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女子凌晨脑出血去世,凶手竟是一碗汤?这两种汤,伤肾又招癌
“怎么会这样呢?明明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坐在一起吃饭……”王叔叔的声音里充满了不解和悲痛。
说起49岁的张阿姨,那真的是个煲汤高手,尤其是她的老火汤,街坊邻居都赞不绝口。
张阿姨总说:“这汤啊,得慢慢煲,才能把里头的营养都熬出来,喝了对身体好。”
可谁能想到,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张阿姨突然头疼得厉害,连带着脖子也疼得受不了。
而且还头晕、恶心,吐了好几次,站都站不稳,王叔叔一看这情况,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带她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一检查,发现张阿姨的血压特别高,都达到了260/140mmHg!而且,已经引发了脑出血,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张阿姨还是没能挺过来。
医生和王叔叔进一步沟通后,才知道原来张阿姨一直都有高血压,但她并没有好好吃药控制,而且,她还有个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喝老火汤。
医生解释说:“这老火汤虽然味道鲜美,但长时间熬制会导致汤里的盐分和脂肪含量增高,对于有高血压的人来说,经常喝这样的汤,很容易加重病情。”
听到这里,王叔叔心里五味杂陈,没想到这一碗汤,竟然成了夺走她生命的“凶手”。
老火汤,这一在中老年人中广受欢迎的滋补佳品,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健康吗?我们又应该如何科学地煲出一碗养生汤呢?
01
这种汤喝多了伤肾,很多人还以为大补!
“每天一碗汤,胜过良药方”,在广东等地,老火靓汤不仅是餐桌上的常客,更是被誉为养生的秘诀。
这种汤通常需要长时间煮沸,煲上3-4个小时,直至香气四溢,然而,这种看似养生的习惯,其实可能对健康有害。
虽然老火汤因其熬煮时间长而被认为营养丰富,实际上营养价值却大打折扣。
研究表明,无论煲煮多久,老火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只有大约原肉的5%,而且大部分营养成分。比如B族维生素、氨基酸和小肽其实依然留在了没有食用的汤渣中。
此外,长时间熬煮还会导致汤中嘌呤的含量增加,尤其是使用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材的情况下,过多的嘌呤摄入容易引发高尿酸血症,进而可能会导致痛风或尿酸结石,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引起肾衰竭。
更需要注意的是,老火汤的盐分含量也不容忽视,一碗汤中的盐分可能高达2克,几乎占据了成人每天推荐摄入量(5克)的一半。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经常喝老火汤不仅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和心血管负担,有时候甚至会触发心脑血管疾病。
02
这种汤喝多了伤肝、激活癌细胞,快别喝了!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由于节省或时间紧张,常常会选择把前一晚的汤留到第二天继续食用。
然而,隔夜汤的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我们的肝脏健康和潜在的癌症风险。
隔夜蔬菜汤中,尤其是绿叶蔬菜汤,在放置一夜后,亚硝酸盐含量会显著增加。
亚硝酸盐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转化为致癌物质的化合物,频繁食用隔夜的蔬菜汤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
此外,隔夜的鱼汤或海鲜汤在存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蛋白质降解物。
这些降解物不仅可能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它们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为了保障健康,建议避免食用隔夜汤,尤其是那些富含蛋白质的汤品,以防对肝脏和整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03
喝汤有讲究,3个注意事项要知道
虽然汤料可以带来诸多健康益处,但正确的煲汤方式和适量饮用更为关键:
太烫的汤会损伤口腔和食道的黏膜,长期这样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65℃以上的热饮被归类为2A类致癌物,喝汤前应该稍微等等,让汤凉到适宜温度。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应该避免高嘌呤的浓汤,以防病情加重。
高血压、高血脂和胆囊炎患者也应该减少高盐或高脂肪汤品的摄入,比如猪脚汤和骨头汤,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很多人喜欢在煲汤时添加党参、枸杞等中药材,认为这样可以增加汤的营养价值。
然而,中药的使用应该考虑药性和个人体质,不恰当的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健康问题。
04
怎么样煲出一碗养生汤?
养生汤的煲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对家人健康的关爱。
正确的煲汤方法可以提升汤的营养价值,同时避免可能对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煲制肉类汤品时,应该注意不宜过长,过长的煲煮时间不仅营养流失严重,还可能导致嘌呤和亚硝酸盐含量升高,这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建议煲至食材熟透即可,肉和汤一起食用,避免营养素的过度流失。
煲汤前,应该对肉类进行简单的焯水处理,这不仅可以帮助去除血水和杂质,也有助于减少汤里面不必要的矿物质,比如磷,从而使汤更加清澈和健康。
喝汤时要考虑食物的均衡搭配,例如,如果喝鸡汤,最好搭配一些蔬菜和全谷物,以确保营养均衡。
对于有特定健康状况的人,比如高血脂、痛风患者和肥胖者,应该限制浓肉汤的摄入,可以选择以蔬菜、豆腐或蛋等食物为主要原料的清淡汤品。
喝汤虽好,但我们也要注重方法与度,避免因为过度或不当食用导致健康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把握好养生的度,让饮食成为健康的助力。
喜欢这篇文章吗?
别忘了点赞和分享给你的朋友!
感谢各位的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给个赞,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获取更多科学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