动员和研修达成共识,教师积极参与研训,转变教育理念。中期优化物理环境,开展教研活动,承办区域研讨,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后期反思实践问题,借助外部学习提供资源支持,迭代课堂观察,引领教学探索。丁长林强调,学校将继续推进该项目,深化课堂变革与创新,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副校长崔彦梅作《重构以‘学’为中心的校园生态——学习共同体的校本化实施》的主旨报告,讲述了学校学习共同体校本化实施的情况。崔彦梅介绍,学校自2014年办学以来不断发展,现有学生954名、老师108名。因年龄人口数量变化带来教学压力,学校将学习共同体视为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学校文化倡导尊重教育,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符。实施前,学校启用年轻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团队,提出“两个升级”,强调协同学习。实践中,学校多方面推进。物理环境上,调整座位并文化上墙;教学方面,教师积极探索,如王老师数学课提供范例,课堂上学生自学与互学有序,师生重视倾听,尊重学生学习权,学生相关能力还迁移至学校工作各方面;同时,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加强家校合作,设置党员先锋岗关注家长需求,家长满意度颇高。崔彦梅表示,学校将继续借助项目组协同发展,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校本发展路径,推动教育教学持续进步。

丰台区靛厂小学教师仇震分享了“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仇震首先提到践行学习共同体理念对重塑师生、生生关系意义重大。在教学设计上,以生为本,如筹备“小数估算”课程时,依据学情设计“超市购物”情境导入,使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还能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挑战性问题成为课堂核心驱动力,如“掷一掷”教学中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多种能力。同时,仇震强调倾听与协同在课堂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创意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倾听意识,课堂氛围得到积极转变,教师角色也从主导者变为支持者和引导者。此外,共同学习模式释放了学生潜能,学生智慧在小组讨论中绽放,思维更加开放多元,合作共赢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共同成长,推动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秦春华作《形成性评价重塑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秦春华首先分享了自己参加此次论坛的感受。他对丰台教科院的信任和邀请表示感谢,并提到聆听了校长和老师的发言后,深感这些实践成果非常精彩且具有启发性,认为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期待这些学校的实践能为更多教育工作者带来借鉴。 

接着,秦春华深入探讨了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他指出,当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这与传统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同时,学习的本质也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学习的定义、目标和方法。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获取、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随后,秦春华详细阐述了形成性评价对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形成性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其核心要素包括明确的目标与成功标准、全面的信息收集、有效的反馈机制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明确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常态化收集各类信息,为学生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春华还谈到,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涵盖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成长的潜力。例如,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小学时老师的鼓励让他坚信能力是可以增长的,这种信念促使他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超越自我的成绩。他还提及团队中人大附中的老师在学习形成性评价后,积极将其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对教材进行重塑,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吸引了更多教师参与,形成了积极的学科专业共同体。

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本土化实践,秦春华指出,虽然在英美等国家,形成性评价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在中国,其本土化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结合国内教育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土学生的评价模式。秦春华进一步强调,形成性评价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的实践探索,通过开展参与式行动研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共同推动教育改革。他相信,随着形成性评价的深入实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最后,秦春华再次感谢了丰台教科院的邀请,并期待与更多教育同仁共同探索形成性评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后,论坛进入第二项议程圆桌论坛,主题是“学习共同体本土化实践的践行与思考”。主持人是丰台教科院教改项目团队教师王庆润,参加圆桌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学生梁桉然、北京市丰台区和义学校学生代妍、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学生王玮壹、丰台区璞瑅学校副校长王鑫毳、北京教科院丰台实验小学主任张颖、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教师何湘军、丰台区嘉园小学教师王雨萌。

三位同学感到学习共同体课堂为大家带来了丰富且积极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在知识探索上获得乐趣,还在互动交流中锻炼了多种能力,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更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深刻的个人思考,它无疑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四位老师分享了学习共同体实践中的感悟。在学校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正从多方面深入展开。一方面,面临着学生质疑与教师不适应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如引导学生认识其价值、改变教学模式等多种方式积极应对。学校积极重构学习环境,改变座位布局,充分利用教室物理环境,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们也在不断更新理念,尊重学生学习尊严,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在发现美好、分享美好和创造美好的过程中,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各方支持下不断推进,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学习共同体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学生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积极变化。

论坛尾声,樊凌对圆桌论坛进行点评。她高度肯定了论坛模式,认为其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表达机会,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樊强调,教育改革应关注学生成长,注重课堂教学改革,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并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等教育改革项目。针对校长和老师们分享的教学案例,樊进行了深入点评,她特别强调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与现实的结合,并以生动案例说明如何将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樊高度评价了学习共同体项目,肯定其在促进学校课堂变革、师生关系改善、干群关系调整和学校治理模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她期待在蒋炎富的带领下,丰台教育能够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发展。

“学龄人口变化与学校育人体系建设”分论坛聚焦人口变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增进了各方的交流,各位教育同仁所展示的育人实践成果,为后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大家表示将共同努力,力争不断优化育人体系,让教育与人口变化协调共进,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

丰台教育
丰台区教育系统的政策发布、信息分享、教育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