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医疗环境中,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各种挑战。其中,钝感力作为一种心理特质,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钝感力,顾名思义,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不那么敏感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压力、挫折和负面情绪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医疗工作是一个高压行业,医务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生死、疾病和痛苦。钝感力可以帮助医生在面对这些沉重话题时,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专业判断和治疗。同时,钝感力也能减轻医生自身的心理负担,避免过度沉浸在患者的痛苦中,导致情感耗竭。
钝感力,这个词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著作《钝感力》,它并非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来培养的一种心理素质。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具备钝感力的人能够保持冷静、理智,从而更好地应对问题,实现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医务工作者作为特殊职业群体,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钝感力,以应对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提升自身的钝感力:
1.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情感触发点
医务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触发点,这些触发点可能是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者是一个场景。当这些触发点被触动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悲伤、焦虑等。因此,自我认知是培养钝感力的第一步。
2.情绪管理: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学会控制情绪至关重要。医务工作者可以学习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锻炼、休闲活动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3.专业距离:保持一定的职业角色边界
医务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与患者保持一定的专业距离。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避免过度卷入患者的情感世界,以免对自身的心理造成过大压力。同时,也要学会适时地与患者保持距离,以保护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健康。
4.寻求支持:分享感受,减轻心理负担
在工作中,医务工作者会面临许多无法独自承受的压力。此时,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同事、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困境,不仅能减轻心理负担,还能获得宝贵的建议和帮助。此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与同行交流心得,也有助于提升钝感力。
虽然钝感力对医务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但过度的钝感也可能导致医生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培养钝感力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患者痛苦的关心和理解。这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持专业冷静,又能对患者展现出足够的关怀和共情。
钝感力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心理护盾,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通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保持专业距离和寻求支持等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钝感力。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顿感力与对患者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以提供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作者简介
顾依婷
上海市崇明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康复治疗师
962525心理热线接线员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2023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JKKPYC-2023-A13)
抑郁:了解抑郁症及抑郁情绪
焦虑:了解焦虑症及焦虑情绪
分裂: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
心身:了解心身健康及心身疾病
康复:了解精神疾病康复信息
儿童: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自杀:了解自杀预防相关信息
戒毒:了解毒品及戒毒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绿丝带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如需转载本内容,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