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狂奔时代,韧性和信念从何而来 | 春华读书会

文摘   2024-09-29 12:24   中国香港  


本期来到「春华读书会」的段端推荐了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经典著作《技术垄断》<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早在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兴起的上世纪90年代初,波兹曼就开始思考技术对文化的冲击、信息泛滥和唯科学主义。30年后,虽然多数公众不认同其技术决定论,但却对其振臂高呼的人文关怀和情绪价值心有戚戚。
段端作为一个技术乐观派,将关注点放在技术与人文的再平衡、投资的人文价值,和技术狂奔时代的韧性、信念和意义感。
她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在效率上正全面超越人类,意义、情感价值、信念的重要性正在凸显。技术狂奔时代的韧性和信念,更多来自经验和体感。当感到怀疑或虚无,不妨多读历史,从历经沧桑的组织和文明成果中寻找力量;同时回归与人的连接,真切感知向上的生命力。
以下是段端的访谈分享:
Q:为什么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说说你印象最深或者最有感触的1-3个点。
 段 端 我其实是个技术乐观派,坦白说作者对技术的部分观点我并不同意,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本书的前瞻性。
波兹曼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尚未兴起之时就预见到技术可能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使得他被称为“时代先知”。很多论述在今天都是发人深思的,比方说普通人更容易被窃取隐私,更加对自己的决策感到困惑,更加沦为数字客体,在泛滥的邮件和信息中挣扎,成为广告商和政治组织猎取的对象。
二是作者提醒全人类反思的问题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作者核心的一个警示是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不要忘记科学不是产生真理的唯一体系,不要让效率崇拜充满人生的每个场域。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是非常崇尚科学的,而且很多90后、00后可能一生下来就拥抱了互联网,所以作者的一些观点初读让我惊讶,慢慢回味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比方说,为了对付新的信息,就需要增补控制机制。但新的控制机制本身就是技术,它们又反过来增加信息的供应量。当信息的供应量无法控制时,个人的心宁神静和社会生活的宗旨就必然会普遍崩溃而失去防卫。
抛开他的“技术决定论”,我想现代人类普遍体验到一种过载和失序,让大家在读这本书时产生共鸣。
书中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波兹曼是一个印刷文化人,他坚守印刷文化,警惕电子文化对文化素养的侵蚀。他终生只用钢笔或铅笔写字,从来不用打字机和计算机。
我想今天的多数人与波兹曼对技术、宗教的态度都大相径庭,但所有人都可以从他的观察中获得启发和提醒,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
Q: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把人类技术发展分为“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技术垄断文化”三个阶段,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波兹曼在1992年对于“技术垄断”的观察今天是否已在全球成为现实,还是你作为一个技术乐观派并不同意他的观察?
 段 端 波兹曼认为,工具使用文化从远古到17世纪,技术统治文化滥觞于18世纪末瓦特蒸汽机的发明(1765)和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1776),技术垄断文化滥觞于20世纪初。
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人和技术的关系大体上是友好的关系。他认为,此时工具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比较好地服务于人的需要。到了技术统治文化时期,技术和人的关系开始逆转,但并未完全颠倒过来。到了技术垄断时期,技术与人的关系几乎就完全颠倒过来了,就出现了作者批判的科学至上等等现象。
波兹曼认为,技术垄断的现实威胁是: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
我想,今天技术确实扮演着日益重要、关键的角色,在全球都是如此,而不是像波兹曼当时认为这是美国特有的现象。但是,我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看“科学至上”和技术崇拜。
一方面,在医学科技、能源科技等很多领域,我想多数人同意,技术进步是好的。虽然波兹曼嘲讽祷告被青霉素替代,但我想多数人会选择循证医学而不是生病后祷告。
另一方面,与文艺、审美、社交相关的很多技术,确实给人类带来新的困惑和挑战。但我依然认为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类的组织能力、治理能力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我们要警惕的不是技术发展本身,而是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鸿沟。
所以,我觉得,技术确实在改变世界,在让世界进一步加速、扁平,但我不同意“文化向技术投降”,文化有它自身的生命力,更多是我们需要给予文化、人文精神更多关注。
另外,有趣的是,波兹曼批判的“技术垄断”现象也存在地区差异。新技术似乎在中国、美国更容易高歌猛进,欧洲则更为审慎一些。
