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轻装再出发,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持续加快,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退休潮”。部分“60后”“70后”正陆续告别职场。当“70+”“80+”最关心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时,被称为“轻龄族”的“50+”“60+”,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爱好广泛,与时俱进。“没有可供浪费的时间”,为兴趣重返课堂,做公益自带干粮,比年轻人更会“玩”,他们追求着有所乐、有所学、有所为,是城市中绝对不容忽视的“消费中坚力量”。
让我们来近距离了解上海“轻龄族”的故事。
步伐矫健,身姿挺拔,穿着一身红色冲锋衣的汪伯申跨进茶馆,连连和记者打招呼:“我下午要去健身,之后和朋友有约,只有今天上午有空。”
喝红酒练身材 保持年轻态
退休7年之后,人生有哪些变化?面对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汪伯申脱口而出:“瘦了30斤。”一周7天,2天撸铁,5天游泳,每天遛弯散步,让他形成了有强度有规律的运动习惯,更获得了年轻的外形和心态。
拳击、攀岩、撸铁、游泳、自行车……这些年,他尝试了十来种运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近两年保留下了撸铁和游泳,以及胳膊上的腱子肉。“今年是我健身的第10年,我收集了一组照片,最近准备‘卷’一下朋友圈。”
汪伯申告诉记者,大约是在退休前三年,他开始思考如何过好接下来的人生。“我见过一些老领导、老同事退休后,没几年就苍老了,所以一定要找到新的寄托。运动和红酒,就是我提前三年培养起来的爱好,让我能够无缝衔接退休生活。”
事实上,红酒不仅成为他获得多巴胺的其中一种方式,也由此搭建了全新的社交圈。“在健身房,我是独来独往的,重点是训练。但喝红酒我喜欢呼朋唤友,特别是结交年轻的朋友。”
汪伯申告诉记者,跨入红酒圈是一种机缘巧合。“有一次朋友聚会,让我带一瓶红酒。我走进了环贸iapm里的一家酒廊,本来只准备花几百元买一瓶酒,但聊着聊着,挺有兴趣,后来就常去参加活动,买酒喝酒了。”
在他的手机里,如今有一个活跃的酒友群,隔三岔五就要聚会一次。“只有我这位群主是‘60后’,其他都是“70后”“80后”甚至“90后”。大家一般叫我汪哥、汪总,没人叫汪叔叔。”他笑称,如果有新朋友问起年龄,一般回答“三十而已”,“如果不信,大家可以比赛做俯卧撑,我可以一口气做45个”。
“品酒的新圈子,和我过去的工作没有一点儿关系。”汪伯申说,这是他有意为之。“很多朋友是我几年在酒廊结识的。比方说,两个人都在那里喝酒,看着挺有眼缘,就会推一杯酒过去,打开话题。一来二去,大家聊得开心,就会加到群里,不定期地聚会。有人带酒,有人带菜,基本上都是AA制。只有谈天说地,没有任何负担。”
陪伴家人 买汏烧一把抓
别看汪伯申的社交活动多,但作为上海男人,退休后的他几乎每天都会为太太准备好早饭和午饭。“我太太不会烧饭的。”他说,这两年,反而是自己的厨艺练了出来,也打心底喜欢上为家人准备美食的过程。
“我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做好个人卫生后,就开始准备早饭午饭的食材。刷刷朋友圈,晨读一会儿,8点和太太一起吃好早饭,出去散步3公里。”走着走着,来到相熟的茶庄,喝一泡自己存在那里的好茶,或者拐去超市买点时令的小菜。10点半回到家中,开始准备午餐。
母鸡汤、羊肉萝卜汤、糖醋小排、塌菜炒冬笋,打开他的朋友圈,里面都是拿手菜。有时候,他还会买个全麦吐司,配上法式香煎三文鱼,中西餐一把抓。“过去工作忙,家里的晚餐总是对付一下。现在吃到一道饭店里的新菜,就会琢磨怎么在家复刻,做给家人吃。”
下午的时间,通常属于运动。同样已经退休的太太去找自己的闺蜜逛街聊天,而他在撸铁或游泳之后,也赴朋友之约。也许是一杯咖啡,也许是一杯红酒,抑或是一顿晚餐。谈笑间,又是充实的一天。
“我现在没有可供浪费的时间,即便是碎片时间也会好好安排。”只有说到这句话,才让记者感觉到,汪伯申已经年过六旬。他说,在这个年纪,时间比所有东西都要宝贵,一定要好好珍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平均每两个月“上山下海”一次,自费去净山净滩,还为公益组织“月捐”;每周三天“泡”在文化场馆,从观众转为志愿者……曾是外企员工的王剑平,退休后将“环保公益”的爱好发扬光大,在公益之路上走得很开心。“作为一个自然人,理应为大自然和社会做点有益的事。如果不能做伟大的事,就怀抱大爱做小事。”他说。
每两个月参与净山净滩
