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维君说:
经验丰富的船长,看见海上的冰山,会意识到水下可能藏着比眼里所见更大的坚冰,远远地就提前避开。
来源 | 鹏润咨询(id:pengrunzixun)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丨张鹏
编辑 | 高维君
01
两位老板的算账方式
公司哪些成本可以节省?
大部分老板想到的可能是原材料、房租水电、人工、损耗、库存……
这些大家都看得到的成本叫“显性成本”,老板自己会省,一般的财务公司也知道怎么省。
而我们关注的是,大家不容易看到的“隐性成本”。
怎么理解隐性成本?讲个故事。
我之前受邀参加过一场培训,收费是一家企业20万,教你怎么做连锁行业。
培训完有一个升单环节,销售会推荐老板买咨询项目,200万一个单。
然后我就问了其中两位老板的购买意愿,他们的回答对比鲜明,很有意思。
其中一位老板非常自信地说:“这个我自己回去慢慢摸索,一年总能摸出来,何必浪费这个钱呢?”
而另外一位老板说:“我打算直接请老师。”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其实这个事情也挺简单的,我回去琢磨一年应该能琢磨出来。但是我请老师帮我做,速度会快得多,预计三个月就可以开始放加盟,再过两个月我的钱都收回来了,干嘛还要浪费一年时间呢?”
这两位老板都很聪明,但是他们算账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前者只算了资金成本,后者还算了时间成本。
这个时间成本就是典型的隐性成本。
因为做战略规划的时候,有一个因素非常关键,那就是“窗口期”。
有时候虽然自己摸索也能摸出来,但是时间花得太长,一旦错过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窗口期,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
比如新能源车的进入门槛,2018年是30亿左右(参考理想融资30亿才正式推出理想One);
2021年是100亿左右(参考小米造车的首期投入);
2022年以后,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随着小米拿到最后一张牌照,后来者已经没有机会再进入这个万亿赛道了。
02
有哪些隐性成本容易被忽视?
除了刚才讲的时间成本,还有哪些隐性成本容易被大家忽视呢?我再举几个例子。
1、决策错误成本
第一个,决策错误成本。
但凡做了十年以上生意的老板,一定是犯过不少决策错误,交过不少学费的。
比如很多做电商的会投流。
有的老板想省运营成本,用更便宜的运营专员,每个月工资省了2000块钱,就觉得很开心。
但是他们没想到,投流策略不对,一个晚上的损失可能就高达上百万。
又比如投资一些听起来很赚钱的项目,觉得操盘手是熟人,肯定能赚钱,结果因为风控没做好,最后血本无归。
前两天我访谈一个客户,他说这些年交的学费就算没有1个亿,至少也有8000万。
再比如一些制造业的老板,早期因为租金便宜,手上的钱全部分散投资;
等到出现市场机会,急需扩建厂房、增加产能的时候,一下子拿不出数以亿计的大笔资金,只能望厂兴叹、错失良机;
后来又因为租金成本大幅提升,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在跟同行的竞争中彻底掉队了。
2、无效沟通成本
第二个,无效沟通成本。
很多老板没有意识到,开会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我们算一下公司开会有哪些成本。
首先是开会本身的会务成本,比如场地费、茶水费、服务费等。
其次是参会者的人工成本,老板和高管是公司里面“最贵”的一群人,拿一年的收入除以工作时长,再乘以开会占用的时间,这才是开会真正占用的人工成本。
然后还有机会成本,这些人如果不开会,在那段时间里本来能做多少业绩,产生多大的价值?
我曾经帮一个客户测算过,某次中高层会议,表面上会务成本3万,实际上人工成本20万左右,机会成本估计有几百万。
还有一种无效沟通成本更普遍,也藏得更深——
因为老板和高管对于战略目标的理解不一致,导致不但无法达成共识,而且团队内耗严重。
我之前遇到过一家公司,老板年初定了业绩目标,到了第一季度结束,各部门老大连目标的具体数字都没有形成统一认知,结果预算和人头各有各的规划,部门之间根本无法有效地配合作战。
3、签单账期成本
第三个,签单账期成本。
钱的价值是有时间维度的,现结,月结,还是拖一年再付,是不是完全不一样?
