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痛止“痛 ”
真的是孩子自己在‘作’吗?』
——谈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识和应对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发现孩子自伤时,第一反应是认为孩子在“作”,在寻求注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和情绪问题。
李梅(化名)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她成绩优异,但最近半年她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也不稳定。她的父母和老师注意到她手腕上时不时出现一些伤痕,但当被问及时,李梅总是避而不答,或者轻描淡写地说是“不小心刮伤的”。家长和老师渐渐开始担心,但他们对李梅的自伤行为感到困惑和不解。
李梅的母亲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她的日记,才知道李梅在学校遭受了严重的校园霸凌,长期被同学排挤和嘲笑,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李梅父母因工作忙碌,没能及时察觉到她的情绪变化,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高,她没有地方可以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压力。李梅的母亲是偶然看到了她的日记,才知道她在学校遭受了严重的校园霸凌,长期被同学排挤和嘲笑。而李梅为了寻求片刻的解脱,开始通过自伤来暂时麻痹自己的痛苦和压力。
起初,李梅的父母将她的自伤行为简单地认为是“作”,认为她只是想引起注意或是逃避学习压力。但在一次家庭会议上,李梅终于鼓起勇气向父母倾诉了自己在学校和家中的困境。她的父母这才意识到,他们忽视了女儿内心的痛苦和她真正的需求。那么各位家长知道李梅为什么会选择自伤这一行为么?
『一、为什么孩子会选择自伤?』
(一)情绪调节
对于许多孩子而言,自伤是一种应对和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面对无法控制的情绪,如愤怒、焦虑、孤独或绝望,身体上的疼痛反而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感觉,这种转移让他们暂时摆脱内心的混乱。
(二)寻求感知
一些孩子可能感到情感麻木,通过采取自伤行为来感觉到“真实的存在”。身体的痛感让他们确认自己仍然活着,能够感觉到周围的事物。
(三)表达痛苦
有些孩子可能无法通过言语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困扰。自伤行为从而成为他们表达内在痛苦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无声的求助信号。
(四)受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及成员之间的冲突、校园霸凌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都可能促使孩子选择自伤。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使他们感到无助,自伤似乎成为唯一的出路。
『二、家长应理解孩子的行为』
很多家长将孩子的自伤行为简单地归结为“作”,却忽视了背后的复杂性。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加剧孩子的痛苦。家长们需要用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去看待这一行为。孩子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往往是其内心深处困扰的外在表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问题。简单地认为他们是在“作”或者是在寻求家长及长辈的注意,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立无援。这种误解不仅可能阻碍他们寻求帮助的意愿,还可能让他们在痛苦中更加迷失。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的自伤行为是一种求助的信号。当孩子选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时,意味着他们可能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或情感痛苦。忽视或误解这一行为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被理解,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绝望感。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孩子自伤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家庭矛盾、学校压力、同伴关系问题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负面影响,都可能是促使他们自伤的因素。这些复杂的背景和原因,需要家长们用更多的耐心和细致去倾听了解。
再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剧烈的阶段。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压力和困惑时,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自伤行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的、不健康的应对机制,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困境。
『三、作为家长能做什么?』
(一)保持冷静和关爱
发现孩子自伤后,不要惊慌或责骂。用冷静和关爱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和困惑。
(二)倾听和支持
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关心。
(三)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如果孩子出现了自伤行为,尽快包扎伤口,避免感染;如果伤口较大,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医;同时需确保家中没有容易获取的锐器或其他危险物品。同时,营造一个温暖、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爱。
(四)寻求专业帮助
及时带孩子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支持。心理健康专家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更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
(五)家长应同学校老师组成协作团队
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时,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老师进行坦诚沟通,提供详细背景信息并共同制定支持计划,包括定期沟通和心理辅导。通过协作,确保孩子在家和学校都能得到全面的关爱与支持。
「小结」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问题,它绝不是简单的“作”或寻求注意。理解和关爱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最后,想告诉大家关于开头那个故事的结局。在老师的建议下,李梅的父母带她去见了心理医生,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李梅逐渐学会了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处理压力。同时,学校也开始加强反霸凌措施,她也从家长、老师和同学们那里获得了支持,逐渐摆脱了自伤行为。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将孩子的自伤行为简单地归结为“作”,忽视了背后的复杂性。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加剧孩子的痛苦。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去看待这一行为。自伤行为往往是孩子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时,求助无门的无奈选择。每一个伤口背后,都是一个呼救的信号,一段未被倾听的心声。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更加敏锐地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积极主动地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我们要营造一个开放和支持的环境,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和痛苦,而不是担心被责备或忽视。对于孩子的每一次倾诉和求助,我们都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回应,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叛逆或“作”。
作者简介
陈海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科护士长 主管护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师
2023 年度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
( JKKPYC-2023-A13)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抑郁:了解抑郁症及抑郁情绪
焦虑:了解焦虑症及焦虑情绪
分裂: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信息
心身:了解心身健康及心身疾病
康复:了解精神疾病康复信息
儿童: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自杀:了解自杀预防相关信息
戒毒:了解毒品及戒毒相关信息
投稿:了解投稿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绿丝带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如需转载本内容,须注明“来源: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违反本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