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际刑法的世界|ICC中文赛校友金欣如学姐专访

文摘   2024-07-04 18:04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金欣如学姐与ICC中文赛携手五年,始于兴趣,经过系统性学习,最后将国际刑法确定为专业方向,深入研究学习。为助力广大参赛选手共同成长,组委会特别邀请到ICC中文赛的优秀校友金欣如学姐分享她的经验和见解、观察与思考,带我们走进国际刑法的世界。

专访ICC中文赛校友金欣如学姐



金欣如学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国际公法、国际刑法方向),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硕士,上海政法学院法学学士。

曾作为上场队员获得2018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英文)全国二等奖、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全国二等奖;曾作为助理教练获得第12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全国二等奖、2020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英文)全国二等奖;曾作为教练获得第14届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全国三等奖。

曾担任2021年-2022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组委会赛秘、2023-2024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英文)法官、2024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法官;曾于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International Residual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s)实习。


1

参赛&比赛评审经验

01

距离您作为参赛选手和ICC中文赛的初次相遇已有五年之久,请问您有什么至今仍旧印象深刻的备赛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还记得有一场比赛我是最后一个进行庭辩的队员,在我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另外两个队员都已经完成了庭辩,只有我一个人还要准备上场。我们赛队的研究员、另外两个庭辩员和指导老师都像是我的教练一样,和我一起讨论我的庭辩策略。当时自己被“轰炸”的那种崩溃至今还记忆犹新,不知道现在参赛的同学们会不会有类似的经历。

02

了解到您曾以选手、赛秘、法官三种身份参与到ICC中文赛之中,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进行了这两次身份转变?

一方面,我想从不同的视角去接触和了解ICC中文赛;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不同的角色推动ICC中文赛的变化与发展。不同于作为选手参与比赛,赛务秘书是比赛的组织方,一步步推进赛季行程,本质上是service。以往的参赛选手经历让我明确了选手需要什么,这也使得我在作为赛秘时可以更好地为赛队提供帮助。而作为法官,在书状阶段和口赛阶段,我会更加侧重细节上的提问和点评,以期帮助赛队提升对国际刑法的理解,在ICC中文赛中收获更多。

03

现今您身为ICC中文赛法官,在评审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吗?您有什么建议想要给各参赛队伍吗?

这么多年走来,我能够感受到选手们的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对于如“为什么要引用ICTY的案件”一类问题,似乎已经有了模式化的标准答案。大家的检索更加精准,对于内容的理解程度也越来越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着重关注书状的逻辑。不同于概念和法庭裁判的简单堆砌,我想要看大家怎样理解、解释法庭的分析,再运用到具体的案件中去;想要看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整篇书状内部通畅完整的逻辑关系。大家在写书状时可以在这一方面继续深入。

在口赛环节,现在很少会有庭辩员在我们提问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害怕、紧张情绪,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进步,说明大家在这方面的赛前训练是很充分的。在问答方面,每个法官都有自己的风格。ICC中文赛的法官多是学者或者律师,学者的提问可能会涉及专业的理论问题,律师可能更集中于解释事实、理解法律的实践问题。通常来讲,法官提的问题越多,加分的机会越多;大部分法官不会因为选手回答不上来问题扣分,而只会停止进一步的加分。此外,不同风格的法官对于法庭礼仪、问题应对的自如度、故事的逻辑性与完整性会有不同的侧重,选手们可以根据法官的提问和reaction进行一些猜测。

2

法律技能提升

01

请问您觉得通过模拟法庭可以锻炼参赛者的哪些法律技能?

第一是法律检索能力。法学院的本科阶段很少将法律检索作为必修课,在接触模拟法庭之后,大家会发现国际法检索和国内法检索的不同,即需要更强的“数据库”能力。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层面。首先是挖掘数据库的能力,寻找不同的材料需要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同一类别的材料可能也有不同的数据库,你发现的数据库越多,检索就会做得越好。其次是应用数据库的能力,在数据库内检索材料的时候,以什么作为分类标准,选择哪些关键词,都会影响最后检索的结果。最后是检索后的材料筛选能力,即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精准的锁定自己所需的材料。在ICC中文赛中,法律检索能力不单体现在用已知的数据库能找到多少东西,还体现在基于此你能挖掘多少数据库并把它用好。

第二是case reading的能力。这首先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为基础,英语阅读能力的锻炼没什么捷径,如果阅读量足够,阅读能力就会随之提升。其次,case reading也需要一些阅读技巧,在读的方面,我一般在检索之后会先进行筛选,通过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关键词、结论,把已有材料和我想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建立匹配链接,确定哪些材料是需要全文阅读的,哪些略读即可。在理解的方面,阅读之后脑子里需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和总结核心案情,这样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在模拟法庭备赛过程中,前期检索时对案件进行理解性阅读,有助于后期备战口赛,以应对有关具体案情的问题。

02

可以跟我们谈谈您对于模拟法庭和辩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吗?

