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系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资央企解决方案”》第三篇

企业   2024-11-19 18:28   北京  


毕马威报告《产业为源、创新驱动、要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国资央企解决方案”》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核心引擎、有效支撑三个层面,解码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旨在为众多正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和有效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布局的国资国企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本篇是报告第三篇《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科技创新智能驱动》,后续我们将与读者分享报告其他精彩内容。


新质生产力时代,国资央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数智赋能驱动发展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正有力推动国资央企在前沿技术应用、机制体制改革与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实现突破。


前沿技术应用导向。2023年起,国资委先后实施了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以及“AI+”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为国资央企在技术创新领域指明了方向。


在2024年10月发表的媒体署名文章中,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再次号召国资央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特别是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企业参与意愿不强或者缺乏相应能力的领域坚定投入,努力解决一批底层技术和根技术问题。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同时,针对国资央企,强调“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2024年两会期间,国资委设定了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的目标,并在7月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再次强调,将进一步提升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的目标,鼓励企业加速转型,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内涵式增长模式迈进。


在政策的驱动下,国资央企对于科技创新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投入也更加积极,力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国资央企积极开展数智顶层设计,开启创“新”增“质”新征程

数智化顶层设计的创“新”与增“质”


国资央企具有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等优势,建议国资央企在开展数智顶层设计时,一方面大力加强算力网络、多模态数据集及能力中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投资智算中心、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技术突破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战略性重组和跨界融合,向外输出技术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升级增“质”

图:数智顶设统筹创“新”增“质”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资央企开展数智顶层设计的关注重点


国资央企的数智化顶层设计是塑造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这不仅是技术更新,更是全面的战略革新,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加大对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空间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创新投入,开发“速赢”应用、建立快速迭代机制;

  • 通过数据探索和分析挖掘生成客户洞察,形成有效驱动管理和运营效率提升的决策,开拓新业务模式和增长点;

  • 深刻理解和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包括财务管理、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自动化以及市场营销数字化等;

  • 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在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数据和资源,打造竞争合作优势;

  •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积极倡导数智人才培养、推动人才梯队建设;配套实施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激活员工创新的内驱力。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智能应用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应用是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智能化技术与管理的应用,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智能应用五大场景:一些领先国资央企已经看到智能应用蓝海赛道,积极把握智能化升级机遇,聚焦产品研发、生产管控、管理运营、客户服务和生态协同等五大场景,打造新一代的数智应用,驱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创新。

图:五大领域典型AI数智应用场景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度分布图


国资央企在开展技术投入前,需要精准识别出与自身业务高度契合的关键应用场景,明确最具价值的投入方向,确保开发投入能精准对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智能应用开发原则:微切口、小投入、强收益、点状尝试与规模化应用相结合。以“微切口”为基本策略,通过“小投入”的审慎探索,实现“强收益”的最终目标,从点状尝试向规模化应用逐步演进,分阶段实现技术创新的全面突破。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大处着想、小处入手、快速迭代、敏捷高效”。


智能应用开发以场景共创、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借鉴业界优秀经验并补充技术短板,引入生态系统资源进行场景共创;同时对项目实施精细化的项目管理,以有效控制风险,实现投资目标。


智能应用开发应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一方面,应深入剖析市场动态与前沿科技趋势,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制定前瞻性的技术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并持续优化投资决策机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国资央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支撑:大模型与算力


国资央企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代

大模型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已成为国资央企科学决策、提高运营效率和产品与服务质量、促进知识共享的重要引擎。在2024年7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资委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通用大模型的技术攻坚和生态构建,持续推动大模型开放赋能,带动产业链上的央企、民企、高校院所等共建行业模型。


国资央企积极投入加速算力基础建设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2024年5月30日,国资委进一步推进智能算力发展,明确将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夯实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底座。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引领下,国资央企正加大投入,积极开展算力能力建设与提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3月底,中央企业建设5G基站总数已超过360万个,智能算力规模已超过27EFLOPS1;截至6月底,中央企业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实现翻倍增长2


未来,国资央企的算力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总体呈现三大趋势:

  • 加速智能算力中心建设以应对数据处理需求;

  • 深化产业赋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

  • 加强开放合作、构建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


1 《中央企业智能算力规模加速增长》,新华网,2024年5月31日

2 《央企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实现翻倍增长》,人民网,2024年8月1日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治理及数据价值挖掘

人工智能时代对数据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数据的“量”和“质”的要求显著提高。为推动其发展,国资央企应从数据治理与应用的监管要求出发,建立全面、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制定数据价值实现及应用规划、配套管理制度和标准,落实数据平台和应用工具建设,进一步提升数据的“质”“量”与合规性,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2024年2月“央企人工智能推进会”明确指出,中央企业应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多模态数据的广泛应用,对多模态数据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国资央企而言,提升多模态数据治理水平,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不仅是响应监管要求,更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根基。国资央企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多模态数据治理水平:

  • 数据质量: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数据质量基准与目标,优化数据清洗、预处理及特征工程等环节;

  • 安全隐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严防数据泄露与投毒;

  • 数据伦理:加强数据集监管,恪守科技伦理底线。


多管齐下挖掘数据价值


数据资产入表

2024年初,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同期,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实施,明确了数据资源可以作为一项资产被计入企业财务报表,提出推动数据资产的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加强数据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基于多年实践经验,毕马威以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形成了数据资产入表的整体框架与推进思路。


数据交易和流通

数据交易、流通是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的基础。未来国资央企开展数据交易主要有三个趋势:

  • 大数据体系建设提速:加快构建“1+98+X”国资央企大数据体系建设,强化国资央企数据交易基础;

  • 交易模式更加多元化:交易渠道将更丰富多样,场内、场外交易模式并存;交易方式也将更加灵活,呈现多元化趋势;

  • 数据合规:更加关注交易前、中、后全流程数据使用的合规要求。


数据资产估值是数据交易和流通的基础。对国资央企来说,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在明确数据资产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据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国资央企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操作中,应综合考量评估要素、选择适用的方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兼顾严谨性和实用性,探索、创新适合数据资产情况的价值评估方法。


数据产品化是促进数据交易和流通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的典型数据产品分为数据集、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三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国资央企数据产品化创新趋势呈现出场景化创新、智能化升级、生态化协同和安全合规性等特点。 


3 资料来源: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专家指引第9号—数据资产评估》(2020)、《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23),毕马威分析



后续我们将陆续发布《产业为源、创新驱动、要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国资央企解决方案”》报告其他内容,敬请关注。


如需获取报告全文,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联系我们

江立勤 

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michael.jiang@kpmg.com

张晏生

国企服务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roger.zhang@kpmg.com

张庆杰

数字化赋能及人工智能

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qingjie.zhang@kpmg.com

乔漠

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心

主管合伙人

国资研究院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stanley.qiao@kpmg.com

胡杰铨

数字化赋能经理

毕马威中国

mario.hu@kpmg.com

陈剑虹

国资研究院执行负责人

毕马威中国

iris.chen@kpmg.com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4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毕马威KPMG
欢迎关注毕马威中国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