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记者 陈曦
300多件清代御瓷云集一堂,从康熙至宣统时期的名品佳器尽在眼前……也许你会有置身于紫禁城内一场清宫盛筵的错觉,其实这是正在北京御瓷资料馆上演的盛景。这里举行的“御瓷集真:清代御窑瓷器常设展”是近一时期很亮眼的一场专业展,吸引了各路瓷器专家、藏家及爱好者的目光。“这器物在宫里都难得找着一件,我竟然在这儿看到了!”某位文博专家的观后感道出了这场展览的不一般。如今,古代瓷器展可谓遍地开花,但“御瓷集真”展却令业界耳目一新。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访了北京御瓷资料馆主理人奚文骏,作为策展人的他分享了展览的精彩看点,也向瓷器同好们发出了邀请:“是不是官窑,到御瓷资料馆来比一比!”
在一排排顶天立地的玻璃展柜中,琳琅满目地陈列着清代各朝官窑经典器物,不仅按照器型、釉料等特征严谨地分门别类摆放,还附有相关清宫档案资料,可以说每一格展品都是一段清代制瓷史。清康熙至宣统的青花缠枝莲纹盘放一起,你分得清吗?斗彩与青花五彩究竟有何区别?乾隆爷不同节令会用哪种纹样的洋彩膳碗……相信无论是刚入门的爱好者,还是资深藏家、学者都会从展览中大有所获。能够呈现这场“百科全书式”的官窑瓷器展,离不开奚文骏多年来的收藏研究成果,以及业内权威专家顾问团的学术支持。作为一位跨圈玩瓷器收藏的工科生,奚文骏重视“用数据说话”。例如他曾统计出从同治四年到宣统三年这47年中,经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并最终解运到紫禁城的官窑瓷器数量一共为319654件;他还用一张表格梳理了10072件同治大婚瓷的器型、尺寸、纹饰,一目了然……奚文骏不仅跑遍全球拍场搜集清代官窑瓷器,还会到《清宫瓷器档案全集》52册海量原始文献中去溯源,将一条条档案“扒”到了极致,只为锁定官窑“标准器”。《中国收藏》:这场展览为何值得一看?它为业界提供了怎样的新视角、新成果?
奚文骏:北京御瓷资料馆的定位是“明清古陶瓷独立研究与认定机构”,所以展览不止步于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普及,也不同于拍卖公司对拍品的宣传风格。我们的理念是通过清代官窑标准器的常态化、流水式展陈,供藏家对比学习。依托于北京御瓷资料馆学术研究成果的系统性、领先性,此次展览具有不少新颖的特色和看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景呈现。“御瓷集真”展在深度挖掘与忠实还原清代御瓷生产制度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呈现了清代官窑瓷器的全貌。这种从制度到实物的全面展现,在国内外的公私机构展览中可谓独树一帜。二是精准溯源。我们将清代传世官窑瓷器实物与清宫档案的历史记载进行了精准对接,这一做法使得观众能清晰地追溯每件展品在清代宫廷中的原始称谓与用途。与不少展览相比,我们在尽可能详实地还原展品历史面貌的工作中多迈进了一步。三是上手体验。此次展览还创新性地融合了标准器上手体验与实物教学模式,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接触并学习官窑真品的鉴藏知识,深入感受器物的独特魅力。这种体验既突破了传统文博机构常规展览的界限,也区别于拍卖公司单纯展示与销售的模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集教育、鉴赏与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北京御瓷资料馆系统性地呈现了清代官窑瓷器从制度到实物的全貌,观众能清晰地追溯每件展品在清代宫廷中的原始称谓与用途。
《中国收藏》:我们看到此番展出的御窑瓷器类型丰富,让人目不暇接。请您给观众“划划重点”。
奚文骏:我们精选的展品更多的是清代御瓷中的常规品种,当然也不乏一些特殊的器物,常设的展品在300件左右。我给大家介绍三件馆藏品,借此也讲讲清代官窑制度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这件康熙御制款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图碗。清代特色的御窑制度形成于雍正五年(1727年)之后,在此之前清宫获得用瓷的渠道多种多样,这件制品就属于我们所说康熙末期“安窑”的产品,根据清宫档案的线索,其生产时间在康熙五十九年到六十一年(1720年至1722年)之间。从其形制和款识来看,这显然是一件受宫廷珐琅彩影响的制品,充分说明了康熙末期宫廷与景德镇窑场的密切互动,颇具学术价值;同时此类九秋图碗由于落稀见的“康熙御制”款,属于康熙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市场价值。