先不说金融的利息成本,有可能就因为在某个时间节点缺那100万周转不过来,公司就死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客户拖着拖着,领导换人了,不认你们之前谈的条件,有笔钱就成了死账,等到猴年马月都不一定能收回来。
大客户是怎么靠现金流活下来的,小供应商就是怎么被账期拖死的。
4、人才选育成本
第四个,人才选育成本。
对于需要开门店或者分公司的行业,店长是非常关键的人才。
那么培养一个新店长,要花多少成本?
很多老板只算一个人从店员到店长这段时间的薪酬,以及送他出去上课培训的钱。
而我的算法还包括哪些?
第一,平均10个普通员工能培养出一个店长,为了培养出这一个店长,给那些淘汰掉、流失掉的员工花的钱,算账的时候同样得摊进去。
第二,员工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犯错,有可能因为一个错误就导致一个订单或者一个客户流失掉,经营损失同样是培养成本。
第三,业绩不好的老员工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的隐性成本。
一位老板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公司里有一位老销售,这几年业绩很不好。但是老板考虑到对方跟了自己十年,出于情感因素,在疫情期间经营最困难的时候,都一直舍不得优化掉。
老板觉得,反正他也没什么提成,虽然底薪稍微高一些,但是这点钱自己出得起。
然而时间一长,老板意识到另一个问题——老销售收入太低,非常影响新人的积极性。
新人进来,如果看到一个十年的老销售是连贵一点外卖都不敢点的状态,会觉得根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很容易流失掉。
所以最后,他还是忍痛请这位老销售离开了。
关键人才的选用育留,几乎是所有企业成长的痛点,痛就痛在很多事情难以两全,比如左膀和右臂、道义和利益、新人和老人。
只有把隐性成本也考虑进来,才能真正把账算清,把两难的抉择做对。
5、文化缺失成本
第五个,文化缺失成本。
我有一个客户是从大厂出来的,特别看重数据,但是不关心人。
这就导致员工在他的团队几乎得不到任何的关怀,待得很不爽。
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需要优化一批员工。
现在劳动法是非常严格的,光是赔偿,他就花了200万,更不用说员工出去以后“搞破坏”,说公司坏话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典型的文化缺失成本。
先不说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写得好不好,哪怕他平时只是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多一点,团队氛围搞得好一点,其实赔偿费都是可以谈的,大家好聚好散嘛。
另外,文化也是对制度的重要补充。
制度不完善,就容易出现“跑冒滴漏”;制度太复杂,就容易导致“部门墙”。
如果企业文化好一点,规章制度完全可以更简单一些,老板的管理也可以更轻松一些。
6、业务失调成本
第六个,业务失调成本。
不管做什么业务,都有一个供,一个销。供应端负责交付,不管外部采购还是内部生产,销售端负责把东西卖出去。
电商公司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投流投得特别猛,突然发现货不够了。
我的一个电商客户在春节期间,就出现了缺货的问题,不光是要赔钱,还被平台限流,因为被平台认为“不诚信”。
制造业也会有类似的问题,生产多了,会有库存压力;产能不足,不能按时交付,客户可能会取消订单,甚至以后也不再继续合作了。
小客户一上来就问:“还能再便宜点吗?”
但是大客户的生意逻辑,最看重的是“保质保量保交期”。
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为打入欧美市场,德国电信等公司跟华为反馈说:
你们管理颗粒度太粗糙了,假如我成为你的客户,无法保障设备部署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我怎么和你做生意呢?
所以华为才会花重金做管理改进,端到端地梳理流程,避免业务失调。
03
真实案例:发现和解决隐性成本
▍▍案例背景:退货问题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讲解,讲讲我们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隐性成本的。
有位企业家朋友是做制造业基加工的,因为工艺水平有限,良品率始终无法突破,他们的客户经常要求退货。
但是他们的产品以非标品为主,退回来的货没有二次销售的可能性,价值几乎为0。
同时,客户想退回来的货,可能只是有一点点小瑕疵,有一些其实也能用,还有一些稍微返工打磨一下就能用。
对于这两类情况,跟客户沟通争取一下,也许可以避免退货。
所以他们的销售,平均每天要花2个小时跟客户沟通退货问题,争取挽回订单。
▍▍卡点洞察:为什么问题难解决?
