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校园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做?

健康   2024-12-20 09:32   上海  



应对校园欺凌,

家长应该怎么做?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关注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它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关系排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受到伤害的行为。

校园欺凌大多发生在中小学阶段的青春期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通过和同学或者朋友的交往来建构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一旦这个时期遭遇校园欺凌且无法应对,将可能妨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对其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注意力分散、学业表现不良,逃学、厌学、甚至辍学的风险增加。心理方面,被欺凌的经历可能影响其自尊的建立和发展,表现出不自信和低自尊;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及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被欺凌的经历还可能是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心理创伤以及其它身心方面的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受欺凌者甚至会有自杀的想法或行为。研究显示:受欺凌者出现自杀倾向的可能性高出其它学生 2-9 倍之多。因此,校园欺凌的预防非常重要。

 

预防校园霸凌

       研究发现,同伴关系越不融洽的学生越可能遭受欺凌,校园欺凌也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作为家长而言,为了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

帮助孩子识别校园欺凌

可以引导孩子观看反欺凌的宣传教育视频,学会识别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当遇到攻击性言语或行为时要反抗,勇敢说“不”,并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


2

心理支持

家长需要持续学习良好的沟通表达,正向地、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给予情感支持。家长是孩子心理支持的首要力量,这对孩子的心理复原起到关键性作用。


3

多倾听孩子的表达

在生活中,积极关注孩子的需求,耐心地倾听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及时听到他们求助的声音。


4

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多带孩子参加亲友间的社交活动,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营造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在学校和小团体间建立良好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提高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同伴的支持能够减少被欺凌的概率。


5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部分被欺凌的孩子缺乏自信心,需要给予更多的肯定,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肯定意识。


6

学会识别欺凌者的心理需求

多数欺凌者并不认为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是错误的,他们可能因为和同伴发生矛盾,就采用人际孤立的办法来打击对方;不良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使得部分欺凌者认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当然,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很复杂,有效的预防并不能单靠家长或孩子,而需要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为孩子搭建一个心理安全网。

【1】 曹文,张香兰. 校园欺凌形成机理的社会学解读及防治之道[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11. DOI:10.19406/j.issn.1673-1999.2024.03.001.

【2】 汪耿夫,方玉. 安徽省中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J]. 卫生研究,2 0 1 5 (6 ):8 9 6-9 0 3.

【3】杨海,汪耿夫. 初中生青春发育时相与同伴欺凌行为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 0 1 6 (2 ):1 7 4-1 7 7.

【4】刘弘毅.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受欺负状态、亲社会价值取向及其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DOI:10.7666/d.y2094250.

【5】 许朝军. 多维发力筑牢校园欺凌防范根基[J]. 甘肃教育,2024(14):1. 

【6】高丽茹.我国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和影响因素——对内地、香港和澳门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10):65-72.

【7】 尹雅玲. 教师支持对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4.

【8】Klomek A B, Marrocco F, Kleinman M, et al. Bullying, depression, and suicidality i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7, 46(1): 40-49.


作者简介


汪 贞

就职于江西省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护师,健康管理师


2023 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

( JKKPYC-2023-A13)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

抑郁:了解抑郁症及抑郁情绪

焦虑:了解焦虑症及焦虑情绪

分裂: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

心身:了解心身健康及心身疾病

康复:了解精神疾病康复信息

儿童: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自杀:了解自杀预防相关信息

戒毒:了解毒品及戒毒相关信息

投稿:了解投稿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绿丝带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如需转载本内容,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飘扬的绿丝带是精神健康的象征!我们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和精神卫生法律知识,同时发布精神卫生公益宣传和培训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