模拟法庭和辩论的区别是很大的。第一,模拟法庭不需要像辩论一样针锋相对。在模拟法庭的陈述阶段,要说服的只有法官,因此把自己的逻辑尽可能的自圆其说即可,而不需要过多的驳斥其他方的观念。在反驳阶段,虽然有立场上的差异,但其还是面向法官,让法官觉得你有道理。二者的底层逻辑不同,在表述过程中就会有差别。第二,模拟法庭讲究法律依据,要确保每一句话都有法律依据的支撑,再根据自己的立场解释法律。一些选手会在陈述的时候进行情绪烘托,但类似于“我们要惩治国际犯罪/保护被害人的权益”这些上升到价值理念的阐述通常需要更加深厚的法律和理论依据支撑,流于面上的阐述和表达只可能会让法官觉得nonsense,大家在陈述篇幅上可以把握控制一下。

03

根据您的国际法领域工作经验,请问您觉得其工作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个人必需的能力有哪些特殊要求?

国际法职业与国内法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大部分是类似的(如前面提到的法律检索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源于国际法与国内法本身的差异,国际法职业在思考方式上会比较特殊。国内法限于国家权威,大家在理解、适用法律上会以权威的不可侵犯性为边界。而在国际法上,虽然有条约,但是不存在超国家实体的绝对权威,大家都在各自的立场上各说各的,可以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个问题,有更多的质疑空间和解释空间,因此也就对国际法职业者有更高的思维灵活度要求。

如果想在国际组织工作,除了专业能力上的问题,我认为性格适配度也非常重要。在国际组织需要和各个国家各个种族的人沟通,“e”一点的性格能够让你更适应这种多国家多种族的环境,而不会因为过多的交流感到工作以外的负担。

3

个人经历分享

01

请问ICC中文赛对您的专业选择有什么影响吗?您是如何确定专业选择的呢?

在参加了ICC一系列的比赛之后,我觉得国际刑法领域很有意思。但是本科生一般很少有类似于国际刑法这样的细分支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所以我在本科阶段的研究主要依托于模拟法庭中的某个具体案例,并未对这个专业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我的硕士也是不细分专业的LLM,但是我在选课的时候选择了很多国际公法的课程,还选修了南加大一个专门做国际刑法的老师的课。这一系列的课程对我模拟法庭的经历进行了补充,搭建起了系统性的框架。由于对国际刑法的好奇,就想要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学习,后来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读博的想法。

02

可以分享一下您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感受到的国内外法学教学模式的差异吗?

和国内本科相比,美国的课程有很多是小班课,课内有很多讨论环节,一般是老师讲一部分,大家随时可以打断提问和交流,基本上是free talk的模式。此外,在课外会有很大量的材料阅读要求,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起初可能不太容易适应。

03

您留学归来后在国内读博深造,结合您目前的读博感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于申博的想法和一些申博经验吗?

可能因为近两年找工作比较难,感觉申博的人特别多,但要对博士“祛魅”的一点是,博士毕业也要找工作。一方面由于领域的限缩,专业对口的工作只会比硕士毕业更难找,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岗位的over qualified也可能导致你被拒绝,大部分的工作并不必然需要有博士的学历。所以,不要把读博当成找不到工作的港湾,博士学历并不会给你找工作提供很多的帮助,甚至可能让事情变得更难。

如果明确了读博的想法,在申博阶段,联系老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博士生和博导的关系类似于“找对象”。相较于硕士师生关系,博士和博导的关系具有更加明确指向性的一对一关系,故而需要事先的相互了解,在让老师了解你的专业能力的过程中,你也要去了解老师的风格,感受老师和自己的契合度,以最终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导师。当然,最好是选择一个你很崇拜且喜欢的导师。

04

您目前已步入博士学习的后期,请问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什么规划或者畅想吗?

我作息比较奇怪,习惯于上午睡觉,下午和晚上办公。实习时也尝试过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踏进办公室的瞬间就已经感到疲惫了。再加之我比较追求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应该是相互调节的关系。所以认为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工作时间灵活一点的工作,筛选之后就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了。

相比较而言,我可能会更倾向于科研院所。作为学生一路走来,我很清楚也很理解我的专业领域和我的课程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喜欢。但在输出我自己很喜欢且引以为傲的东西时,我还是会对学生的反馈有所期待。如果在高校任教,在得不到想要的反馈时,心态还是会被打击,甚至最终热情被磨平,还是不希望自己从一个认真备课的老师变成一个只念PPT的老师。此外,在授课效果和应试效果之间的平衡,有太多不可控因素。相比之下,如果做科研,我想做什么课题、要在多长时间内做完、最终达成什么结果,相对来说更可控一些。

写给未来参赛者

去享受这段经历,享受备赛过程的磨练,享受庭辩的紧张,享受获奖的喜悦,享受去到海牙的新体验,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增加一点多样性!

采访&撰稿&排版:张楚仪

审核:段斯琦、赵洺尉



  CIIL  

| 把 中 国 带 到 国 际 法 的 前 沿 ,

 把 国 际 法 带 到 中 国 华 人 的 身 边 |

www.chineseinitiative.org



ICC中文赛组委会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