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总成本领先,会“花钱”比“省钱”更重要!

创业   2024-11-25 21:50   广东  



 高维君说:


我阿里CFO当了十几年,最常问的一句话不是你省了多少钱,而是这个钱够不够花,是不是应该花。——蔡崇信



来源 | 鹏润咨询(id:pengrunzixun)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 | 张鹏

编辑 | 高维君



01


一位老板的创业故事



很多老板都说自己舍得分钱,觉得只要愿意把钱分出去,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


这时,我就会分享一位朋友的创业故事。


他以前在北京做教育行业,第一次创业之前,先跟着别人干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生意不难做,了解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之后,完全可以自己干。


独立出来之后他才发现,其实“搞资源”才是最难的,没有资源一开始就做不起来。


后来他补上了搞资源的短板,又借助一家大公司的平台跑通了商业模式。


资源知道怎么搞了,团队知道怎么管了,线索、销售、产品、交付这一整套业务流程,自己也都清楚。


他觉得,第二次创业总该没问题了,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


他的回答让我很惊讶:“因为不知道钱该怎么花。”

一开始他还挺顺利,赚了不少钱。当时北京房价还算便宜,他先是给自己分100万奖金买别墅,又给四个员工每人分了15万奖金买房。(注:都是首付。)


他说,虽然那笔钱是实实在在的净利润,当奖金分掉并没有财务风险,但仍然不应该用来买房。


因为这导致他没有充足的资金做线上营销和产品研发。


当时他还在用很传统的地推模式,一场一场地做宣讲,增长很缓慢;


而竞争对手的老板除了生活基本开销外,没有任何大额消费,把省下的钱用来在百度上投放广告,营销效率比他高得多。


又因为产品三年都没有迭代,大家卖的东西都差不多,以前引以为傲的产品优势也不复存在。


老的对手已经拉开差距,成为巨头,新的对手又已迎头赶上,步步蚕食。


虽然公司还能勉强赚点小钱,但是对于继续做大,他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高维学堂常驻导师:张鹏


02


钱要花在刀刃上



聪明的老板会省钱,智慧的老板会花钱。


老板的钱该怎么花,这是一门大学问。


就拿我的朋友来说,第一次创业失败,是因为没有识别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他以为搞定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就够了,却忽略了非常关键的搞资源的能力。


第二次创业失败,一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核心竞争力需要进阶,随着互联网时代兴起,成本更低、更容易规模化的线上营销必须引起重视;


二是没有在核心竞争力上持续投入,产品领先只是一时的,一旦停止迭代升级,很容易被对手模仿和超越。


所以他的故事给了我三个启示:

1、老板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所谓刀刃就是核心竞争力,识别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是老板的核心能力之一。


2、绝大多数竞争优势都只是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老板花钱要有战略定力,围绕核心竞争力持续投入。


3、随着公司的进阶,核心竞争力需要进阶,不同阶段老板花钱的重点可能不同。



03


格力:虎口夺食的敏锐眼光



关于识别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格力是个很好的例子。


1990年,格力年销售额2000多万,销售提成2%;1992年,年销售额1.2亿左右,提成1%;1993年,年销售额3亿,于是制定1994年计划的时候,总经理朱江洪就打算把提成比例下调到0.3%左右。

当时很多销售都有意见,他们觉得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是销售的功劳,现在反而降低提成,简直是自毁长城。


正好竞争对手也在挖人,有的甚至开出5个点提成的诱人条件,所以格力的销售跑了一大批。


但朱江洪还是顶住压力,坚决推行新的政策。


他的理由是:“现在的成绩,是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括为开发新产品而废寝忘食的科技人员。”


朱江洪的眼光和魄力,让我由衷佩服。


国内空调市场刚兴起的时候,是野蛮增长阶段,销售的狼性的确很重要。


但是朱江洪很早就定下了成为行业龙头的目标,他敏锐意识到,格力发展到一定体量之后,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他不惜得罪销售团队,也要虎口夺食,保证研发投入。


其实同一时期珠三角有很多公司规模不比格力小。前两天跟朋友交流,他说当时有一家做牛仔裤的公司,一天的利润就过千万。


这些老板也很大方,舍得给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分钱,销售精英们每年买房换车。到如今,还有很多公司有这个传统。


三十年过去了,重视产品研发的格力现在是国产空调龙头、珠三角标杆企业之一。


那几家开出巨额提成挖销售的空调厂,还有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服装厂,终究是昙花一现,我们早已听不到它们的名字了。



04


华为:雷打不动的战略定力



关于围绕核心竞争力持续投入,华为是个很好的例子。


很多老板其实也知道要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就是舍不得花很多钱,更舍不得持续花钱。


九十年代到两千年初,联想的声望要比华为大得多。


联想每年的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是2%~3%,新员工入职有三天的培训。


而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是10%以上,新员工入职有一个月的培训和六个月的轮岗,人才培养投入是1%左右。


这么“恐怖”的比例,华为坚持了很多年,雷打不动。


而且华为的研发预算,不是按上一年营收来定,而是按当年的营收目标来定。


假设去年营收4000亿,今年目标5000亿,不管营收目标能不能完成,研发都必须实打实砸下去500亿(10%)

现在再来对比,华为的规模和影响力已经超过联想了。

为什么很多公司都跟联想一样,不愿意花那么多钱做研发和培养人才呢?