清康熙 “康熙御制”款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图碗
再看这件清道光时期的慎德堂制洋彩盖碗,是清代特有的督陶官贡瓷,同时也是非常特殊的帝王堂名款瓷器。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居所,而慎德堂制款瓷器也是他的个人用瓷,可谓“官窑中的官窑”。我们将它与清宫档案中的“富贵长春茶盖碗”对应上了,并且精准断定其生产于距今181年的道光二十三年。而能够将一件古代瓷器的生产时间精准确认到某一年,这是古瓷鉴定与研究的极限,也是我们坚持清宫档案解读所得到的回报。
清道光 “慎德堂制”款洋彩玉堂富贵纹盖碗
而这件宣统青花云鹤八卦纹碗,对于熟悉清代官窑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常见品种,我为什么说它是特殊器物呢?清代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中的大运瓷器就是御窑厂每年例行生产以供宫廷备用的常规品种。虽说常规,但是如果要找一个从康熙直至宣统历朝均有生产的品种也是不多的,青花云鹤八卦纹碗就是这样的特殊存在,清宫档案名为“仿成窑青云鹤八卦宫碗”。通过这件器物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清代御窑的大运制度,也能够从一个品种去体会清代官窑青花在历朝的变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器物。
清宣统 青花云鹤八卦纹碗
《中国收藏》:“真”与“标准”是这场展览的关键词。您曾指出官窑瓷器鉴定难就难在缺乏标准,那么您是如何梳理出一套科学的瓷器鉴定收藏标准的?
奚文骏:“真”相对于“仿”而言。随着如今仿制技艺的精进,鉴定工作难度陡增,更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自清末民国以降,传统眼学鉴定法,虽依托深厚的古玩知识与文化素养,但在当前仿真技艺高超的背景下,这些旧有知识与笼统标准已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独立支撑起官窑瓷器真伪的权威判定。我们提供官窑瓷器的真品标准器以作为对比的依据,通过鉴定方法的精细化、科学化来应对仿品的混淆视线的问题,就可以不再凭主观感觉判断,而是“用实物说话”了。当然,梳理出一套科学的瓷器鉴定标准体系是一项非常专业且艰巨的工作。我们团队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从搜集第一件来源确凿的官窑真品起步,逐步扩展标准器库藏,并借助清宫档案的深入研究,确认了每件瓷器的官窑身份,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物研究”方法。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认证并收录清宫档案记载的官窑标准器逾1500种,这一成就获得了包括博物馆学者、拍卖界同仁在内的广泛认可。御瓷资料馆及其常设展览无疑是我们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接触并了解这些珍贵的标准器。 《中国收藏》:根据您的经验,哪些鉴定要素值得重点关注?
奚文骏:在拥有了较为科学成熟的标准器鉴定与研究体系后,鉴定具体瓷器的真伪及官窑身份便变得相对直观而高效了。面对一件瓷器,我们首先判断其是否属于我们已知的官窑品种范畴,如果是的,便能通过比对同品种、同时期的标准器迅速而准确地判定其真伪。相较于仅凭感觉或印象来确定真伪,这一方式还是要容易得多,也可靠得多。如果遇见未知的官窑品种,我们则首先考察其造型、纹饰、设计是否符合官窑标准,以及是否属于清代官窑瓷器的广义范畴之内。然后借助同类造型、工艺、彩料的官窑标准器进行类比分析,来明确该瓷器的真伪与属性。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保留传统鉴定中对胎釉彩、型款工等细节的考量,更从官窑实物标准器与清代官窑这两个具体概念的文化维度着眼。
《中国收藏》:您的瓷器收藏与研究方法走的是“技术流”路线,不仅拆解了清宫瓷器档案等文献史料,也结合大量实物进行研究,并转化为数字化成果,希望惠及更多同好。在传统鉴定研究方法与新技术的融合上,您是如何把握的?