今年64岁的王剑平,曾经在外企从事管理工作。在职时,他就怀抱着一颗“公益心”,经常参加各个公益机构的垃圾捡拾、垃圾分类活动。2022年退休后,他的“自费捡垃圾”之旅拓展到了长三角地区的一条条古道。
这样的净山活动一般费时三天两夜——周五下午发车,晚上抵达,周六一大早进山,边走古道边捡拾,周日午饭后返沪。净山途中,大家手持捡拾夹和垃圾袋,将沿途的垃圾打包带走,既锻炼了身体,也帮助“野路”恢复整洁。有时他们也会去海滩、岛屿,将滩涂上的垃圾捡走。
翻看朋友圈,2024年王剑平至少参加了五场净山净滩活动。就在上个月,“捡拾中国”组织了35人去金华丽水,大家坐了6小时大巴深夜抵达丽水,出山时每人手上都拎着一袋垃圾。“古道偏僻,保洁工不太会专门去清理,我们捡到的大多是可乐瓶、农业覆盖膜等垃圾,不重,但体积大。”他说,为了保持登山的体能,自己每周会跑3-4次步,每次跑10公里。
王剑平说,净山者里年轻人居多,他是车上年龄最大的。但和年轻人聊天、玩破冰游戏,他丝毫不觉有代沟。“之前在企业里我也经常和年轻人打交道,有很多横向的沟通协作,喜欢向他们学习。”他说。
不仅要出时间、出力气,这种公益捡拾活动还是自费的,连午饭都常是自带干粮。比如丽水之行,车费、食宿费等每人交了近500元,去舟山青浜岛则是每人850元。此外,他每个月还为两个公益组织“月捐”,表达普通市民对公益活动的支持。
成为文化场馆优秀志愿者
除了“自费捡垃圾”外,王剑平退休后还与浦东的文化场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由此成为了文化志愿者。从退休前的繁忙节奏,到退休后的有序回归社会,他认为需要放下以往的自己,去适应生活和身份的转变,做到“以家庭为中心,以社会为课堂”。
“退休前工作很忙,压力很大,临走前一周还要做PPT。所以我早就想好了,到时不能一下子退(休),不然意志力和精神突然垮了对身体不好。”王剑平说,“退休后第一周觉得真舒服,不用早起赶班车了。但从第二个月起,我就开始琢磨哪里能消磨时间。因为之前有公益活动的基础,就希望找个既有乐趣又有意义的工作。”
医院、地铁、滨江望江驿、党群服务中心……各种志愿服务岗位,王剑平都“考察”过。正巧,他常去看演出的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需要志愿者,于是2023年6月起,老王从观众变成了志愿者。不久后,中心正式招募并组建了文化志愿者队伍,老王就成了“正规军”。每周二,他都会骑车10分钟来到中心,在大厅为游客解答疑惑,或为前来咨询市民学校课程的老人指点迷津。
后来,他又在浦东非遗体验馆觅到一个讲解志愿者的岗位,因此每周服务时间又增加了一天。“有时群里还会临时招募志愿者去讲解、维持秩序或验票、值班,”王剑平说,“这些都要拼手速‘秒杀’的,我只要有空都会抢。我原先在公司与理工科打交道多,和文艺浑身不搭界,现在能去文化场馆开开眼界觉得很开心。”
目前,他已经累计服务了1117个小时,还被评为最美浦东群艺馆场馆志愿者。巧的是,他的夫人是社区志愿者和楼组长,也是一个为别人忙前忙后的热心人,夫妻俩在不同的志愿岗位上发挥着余热。
一米八的大高个,超200斤的大块头,王平建觉得自己的身板太适合干摄影师的活了,“一套摄影器材和其他辅助装备,少说也要二三十斤,为了拍一场日出,凌晨三四点钟爬山,都需要体力”。
刚满60岁的王平建2024年5月份退休,退休前在平安财险工作近20年。一退休,他的状态就变成了“在路上”。和妻子一起去新疆,走了一回独库公路,看了巴音布鲁克的落日;作为上海星光摄影学会会员,和其他摄影爱好者一起登上了大别山看日出,在湖北的古村寨欣赏了秋日银杏。
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钻研摄影,他因此购入了“新伙伴”——DJI Air 3无人机。“用无人机拍的延时摄影,做成的视频非常震撼,还很有美感,接下来要更多学习无人机的拍摄技巧。”
高手们都在“卷”装备
王平建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单位做厨师,小时候就酷爱美术的他,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夜大,最后以素描第一的成绩考取了轻工业专科学校的“包装装潢”专业。他做了好几年厨师,开过饭店,烧得一手好菜,他说:“那时候,家庭条件好的才会学美术,我就一边上班,一边攒钱,用工资补贴自己的爱好。”后来这个“工资补贴爱好”的习惯延续到了摄影,如今王平建的退休工资有相当一部分预留给了采风拍摄。
“摄影和美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构图和光影。我端起镜头,心潮澎湃就如同拿起了画笔。”王平建说,入职保险公司,有了稳定收入后,他开始花更大心血钻研自己的摄影爱好,并于十年前加入了上海星光摄影学会,同时在公司工会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
