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加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长按识别二维码选择收听音频!
三讲中轴线8永定门公园里的皇家文化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如果申遗成功,核心保护区将占老城的32%,缓冲区占21%,老城的一半就给保护下来了。永定门是京城外城最大的一座城门,也是外城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新建成的永定门公园,其实有着很多文化理念,并且和天坛、先农坛融为一体,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整体概念。
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说到中轴线御路总共36颗里程星的设计,只可惜,现在我们在永定门公园只能看到5颗。之所以称为“里程星”,是呼应紫禁城象征天上星座、象天法地的建城思想。中国古人对天象的研究认为,人们头顶正中位置最显著的恒星是紫微星座,它是天宫玉皇大帝的住所,人间皇帝是天帝之子,以他的住所与天宫对应便称之为紫微宫;皇宫又称“禁内”、“禁城”。唐代以后“紫”与“禁”开始连用,唐白居易诗中就有“朝从紫禁归,暮从青门去”的诗句。而36这个数字,正是天罡星的数目,216米,是清制72丈,都是九的倍数,延用天坛圜丘的设计手法:圜丘坛上围绕的栏板数目,……总数为216块,是9的24倍,圜丘坛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组织起来的,以表明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君权思想。
在永定门公园里,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景观小品,很是耐人寻味。这些景观小品是为突出永定门、前门、天坛、先农坛、中轴线等文化景物、绿地中没有设计大型雕塑、图腾柱之类的现代人工装饰,所有景观小品雕塑都以简洁、古朴为原则,点到为止。细部设计力求延续历史文脉,处处体现“文化”涵义。
天坛一侧的广场地雕:以圆形紫铜为底,传统纹样镶边,中央的文字为“敬天勤民”,文字背向天坛坛墙,面向御道,点明天坛“敬天”的主题。“敬天勤民”文字源于自康雍乾三朝沿用的御玺,作为清代治国的重要方略而单独存放于乾清宫西暖阁。御玺的玺文精炼了敬天与治民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这一形式,与天坛斋宫“敬天”匾相呼应,也引起更多的天坛话题。原玺文为古篆字,一般人很难读懂,因此在设计铜雕印章时,改为今篆字,既保留了印章的古朴美,也能让人读懂。
而在先农坛一侧广场的地雕呢:与敬天地雕风格一致,篆文为“农桑为本”,呼应先农坛祭神农、皇帝亲耕的历史,点出中国重农桑的传统。“农桑为本”一词,最早为汉代文人提出,而隆重昭示于天下的则是由大都城建造者元世祖忽必烈的诏书。
此外,广场石凳上装饰传统云纹图案,考虑到游人使用时的舒适感,在石凳上还镶嵌了木板。而树池边石,则是借鉴了传统须弥座的作法。残疾人坡道的纹路来自传统海水江牙的石刻作法,饮水台嵌铸了传统海水石刻纹样,电话亭嵌贴“北京中轴”印章式标志。甚至,连垃圾筒,都借鉴了门墩形式。其实,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的细节,正是您游走永定门公园的时候,要留心欣赏的,这些设计真的非常用心。
永定门公园绿地安置的日晷、嘉量石雕完全仿自紫禁城乾清宫。因为乾清宫放置的嘉量和太和殿前的不一样。在紫禁城,不仅是乾清宫殿前有这两个器物,午门、太和殿前也都有。其中据书上记载:日晷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建筑左侧,是利用日影计时的仪器,据载周时已有,秦汉时流行使用。象征皇帝—统授时、代表上天。而嘉量则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建筑右侧,是古代《周律量liàng衡》标准。据载周时已有,象征江山一统、五谷丰足。不过,据制作人小强实地考察,午门的嘉量放到了左侧,也就是东侧,靠近太庙的这一边,而日晷则放到了西侧,就是靠近中山公园那一边。这到底是是疏忽失误,还是有意为之,目前还是个谜。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初名天地坛,经明嘉靖扩建、改建,将天地坛改名为天坛。传说明代于北京建都之时,就开始觅寻祭天场所。一天夜里,电闪雷鸣,天门大开,七块巨石降落于此,皇帝身边的人说,这是上天的兆示,遂建天坛,成为明清两代帝王春季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为皇家禁地,是我国现存保存完好的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坛庙建筑群。特别是祈年殿,瑰丽宏大的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三重檐的圆形大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三层屋檐逐层升高向金顶聚拢,给人以蓝天重重,不断向上的感觉。外部台以三层洁白的台基为衬托层层收缩上举,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
在中国古代,人们始终认为“天”具有无比权威。皇帝称“天子”,授“天命”;揭竿而起者称“替天行道”;一切无法改变的事情均被称作“天意”。于是,建造神殿供奉天神,建造圜丘举行祭天大典,就成为了最重要、最隆重的仪式。说到天坛,其实,它是和北京的紫禁城同一时期修建的,总共用了14年。当初这里并不是天坛,而是天地坛,祭天地都在这里举行,直到明朝嘉靖皇帝的时候,在当时北京的北郊,也就是现在雍和宫、安定门以北的地方建了我们俗称的地坛之后,才实行天地分开祭祀。这才有了名副其实的天坛。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特别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至,到圜丘坛禀告五谷已经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我们知道,明朝初年,朱元璋称帝后,定都是在南京,那祭坛自然也都在南京。由于北京是朱棣的发祥地,而且地理环境险要,可以北控蒙古,南制中原,便于控制全国,因此,朱棣即位后便计划迁都北京。但受到建文帝旧臣的阻挠,一直没能成功,直到十四年后,也就是公元1416年的十月,朱棣才迫使众臣同意他的迁都计划。次年也就是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朱棣命陈珪等负责营建北京城,郊坛宗庙作为北京城一体化营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备受重视。永乐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417年六月郊庙建设动工,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北京天地坛完工。这一年,明成祖朱棣,也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正月,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建成,明成祖亲自到太庙祭祀列祖列宗。十天后,又大祀天地于南郊。祭天是皇帝独有的权利,朱棣祭天并代表子民祈求天地的呵护,表明自己的权力来自神授,是神圣无可置疑的。可见,南郊建筑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朱棣巩固自己帝位,震慑反对势力有着特殊作用。不过,当年可没有什么永定门,天坛也还叫天地坛,并且这是位于北京城南郊,与它相对的就是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当然,当时还叫山川坛。您看,真实的天坛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参考资料:
《蓝调城南》 肖复兴著
北京中轴线历史文脉 沈方 张富强著
北京中轴线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
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下册)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小强讲北京”听听号,收听更多小强老师最新动态及最新节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