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班子是创业的必经之路」 | 春华读书会

文摘   2024-05-30 10:35   中国香港  


本期来到「春华读书会」的宋雨悦(Renee)推荐了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


最近一段时间,“草台班子”的说法风行中国互联网,年轻人以此对精英世界祛魅,调侃耀眼的机构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企业管理经验也被质疑为“马后炮”。


宋雨悦认为“草台班子”是创业的必经之路,创业精神的本质就是不怕粗糙、接受不完美、不断探索,把草台变成舞台。“草台班子”调侃背后的情绪可以理解,但这种说法不仅消极,更是另一种走极端。


《权力的游戏》说,混乱不是深渊,而是一把梯子。世界变化万千,但终究可以抓住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常识和方法的总结。


直面现实、专注本质等智识,常温常新;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成本和效率的竞争优势,永不过时。宋雨悦的心得是,当悲观情绪弥漫,更应该修炼内功、专注、耐心。

Q:为什么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说说你印象最深或者最有感触的1-3个点。

 宋雨悦  我有段时间大量阅读了很多商业管理类读物,吉姆·柯林斯是其中我认为还不错的一个作者。


我在读完他写的《基业长青:有远见的公司的成功习惯》(< 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之后又读了《从优秀到卓越》。


商业管理类书籍的价值是仁者见仁的,我觉得很多是一些常识,不要期待醍醐灌顶,但以开放的心态思考,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例如先人后事、专注本质等等,对学习、投资管理、个人生活都有启发。


这本书中,我自己最有感触的点是直面残酷的现实(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但真理的宝贵就在于,说起来简单,现实中做到并不容易。


近两年的宏观环境给私募行业和企业都带来了很多挑战。很多人感叹,每天打开媒体头版,总能发现不愿意看到的负面信息。趋利避害是人性,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本能地逃避令自己不舒适的信息。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基于事实做判断,而不是掩耳盗铃。


作者提到的后面一点更为重要——决不放弃信心(Never lose faith)。一方面我们要对事物的优劣利弊都一清二楚,保持内省与外省,对自己的能力有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像一个战士,不气馁,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过度在意周围的波动。虽道阻且长,不失去希望。

Q:作者提到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若干法则,例如找到五星领导者(Level 5 leader)、刺猬法则、直面现实等等,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创业者最经常忽视的或者说你最愿意与创业者分享是哪几个?

 宋雨悦  首先这本书主要针对Good to great阶段的企业,所以未必适合每个创业者。


我觉得当下,创业者容易忽略的是专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作者说的刺猬原则。英国思想家以赛亚·博林(Isaiah Berlin)把人分成刺猬和狐狸两种类型。他认为狐狸的思维是凌乱或者扩散的,刺猬则化繁为简,坚持一个简单的理念。


企业应该专注于什么点呢?作者给到的思路是以下三个圆环的交集。

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职业选择等等,我想很多人都听过。我觉得,当下的关键是能否用耐心和长期主义坚持下去


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找到了集热情(Passion)、天赋(Talent)、增长引擎(Economic engine)于一身的核心航道,接下来需要做的是专注于自己,持续修炼内功。


对于投资也是如此。首先要先人后事,找到你愿意长期陪伴的创业者,之后就应该相信本质不为短期的波折所动。不可否认当前的环境波澜起伏,从个人到行业的心态都很容易随着媒体热点上下波动,“一惊一乍”。一些在过去比较平常的波动现象,现在都可能引起舆论的恐慌和焦虑。


我觉得在这种时候,专注本质、修炼内功,更有必要。我们常说很多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周期,我也常提醒自己,用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习,功不唐捐。

Q作者主张在企业管理中先人后事(First Who, Then What),这个原则在投资中也适用吗?这与PE对财务数据的关注是否矛盾?你刚刚也提到做投资首先要找到你愿意长期陪伴的创业者,如何定义、找到他们?

 宋雨悦  “相信人”与看公司基本面并不矛盾,公司的基本面、基因很大程度是创始人的投射,是判断创始人的重要依据。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投资人与创始人要有一定的灵魂的共振和契合。比方说,投资人是比较书生气、学院派的,往往很难与天马行空或者“野蛮生长”的创始人走到一起,因为沟通中很容易有内耗和不信任。

Q继续说创业者的特质,作者认为五星领导者(Level 5 leader)是谦逊个性与坚定意志的混合体。


在互联网时代,大量公司创始人都在社交媒体打造自己的个人IP,甚至有企业家表示,流量是未来企业领导者的生产力。很多公司创始人显示出肉眼可见的Big ego,同时,明星管理者的ego吸引了大量粉丝。你怎么看这个现象?谦逊个性这一点是否正在过时?