背后的原因也很值得讨论。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的挫折和屈辱,很大程度上与科技落后有关,所以今天科学在中国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从经济角度,中国在很多行业想要追赶先进国家、弯道超车,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Q: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中另一部《娱乐至死》更为有名,他当年担忧的电视、电脑等媒介技术事实上今天已经退出学界讨论核心。
在《技术垄断》出版后的30多年,技术既影响、冲击着文化,也在传播、创新着文化。相比波兹曼,你对这些影响是更乐观还是更悲观?
 段 端 作为技术乐观派,我肯定是更乐观的。
如何理解我与作者的差异呢?第一,波兹曼作为学术精英,理应对新生事物、时代浪潮保持警惕和反思,而创投行业的重要角色就是支持新兴技术成长,这才能造就各司其职的技术话语生态。
第二,作为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工具,更能体会技术赋能表达和创作的力量,更加离不开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对技术的反思和不满都更多了。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技术造富效应式微,或者普通民众在技术造富中有更强的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确实与波兹曼所说的人文关怀不足有关。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在效率上正全面超越人类,意义、情感价值、信念的重要性正在凸显。
Q:波兹曼强调他并非反对技术,而是提醒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随着大国科技竞争、商业竞争烈度上升,这种呼吁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在技术狂奔时代,谁可能承担反思技术的角色?
 段 端 我觉得大国竞争和商业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就像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技术浪潮是无法抵抗或者逆转的。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达成技术与人文的再平衡。
我们能看到学界、政界、业界都在思考技术伦理和技术监管。同时,我感觉大众也在从实践中自发地产生朴素的反思意识。比方说,在B站,观众反思技术形式难以掩盖的内容实质匮乏;比方说,大家开始讨论只看数字不见温度的教育方式。
用后视镜看,近十年对人类文化影响最大的技术可能是社交媒体,但人工智能的影响还没有显现,我既希望人工智能会对人类文化产生更大影响,同时也希望,人类能更有准备、更有觉察意识、更富人文关怀地进入那个新的文化时代。
Q:作者认为要用人文教育和道德关怀来对抗技术垄断,你同意吗,AI时代如何做到技术与人文的再平衡?春华一直相信投资未来,技术创新应当为人类增添福祉、解决问题,投资机构可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角色?
 段 端 我非常同意,但坦白讲,平衡之道是全人类都还在探索的议题。
我能想到的是,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可以更多关注创业者的人文价值而不仅仅是效率数字,这也是我们ESG投资一直努力的方向,环境、社会效益、治理其实就是波兹曼时代所说的人文价值的一种现代阐释。
其次,纵使公众对技术的文化冲击有不同理解和价值选择,投资能源转型、医学进步、应对气候变化,争议是不大的。我们依然可以在最大公约数认可的领域有所作为。
Q:波兹曼在书的结尾给出了他的解法——做抵抗技术垄断的爱心斗士(Loving Resistance Fighter),以及诉诸于教育,你觉得这是可能的吗?他提出的爱心斗士十点策略对你是否有启发?
 段 端 我认为波兹曼提出的这十点策略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理解情绪价值还是很有启发的。
他认为,抵抗美国技术垄断的斗士应该:
(1)除非知道民意测验里设计的是什么问题并为何这样问,否则就不理睬民意测验;(2)不接受效率是人际关系最优先目标的思想;(3)摆脱对数字魔力的迷信,不把计算当作替代评判的充足根据,也不把精确的计算和真理画等号;(4)不让心理学或任何“社会科学”占据优先的地位,不让它们排挤常识里的语言和思想;(5)至少对所谓“进步”观念抱怀疑态度,不把信息和理解混为一谈;(6)不认为老年人无关紧要;(7)认真对待家庭忠诚和荣誉的意义,准备伸手去接触人时,期待他人也有同样的需要;(8)认真对待宗教的宏大叙事,不相信科学是产生真理的唯一体系;(9)理解神圣和世俗的差别,不会为了追求现代性而漠视传统;(10)钦慕技术独创,但不认为技术代表了人类成就的最高形式。
我觉得,无论从教育体系还是个体的角度,都更应该强调对科技之外体系和价值的谦卑,否则在数据、海量的信息、效率恐慌面前,很容易产生怀疑和虚无。
Q:现代人类面临的多数焦虑都是信息、技术所无力解决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焦虑甚至正是信息泛滥过载、技术替代人类导致的。除了书中提到的宗教,当代人的韧性、信念和意义从何而来?
 段 端 我觉得这是波兹曼最重要的一个洞察。虽然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人类的韧性、信念往往是技术给不了的。今天大家都在讨论宏观的不确定性、压力和寒冬,纯然的技术和数字似乎越来越无法给大家提供意义感和信心。
我认为,技术狂奔时代的韧性,更多来自经验和体感
经验就是说,我们要去读历史,从历史中了解人类和不同民族在潮起潮落中的经验和智慧,从历经沧桑的组织和文明成果中寻找力量。体感是指,要越过技术工具,回归人性,回归与人的连接,这样才能真切感知那种向上的生命力。韧性和意义就会产生。

春华资本 Primavera Capital
春华资本集团成立于2010 年,由知名经济学家胡祖六博士创立,是一家全球性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在北京、香港、硅谷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