DJI Air 3 无人机是他新入手的装备,前前后后大概飞了三四次,机器搭载的双镜头可以三倍变焦,基本满足新手的拍摄需求。然而,王平建说上海星光摄影学会的摄友们总是劝他换装备,问他啥时候换更高阶的DJI Mavic 3 Pro。“说实在的,有点心痒痒,新款无人机搭载三个镜头,能有7倍变焦。但我还是想再飞几次,顺便把剪视频的技能提升一下。”
王平建发现,高阶的摄影爱好者普遍很“卷”。“他们除了卷装备,还卷技术。”他告诉记者,一般无人机都是从高处俯瞰大地,但是摄影学会的会员会用无人机低空拍摄荷花。“早前的‘旱地拔葱’已经不稀奇了,现在能在荷花池中低空操纵无人机飞行、穿越、环绕,拍出极具艺术性和观赏价值的作品,真是学无止境啊!”王平建非常羡慕,也“磨刀霍霍”,他觉得退休后能有更多时间精力去记录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人生阅历,同时精进摄影技术,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生活需要一些谈资
“为生活加点谈资,多一点相关知识储备,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才是我热爱摄影的原动力。”王平建介绍,现在上海很多老年大学都开设了手机摄影班,九宫格的设置能帮助新手快速构图,同时注意光影的交替,学点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基本就算入门了。
而且,退休后更需要开放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多问为什么。他举了个例子,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拍落日的时候,有许多老阿姨想和开都河“9个太阳”来张合影,王平建觉得很不可思议——9个太阳的奇观需要天时地利,拍一张网红照片更需要时间和运气,有盲目跟风打卡的时间,还不如多查阅一下历史资料,了解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回去和小姐妹们说起来,有美丽的风景,也有动人的故事可以分享,这就是谈资。”
通过摄影,别人称呼王平建已经从最开始的“王伯伯”,到“王老师”,再到现在的“摄影师”,王平建打心里觉得很快乐,很扎劲,他说:“人真正做喜欢的事情是不会觉得累的,无论培养什么兴趣爱好,老年生活一定要多点谈资和沟通,让社交冲淡孤独感。”
52岁的牛丹彦从小就是运动健将。自从一年多前主动选择半退休后,他一周练习五六次瑜伽,柔韧度丝毫不输年轻人。而从这一项古老的运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健康体魄,更是对人生的另一重感悟。
初见牛丹彦的人,一定很难相信,这样一位仪表堂堂的“型男”,已经超过了50岁。为什么迈入中年不久,就主动选择半退休,进入到人生的第二阶段呢?“我认为,人的衰老过程是断崖式的,在45岁进入中年之后,体力、精力、记忆力等下来得很快。再结合我当时所处的行业,房地产业的一些变化,我从2020年开始有意识地退居二线,并最终决定提前退休。”他说,如今自己会帮朋友做项目,但一定会和工作渐行渐远。
空下来以后,做些什么?运动是他的不二选择。“我从小就喜欢运动,上中学的时候,是校田径队的主力。工作后比较忙碌,出现了一些亚健康状态,于是恢复了锻炼。”他告诉记者,从跑步开始,羽毛球、网球、游泳、撸铁等运动曾一样样玩过来,在2017年和2018年间还备战马拉松,不仅跑完了上马,还参加了铁人三项比赛。
“一旦运动起来,就有多巴胺效应,觉得很快乐很舒服。”但这种状态持续到了2020年,牛丹彦觉得要停一停了。“膝盖很疼,做了核磁共振,半月板有损伤。医生说我这个年纪已经不适合高强度运动了。”
也就是在这时候,他意识到,自己的年纪不小了。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始上瑜伽课,在呼吸、冥想、拉伸中思考人生。“健康分三个层面,生理、心理和精神。怎么来理解精神健康?我认为体现在你对世界的洞察力,这是向外的,以及向内的、透视事物本质的觉知力。”牛丹彦告诉记者,在决定练习瑜伽之前,他先找来了《瑜伽经》等书籍,研读之后颇有感触。
“瑜伽是一种追求灵性的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会和我们的内心展开对话。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叫作与自己和解。当我走到八九十岁的时候,当家人朋友渐渐离开我的时候,怎么面对百年孤独?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我逐渐能够忍受孤独,与身体对话,与心灵对话,与真我对话。”