 宋雨悦  我觉得首先公司在不同阶段,它的经营和管理哲学是不一样的,需要的领导者也是不一样的。


在公司从零到一的早期阶段,创始人需要更大空间去试错,他可能会尝试很多自己的想法,最后才能找到一条合适的通往远方的路。这期间,也不可能一意孤行,否则就会被激烈的竞争淘汰。随着公司的成长,他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新挑战,需要虚心接纳更多专业人士的意见。


至于说企业家网红化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依然是基础,Steve Jobs、Elon Musk受欢迎,首先还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伟大的产品。我觉得我们投资的绝大多数公司,例如百胜中国、Spring Education、字节跳动等等,管理者都是意志坚定但谦逊兼容。

Q:你刚刚也提到刺猬理念要求公司专注于集热情、天赋、增长引擎于一身的核心航道。


很多公司都面临转型问题,我们看到Facebook转身成为Meta,字节实现了从今日头条到抖音的跨越,苹果从投入造车到放弃造车,如果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将专注当前与灵活转型结合,也就是说巨轮如何调整航向?

 宋雨悦  如果放到企业身上有些遥远,可以结合个人来理解,其实这三个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


我的热情是与人沟通、帮助别人,小时候我以为最适合我的工作是公交车售票员(笑)。“热情”是个大的愿景,这个可能变化不大,但天赋是随着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宽的。


每个优秀的公司都需要基于过往积累,基于不断深刻的眼界和认知,基于能力的扩展和迭代,持续定位自己的航道,在混沌之中寻找三个圆圈的新的交集


我认为不能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对原来方向的抛弃、不专注,而是一个枢纽(Pivot)。这是一种保持成长、顺势而为

Q作者列举的Good to Great的公司有的已经破产(电器城公司Circuit City)、有的暴露出很大问题(房利美公司Fannie Mae)。所以本书也受到很多读者的质疑。有人认为成功经验更多是后视镜视角的“马后炮”,你怎么看?


它们的衰落是因为没有遵从书中的管理原则,还是管理原则本身的解释力是有限的?

 宋雨悦  我觉得挫折和失败都是商业游戏的一部分。并不是卓越公司就会无往不利,如果没有保持良好的治理,伟大公司也会走向衰落。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由盛及衰的案例,包括国家和文明,但不妨碍他们曾经是伟大的。


对于公司来说,随着公司做大做强,管理难度也会指数级上升,如果管理跟不上,丢掉了曾经的优良传统和管理理念,那么卓越公司也可能倒塌。

Q与这个问题相关,最近“草台班子”的论调大行其道、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有的人认为成败皆时代,在你看来,企业成功与衰落是否存在管理学规律?

宋雨悦 在我看来,“草台班子”的背后其实是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但是用了一个消极的说法。创业精神的本质就是不怕粗糙、接受不完美、不断探索,把草台变成舞台,最后打造一个成熟的、稳定的机制。


中国的很多企业,包括明星企业,其实都非常年轻,草台班子是创业的必经之路,有时候就是需要先做一个Beta版本,跑起来,然后在奔跑中调整完善。企业的“草台”之处,就是投资机构应该发挥所长去赋能的地方如果刚起步就看起来很光鲜,那我们投资机构就必须要做好尽调了。


另一方面,舆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过去大家对大机构有一些滤镜。而且高速发展期和下行期的企业经营动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些叠加在一起,增加了很多人对曾经高高在上的组织的失望。


日本哲学中有个词叫侘寂(Wabi-sabi),就是一种残缺之美,是不完善、不圆满的美。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有缺陷,都有人性的弱点,企业也是一样,再卓越的企业也有暗面。


所以,“草台班子”的说法不仅消极,很可能是另一种走极端。背后的情绪是,这个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大家都“躺平”好了。年轻人压力很大,这种情绪可以理解。


但其实,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企业的技术、效率、创新能力,这些永远值得去花时间修炼,持续踏踏实实投入的公司,即便现在看起来是个草台班子,早晚有一天会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公司。


我相信正向积累的力量:找到正确的人、找到三个圆圈的交集,顺势而动,坚持投入,一定会有收获。这就跟我们公司“春华秋实”的理念是一样的,没有Magic,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春华资本 Primavera Capital
春华资本集团成立于2010 年,由知名经济学家胡祖六博士创立,是一家全球性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在北京、香港、硅谷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