因为这些事情的投资回报都是高度不确定的。


辛辛苦苦研发一个新产品,一定卖得出去吗?不好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辛辛苦苦培养一个人,一定留得下来吗?不一定,他可能没多久就跑了。


所以大家都倾向于卖老产品,招一上来就能干活的人,但是却忽略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叫做时间。


涓滴之水可以穿透大石,不是因为力量强大,而是因为昼夜不舍。


当你二十年如一日地持续投入,回报的确定性就变得非常强。


华为在这方面,非常有耐心。



05


营销费用如何不迷茫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有一笔钱花起来也是迷茫的,那就是营销费用。


一般公司的营销费用占比都在10%以上,有些特殊行业会高达70%以上,比如保健品。


这么一大笔钱,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省,而是不知道怎么花收益才更高,于是增长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容易出现“使不上劲”的无力感。


正如现代火箭通过三级推进模式来获得持续升空的动力,不同阶段营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要进阶升级,因此,在营销上花钱的侧重点也就需要适时调整。

把营销费用拆成销售、市场和品牌三个部分,才能建立量化模型,精准地衡量每一笔钱的价值。

销售的核心价值是转化成交;


市场的核心价值是获取线索;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建立信任。

(注:建立信任的延伸价值包括提价、守住价格、让客户优先选择等等。)

销售不用多讲,年营收能做到5000万以上的公司,对于销售的人才画像、招聘考核、沟通话术、标准动作,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套实践经验。


真正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忽视了销售和市场的平衡,第二是忽视了品牌缺失的影响。


1、销售和市场的平衡


某制造业公司,年营收5000万,销售团队10人。


为了实现破亿的目标,老板准备基于现在的优秀销售构建人才画像,然后再招聘和培养10个这样的销售。


但是我在分析市场环境和业务结构之后,发现如果这么做,营收在六七千万就会到达天花板,很难继续往上突破。


因为存量市场的线索是有限的,招再多的销售,可转化的线索也就那么多。


想要实现业绩破亿,缺的不是转化成交的销售人员,而是获取线索的市场人员。


所以这位老板的钱要花在寻找关键的市场负责人,以及建立市场团队上。


2、品牌缺失的影响


一位企业家朋友2022年营收5亿,他的目标是100亿。


他是做供应链的,认为过去几年已经把商业模式完全跑通,接下来只要把品类从化妆品扩展到家清个护,增长到100亿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我提醒他说,只怕很难做到。

家清个护行业我也有所了解,百亿营收的公司,其实线上也就十几二十亿,只占10%~20%,其余都来自线下。


线上只靠自营,也许还能做,但是线下没有办法,必须依赖代理商。


上到沃尔玛,中到永辉,下到夫妻老婆店,从主动脉延伸到各个分支的毛细血管,才能支撑百亿体量。


线上渠道还能卖一卖白牌,但是线下渠道非常看重品牌。


站在代理商的角度,其实很容易理解品牌对于建立信任的价值。

第一,卖的量大,因为品牌有市场号召力,产品价格稳定,容易动销,也不怕囤货。


第二,赚的钱多,因为品牌有议价权,利润率高,能给的提成也多。


第三,做的时间久,品牌的质量和售后都更有保障,不怕出问题,有助于自己做长期的生意。


所以家清日化行业百亿级公司,线下为主的能数出好几家,纯线上的没有,纯做供应链的就更没有了。


这家企业想从5亿增长到100亿,如果光靠品类扩张,很快就会感到增长越来越乏力。


实际上,从供应链到品牌,放大5倍,从线上到线下,再放大5倍,这样拉出二十多倍的增长空间,才有成为百亿企业的可能性(5亿*5*5=125亿)


所以这位老板的钱,要花在品牌打造和线下渠道建设上。



06


花钱比省钱更重要



总成本领先不等于降本增效,更不等于低价竞争。


降本增效的核心就是“降本”,增效只是降本的结果。



而总成本领先不光是省钱,还有花钱,甚至花钱比省钱更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多花钱也是总成本领先?


因为我们算账的周期不一样,只聚焦当下赚得更多,自然是花钱越少越好。


但是如果你想要穿越周期、持续稳定地赚钱,想要做出一家更大更强更久的公司,就不能只关注“该省的钱都省了吗”,而更应该关注“该花的钱都花了吗”。


马云有一次出席理事会,质疑现场那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没有控制成本。


一位中层干部解释道:“屏幕的成本已经尽最大可能来节省了。”


马云仍面露不满。


这时蔡崇信站出来说:“我阿里CFO当了十几年,最常问的一句话不是你省了多少钱,而是这个钱够不够花,是不是应该花。我觉得这个屏幕应该去投资,去花钱。因为今天是一个公开的场合,参加的嘉宾抱着学习的心态过来。如果屏幕太小的话,PPT看不清楚,大家就学不到东西了。”


马云听完哈哈大笑:“同意批准。”


所以说,省钱是效率思维,花钱是投资思维。


学会省钱只能提效,学会花钱才能增值。



喜欢就奖励一个“”吧,我知道你

在看

哟~

科学创业派
高维学堂是新一代的实战型商学院,提出并拥有\x26quot;科学创业\x26quot;理论体系,是红杉、经纬、钟鼎、BAI、天图等指定的投后赋能机构。 在北上广深杭厦等多座城市开办教学中心,每年超10000人次的创始人携高管参加课程,92.7%的学员来自口碑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