如今,练习瑜伽改变了牛丹彦的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也少了很多无效社交。“我每天6点多起床,有时候去上第一节的瑜伽早课,有时候就在家里练习。然后看看新闻、看看股票,联系一些业务。下午休息一会儿,出去逛逛,或者和朋友见面。有事就忙,没事就放松。一般晚上9点出头,就准备休息了。”
有意思的是,牛丹彦从小练就的学霸体质,在瑜伽课上依旧显露无遗。他就像一名“学习委员”,把老师的教学要点记录于心,还会整理出来,发在同学群里。“我们的瑜伽老师是外国人,平时上课讲英语。班上的年轻白领有时候缺课了,或者有人没完全听懂老师的讲解,我就会分享自己的笔记。其实,做好整理和总结工作,也是我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从长跑到瑜伽,从工作到退休,从动到静,一年多来,牛丹彦已经完成了角色的切换,状态的转换。他说,瑜伽让自己愉快地开启了人生新阶段。
两个月前的一天晚上,李毓宁和崔华夫妇守着看电视。在央视节目《人民的珍藏》系列第一集《大国启航》中,身着旗袍、气质优雅的崔阿姨讲述了自己参加国产首制大邮轮“爱达·魔都号”首航之旅的故事。节目还没播完,夫妇俩所在的“久爱达人”微信群就热闹起来,节目片段的小视频也在朋友圈刷屏,朋友们纷纷点赞“崔阿姨的高光时刻”。
九对夫妻相聚邮轮
“久爱达人”群是李毓宁为这次首航之旅专门起的群名,“寓意我们九对夫妻,将从这个邮轮假期开始,从事业有成的职业达人转型为健康恩爱的活力老人”。李毓宁介绍,这九对夫妻是发小、同学、校友,从天南海北齐聚上海参加首航,在邮轮上还迎来了一对同学夫妇的结婚纪念日。
甲板漫步,清晨和黄昏的海韵光影,是他们的最爱。他们还在邮轮上参加敦煌艺术和文旅知识的讲座,观看晚间剧场和中庭广场的小品乐舞。晚餐时分,更是九对夫妻的欢乐Party。“朋友生日,外籍服务员送来蛋糕,朋友夫妇的结婚纪念日,餐厅领班特意过来祝酒……在国产大邮轮的见证下,我们数十载的爱情、友情、同窗情历久弥新、更添志趣。”
李毓宁、崔华夫妇是20多年前到上海来工作的。“一个参与了一家央企在上海的新项目,一个去了大学做管理工作。2017年我退休后被返聘,发挥余热,直到一年多前才彻底告别工作岗位,老伴则比我早几年退休。”李毓宁介绍,从2024年元旦的邮轮之旅开始,他终于能心无旁骛地享受退休生活了。“我和老伴都热爱旅游,过去只能见缝插针,在工作空隙找机会。2024年已经去了好几个地方了。”
你写诗来我拍照
崔阿姨退休后成了旅游达人。“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组成了一个旅行小团,团长负责召集,旅行社为我们定制行程。高峰时,这个团有30多人,都是熟人朋友。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团员慢慢少一些了。”崔阿姨说,自己很喜欢旅游,去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她而言是很享受的事情。
崔阿姨笑言,退休后打开了旅行的新世界,何止英国,她还去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摩洛哥、日本、巴尔干半岛四国等。“过去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我都是用纸笔记录旅行感受,做笔记能做厚厚一沓。后来有了社交媒体,我就学着做‘美篇’(一款APP应用),用照片和视频记录旅行感受,再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出去一趟,见识到各种新鲜事物,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种滋养。”
李毓宁则喜欢在旅途中写诗,有灵感了就赋诗一首。邮轮首航之旅中,他写下了“音乐歌舞相声汇,敦煌文化海上推。皇冠明珠落华夏,诗和远方共芳菲”的诗句。“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的商业首航,我们也不想错过。”
让当下的体验更精彩
家庭游也是老两口每年的必备行程。“女儿女婿工作特别忙,但每年也会尽量安排一两次全家出游的行程。有一年我们和女儿、孙女一起去了一趟加拿大,我们俩负责开车,女儿负责帮我们导航,玩得也挺好,更自由一些。不过有时候也会有矛盾。2023年去日本玩,女儿的旅行攻略精准到要坐的每一趟公交车的时间,就是现在流行的‘特种兵’行程,我们提意见了,她就马上调整了。”
夫妻俩每年在旅游上的开销不小。“如果去国外,去一趟一般人均两三万元,一年跑两趟就要花费小十万。这几年都是国内行程,频次高,花费也不小。我们平时生活比较节俭,但很愿意把退休工资花在旅游上面。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当下每一天的体验和经历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把这种经历都变得精彩。”
