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宋代诗人紫金霜所做的《立冬》,这首诗词句浅白,画面感极强,描绘的都是冬天的场景和心境。
今天是2024年11月7日,甲辰年十月初七,正是立冬节气,交节时间为凌晨6:19:49。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自古以来,立冬节气就被人们高度重视,各地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立冬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叫做立冬话蛰藏。
虽然每年我们都要经历春夏秋冬,但我们真的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个“冬”字到底代表了什么?另外,您知道古时立冬会有什么仪式吗?在古代,冬季也会祭祀冬神,那这位冬神是谁?冬神为什么又叫水神和北方之神呢?那在立冬这一天,北京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呢?
甲骨文“冬”结绳金文“冬”小篆“冬”
立冬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中的最后一个。透过“冬”的甲骨文字形,可以得知当初借助结绳记事来造字的情形,它展现的是在绳端结尾处扎束的形象,金文字形还描画出打结后多余的绳头。可见“冬”就是“终”的本字,意思是结束。
有的金文在用它表示时间概念时,,加上了“日”,会意太阳年的结束。小篆字形把“冬”和“终”这两个意义彻底分化开来,加“纟”代表“终”,表示完结;加很像两个人字摞起来的“仌”(bīng) 字,代表“冬”,突出凝霜结冰的物候特征。24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划为分、至、启、闭,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如果说秋天是收藏之季的开始,那么,冬天则意味着全年即将落幕。
明白了立冬的“冬”字,今天我们要来说说立冬三候。我们在说“雨水”节气的时候,曾经说过,七十二候依附于24节气,但24节气对洛阳、西安这些中原地区而言,更应时令。另外,“七十二候”是以五天为一候,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各候都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但是,这里有一些是有错误的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也有与节气涵义不符的,如处暑前三伏天出现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但对于立冬节气来说,立冬三候还是相对准确的,并且您听听很有道理,也很有意思。
立冬三候,是雉入大水为蜃。这个相对难以理解,这一候的意思是说,气温继续降低,就连雉鸡那样体形较大的鸟类也日益减少。水面干涸程度加重,大水的水位也继续下降,露出体型更大的蛤蜊,因为雉鸡身上纹路与这些大蛤近似。所以,很多人想象,说雉鸡数量减少,是进入大水里变成了蛤蜊,虽然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样比喻形容,确实很好的发挥了联想,让人很形象地记住了立冬的物候特征。
立冬为什么要吃饺子?
现代人,立冬讲究吃饺子。特别是在北京和大部分北方地区,都是这样的风俗。那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所以,凡是“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之所谓“节”,就是草木新的生长点,所以我们常常以竹节的节来比喻,会看得更为直观。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吃瓜馅儿的饺子既有祭祖的意思在里面,也有纪念交节的意思,一举两得。
所以,在食俗方面,北京人有立冬吃倭瓜馅儿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不一样,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说到这儿,咱们也再强调一下,再过一个半月,就是冬至节气,很多人以为冬至的食俗是吃饺子,其实这是不对的。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是吃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这也是我们这一套“岁时北京”的节目,是从冬至开始第一期的缘故。并且,这一轮“岁时北京”节目,我们也会在2024年的冬至节气推出最后一期,咱们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