奚文骏:所谓“技术流”,其实是源自我长期从事装备标准化和大数据工作的习惯。在古代瓷器研究的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借鉴了以前所从事领域的方法论。所谓新技术,本质上是对传统鉴定方法的继承、延伸与扩展,这种优势一方面基于我们能够提供更为可靠的、大量的标准器。曾经作为行家的多年从业经验让我深知,传统鉴定方法高度依赖个人经验的积累,对瓷器细节特征的把握往往停留于主观判断下的抽象概念。而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大量的标准器进行对比,以强化判断的客观性。以一件乾隆官窑瓷器为例,我们通过标准器的信息对比,能够更科学地界定其胎质的特定状态,如“干”与“湿”的程度,从而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我们机构致力于持续、专业、公开地维护这一标准体系,为传统鉴定方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也为瓷器研究提供了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我们意识到,并非每一位藏家都能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专业研究,于是开发了“多宝古瓷宝典”App,其中的“御堂瓷典”板块汇聚了丰富的实物标准器资料,用户可轻松查询官窑品种,并通过高清图片与实物进行对比。若仍有疑问,用户还可上传实物照片至“御堂瓷典”,由我们及专家团队共同提供鉴定服务。这一创新举措不仅降低了鉴定的专业门槛,更让鉴定知识得以普及,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瓷器鉴赏的乐趣。除了做传统鉴定方法的忠实践行者,我们也是技术创新的积极推动者。通过融合系统研究、文献考据与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强化传统鉴定方法的可靠性,还开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移动端服务模式。其实我们从未反对传统,而是在用我们的方式捍卫和活化传统。
《中国收藏》:这条瓷器收藏之路,一走就是许多年。在您看来,今天的瓷器藏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心态?
奚文骏:其实从我购买第一件瓷器藏品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了。从最初在地摊上以几十元淘得瓷器小品,到如今经手拍卖行价值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清代御瓷珍品,我的身份也从一名年轻气盛的“兼职爱好者”转变为专注于清代御瓷领域的资深策展人。这段历程的确让我有一些话想与新晋藏家分享。
我觉得现在的藏家,尤其是年轻的新藏家要认清现实。还记得初入行时,我们总会听到“我国收藏大军逾8000万人,古玩是可以捡漏赚大钱的”这样的说法,也许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是基于此才进入这个行业的。但,国际收藏市场的走向以及中国收藏市场这些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官窑瓷器收藏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竞技场”,其高昂的市场价值远超一般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至于“捡漏”,以我多年来日均6小时以上的研究,以及与团队每日紧盯全球拍卖市场的经验,哪怕是在欧洲某个小城市的拍卖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漏”可以捡。
所以我认为,在进入官窑收藏领域之前,新藏家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当你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且确实想踏踏实实、货真价实地收藏一点东西的时候,再踏入这一领域。换句话说,玩收藏首先要有一种“消费”的理念,如果你觉得这个陌生的行业会比你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更能赚钱,那么显然从一开始就错了。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即使是明清瓷器这么细分的领域,可能一辈子也学不完。你可能每天都会看到自己未知的东西,遇到自己没有防备的“坑”,所以藏家一定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
如何理性地去理解一件藏品、客观地鉴定一件瓷器?该交怎样的朋友、进怎样的圈子……每天都是学习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认清自己,认清他人,认清器物。
藏品真伪的研判、市场价格的分析等问题,或许都可以交给“技术”来帮你解决。那我为什么还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我发现随着近几年短视频的发展,很多人在流量经济下已滋生出一种盲从心理,即一旦成为某位“网红”的粉丝,就会不假思索地去轻易相信一些人和事,以致达到旁人看之可笑的地步。我想,人如果能够坚持学习,应该不至于如此开历史的倒车,重陷“愚昧”的境地。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客观冷静地认知每一件器物、看待每一次机遇、评价每一件事情,你才能在这个行业中不断地前进。
图丨北京御瓷资料馆提供
编辑丨赵玉国
校对丨子毅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收藏》杂志
还不赶紧订一套!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中国收藏》带您踏上探寻传统文化的奇妙之旅,静静享受一顿下午茶。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的《中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