夫妻俩都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不旅游时,两人也很忙。“老李每天写书法,在老年大学报了两门课,视频摄影和太极拳;我每周在老年大学有声乐课,还要去一个舞蹈教室上舞蹈课。”
他们还有一个维持了15年的“牌局”。“每周一,我们会到一个朋友家里打牌,隔得远的还要倒三趟公交才能赶过来,但还是每周坚持。我们不来钱,打的就是一个氛围和乐趣,就是找个机会大家一起聚一聚。”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年过半百”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但作为受益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代,“50+”“60+”的“轻龄族”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他们对新知识、新技能充满渴望,对退休后的生活也有更多新期盼、新追求,希望自己能够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如何在人生下半场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专家指出,除了自身保持积极心态,社会服务和消费供给也应与时俱进。通过深耕“新赛道”,发展新业态,为“轻龄族”提供有效供给、精准服务,创造美好生活的更多可能。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由于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对老年人认知的变化,五六十岁人群更多地被视为中年后期或“活力老年”阶段。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表示,这些“轻龄族”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经济活力。
“老年大学的学生都是50-75岁的人群,而在学籍可以进入学信网的开放大学学生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的‘轻龄族’,以我们公共管理学院为例,近10%的学员在50岁以上。”她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拒绝被年龄所限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丰富的兴趣爱好来延缓身心衰老。
别以为“轻龄族”的学习是在“打酱油”,他们往往有着更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伊晓婷说:“可能是为了职业发展、兴趣爱好或是个人成长,他们热衷于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相比面容和体态的年轻,这种心态让人更有活力和热情。”
“轻龄族”也乐于参与社交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交圈子。他们或结伴出游,走遍大江南北,或常常聚会,与好友保持日常交流,也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热衷于“走出家门”的“轻龄族”,普遍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进入职场和社会后的人生轨迹,几乎与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坚力量,也同时受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伊晓婷说,因为“有钱有闲”,他们才会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兴趣的培养,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埋单。
“轻龄族”把闲暇时光用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舍得给自己花钱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专家指出,目前来看,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消费市场都存在一些堵点,既制约产业的发展,也影响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现阶段,‘轻龄族’的精神文化需求迅猛增长,一方面表现在老年大学一席难求,一方面在于文旅消费已经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表示,“活到老学到老”是很多活力老人的需求,他们在年轻时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困于家庭事务,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退休后就有更多时间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