这样做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但是仔细算一算账,我们就发现这里面存在巨大的成本浪费。
一个销售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才8个小时,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沟通退货问题,只有四分之三的时间能用来做业绩。
假设一个销售一个月能做100万业绩,如果能把这些时间释放出来,理论上业绩能增长33%,一个月做到133万。
为什么沟通退货问题,要花那么久的时间呢?
因为销售只熟悉产品功能,对技术虽然有一定了解,但是钻研得不深,所以他们跟客户沟通产品瑕疵的时候效率很低,需要东问西问,查很多资料,请教很多人。
再加上产品又是非标的,所以很难系统地总结和培训。
那么能不能让工人去解释呢?
也很难,因为工人跟客户不熟,对某一家客户的具体需求也不熟,而且表达能力也有限。
▍▍解决方案1:简化判断,聚焦重点
这个卡点要怎么解决呢?我们提出了两条建议。
第一条,简化判断,聚焦重点。
我们把客户要求和产品质量都分成A、B、C3个等级,从而细分出9种情况。
A级要求,只对A级质量满意。
B级要求,对A级和B级质量满意。
C级要求,对A、B、C级质量都满意。
以上6种情况,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沟通,万一客户提出退货,标准客服SOP就能成功挽单。
A级要求,不可能对C级质量满意。
所以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浪费时间沟通,老老实实退换货就好。
现在问题就简单了,明确客户要求和产品质量的分级标准之后,真正需要花时间重点解决的,只有“A级要求B级产品”和“B级要求C级产品”这两种情况而已。
▍▍解决方案2:找到关键人,提高整体效率
第二条,找到关键人,提高整体效率。
对于“A级要求B级产品”和“B级要求C级产品”这两种情况,到底是直接退货,重新生产,还是返工打磨,简单处理?
只有对产品技术有扎实的功底,同时对客户需求有充分的经验,才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普通销售确实很难干这个活儿,我们把他们公司所有人才全部盘点了一圈,发现只有厂长最符合要求。
但是厂长说他很忙,老板也觉得厂长工作很饱和,忙不过来。
那么厂长一天到晚在忙什么呢?他不光要负责技术,还要做管理。
而他其实不太擅长带团队,所谓的管理就是一个一个聊,一个一个手把手地去教,效率不高,价值也不明显。
▍▍通过算账达成共识
我帮他们算了一笔账,他们每天出货几百件,产生退货纠纷的就几十件。
厂长每天去库房巡检一圈,判断一下要不要退货以及要不要返工,然后标记出来就行了。
以厂长的能力,这个过程只需要占用他半个小时。
厂长月薪一万五,让他负责这件事,给他加10%的工资,一个月也就1500块钱。
但是这样做,却可以帮所有销售每天省出两个小时,一个销售一个月增加33万业绩,五个销售就是165万。
用1500块换165万,值不值?
我发现跟很多人沟通的时候,谈自己的观点,他不一定接受,一算账,大家都能懂,很容易达成共识。
就因为这一个改动,这家公司当年净利润提升了200万。
04
对冰山之下保持敬畏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Joseph)和哈林顿(Harrington)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沟通模型,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
他们按照自己知不知道和别人知不知道两个维度,把沟通分为四个象限:
1.自己知道、别人知道的开放区;
2.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隐秘区;
3.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盲目区;
4.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未知区。
作为咨询团队,老板跟我们的合作,其实也是围绕这四个象限展开。
1.老板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的开放区,双方用于筛选认知能同频、思维有共鸣的合作对象。
2.老板自己知道、我们还不知道的隐秘区,我们会帮老板提炼萃取,便于团队复制。
3.老板自己不知道、我们知道的盲目区,我们会通过上课培训的方式分享,帮老板打开视野、避免踩坑。
4.老板自己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的未知区,我们会利用经过验证、不断优化的流程工具,帮老板同行共创、做好风控。
成本结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隐性成本处在冰山之下,隐秘且巨大。
伟大的企业家,也会有自己的盲目区和未知区,但是他们内心始终保持着敬畏,知道自己不知道,比如华为的任总和理想汽车的李厂长。
因此他们懂得借助外脑的力量提升认知、引进系统、规避风险。
就像经验丰富的船长,看见海上的冰山,会意识到水下可能藏着比眼里所见更大的坚冰,远远地就提前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