“不断增长的需求之下,老年大学的名额很紧张,很多老人报不上名。”他建议,面对这一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一方面老年大学可以扩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比如,挖掘社区里的资源,组织“家门口的社区大学”,开展普惠性的老年教育活动。
而伊晓婷则指出,尽管银发经济增长迅速,但总体供给并不充分和均衡。“很多商家已经关注到了中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但整体上供给仍然不足,特别是在高品质、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很多商家仍然将中老年人视为传统的勤俭节省型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集中在低端和基础生活领域。”
“能不能在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领域加强市场细分?能不能更好地满足‘轻龄族’对文化娱乐、社交互动等方面的高需求?”她进一步指出,这部分人群也需要数字化服务,例如提供简洁、易用的购物和社交平台,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与保障,提供便捷有效的维权渠道。
周海旺则提出了一些更具体的建议:包括:在低谷时段,推出老年人专享的特价火车票,充分利用铁路资源的同时,也便利“轻龄族”走出去;推出跨地区的旅游套票,例如长三角景点一卡通,提供专属福利待遇,盘活淡季旅游资源等。
除了老有所乐,“轻龄族”还可以是“老有所为”的主力军。
“如何活出高质量人生,我最大的建议是建立自我核心价值。”伊晓婷说,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会随着年龄而转变,接受并适应角色转变是人生阶段的必修课。如果说,退休前的身份由职场来限定,那么退休后可以设定一些新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特别指出,很多人在退休后选择为子女服务,这里一定要注意适度。“虽然为子女服务是出于爱和关心,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生活空间。不要过度依赖子女,也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子女身上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让自己过于劳累。”
而对于没有“后顾之忧”的“轻龄族”来说,可以适时探索、发展更适合他们的志愿服务项目,聚焦老年人互助、微环境维护、睦邻关系、社区事务等主题,拓宽他们志愿服务的参与渠道,是“低龄族”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余热的有益方式。
“全国老龄委发起的老年志愿服务行动‘银龄行动’,召集了广大老年志愿者发挥经验优势和技术专长,开展了很多支农支教、健康服务等公益行动,发挥余热的同时,也有很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周海旺表示,对于刚刚转换身份的“轻龄族”来说,“被需要”“被认可”的志愿者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过渡到退休生活中。
“可以从身边做起,参与社区治理。比方说,对小区里的乱停车、绿化养护、宠物问题等进行身体力行的整治,或者参与到社区高龄老人的关怀照护工作中。因为他们更了解老年人在心理、身体需求上的特殊性,共情之下更容易建立起沟通。而在对志愿服务内容逐步熟悉的过程中,也能提升自我照顾的能力。”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张钰芸 金旻矣 钱文婷 叶 薇
图 片 | 采访对象提供
编 辑 | 陆佳慧
●逛花市、看云杉、溜真冰……长达55天,“阿拉”也拥有年宵花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