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祭天是从哪年开始的?︱您知道说皇上冬至祭天的相声是哪段吗?

文化   历史   2024-11-08 12:00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加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长按识别二维码选择收听音频!


三讲中轴线10皇帝祭天怎么就写进了相声?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点。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礼仪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那在明清两代,这祭天礼仪是“国礼,”也就是国家大典,是吉·嘉·军·宾·凶五礼之首的典礼;祭天大典,礼仪的程式程序对每个人都有必须严格尊守的规定,当然,包括皇帝也不例外,并且,不许出现半点差错,如有差错,定要追究,从严治罪。




我国古代天文家把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因此,只要准确地连续测定两个冬至点的时间,就可以定出回归年的长度。


古人习惯把“冬至”当作阳历年的开始,认为“冬至一阳生”,是回到原点的标志。“冬至”为十一月中气,与地支中的“子”位相合。因此,民间至今仍有“冬至大过年”之说,重视程度堪比阴历新年。


古人祭天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在古代,每天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祭天大典。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以独享祭祀上帝权力体现其合法地位,也为向人民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要求输祭天事条的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满而惩办了一些官员。

     

对祭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对此三件小事,乾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尤其工部侍郎徐绩受处分最重,革职后被发配新疆。同时,有关官员也被"查明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携内阁阁员在天坛圜yuán丘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袁世凯死后,民国政府停止举行祭天典礼,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制度也就此终止。

 


袁世凯冬至祭天



豆腐侍郎

刘宝瑞.


这豆腐侍郎的故事啊,是清朝咸丰九年的事儿。

  在封建时代,每年冬至,皇上得到天坛去祭天,举行祭天大典。为什么呢?我琢磨着:大概是因为皇上自称“天子”,天子嘛,就是“天”的儿子;所以,每年都得去给他爸爸上供。

  这祭天大典里有个读祝官,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司仪。一般由礼部侍郎来担任。嗬,这可是个肥缺!怎么哪?俗话儿说:“心到神知,上供人吃。”这祭天大典是件大事儿,完了以后,所用的祭品全归他处理,每回都能赚几万两银子哪。

  咸丰九年的读祝官是新上任的礼部侍郎,名叫黄桐。他是捐班出身,什么叫捐班呢;就是花钱买的官。黄桐家里趁俩糟钱儿,想买个官做,一琢磨:嗯……还是礼部侍郎合算,光当读祝官的赚儿,下半辈儿就够啦。

  哎,他花三万两银子弄了个礼部侍郎。果然,这年的读祝官归他当,黄桐这份儿高兴啊。心说:该我捞本儿啦!可是到冬至的前一天,着急了。为什么呢?他嗓子不好啊。

  有人说了:嗓子好坏,跟当官儿有什么关系呀?

  哎,关系大了。因为祭天的时候读祝官得喊。那年月,又没扩音器,全凭肉嗓子,所以,必须嗓筒儿豁亮,一嗓子喊出去,整个儿祭坛都能听见才行。

  可是,黄桐天生的破锣嗓子,又不打远儿,还齁儿难听,一说话这味儿(学嘶哑声):

  “祭天大典!”

  哎,这不麻烦嘛!

  他在屋里正转腰子没辙哪……哎,就听外头一声(学叫卖声):“豆——腐!”

  嗬!这声“豆腐”,喊得那个脆。常言说:“侯门深似海”,隔几层院子全穿透啦,这嗓子太好了。当时他灵机一动:嗯……有了!

  “来人哪!把门外头那卖豆腐的叫进来。”

  “X(左口右庶)!…

  工夫不大,卖豆腐的进来了。

  “给老爷请安。”

  “你叫什么呀?”

  “回老爷活,我叫黄津。”

  黄桐心说:嘿,冲这名儿就值钱哪,我叫黄桐(铜),他叫黄津(金)。嗯,怪不得嗓子比我好哪!

  哎,他还找着根据啦!

  “黄津哪,我打算照顾照顾你。”

  “噢,您想办素席吧?可以!要多少?炸豆腐、干豆腐、冻豆腐、鲜豆腐我全会做。”

  黄桐一听:

  “嗐!我要那么些豆腐干吗?你呀,也别卖豆腐啦。”

  “不卖豆腐,吃什么呀?”

  “吃‘大典’!”

  “大点?老爷,点大了发苦,没法儿吃!”

  “噢,点豆腐啊!不是点豆腐,是让你到祭天大典上当差!”

  “干什么呀?”

  “替我喊话。”

  “怎么喊哪?”

  “很简单,你站前边儿,我蹲后边儿,我说一句,你喊一句,跟我学话,会吧?”

  “跟你学话?”

  “对,这事儿办好了,可比你卖豆腐强多了。”

  “行,试试吧。”

  “好,我先说一句,你学学:仪程开——始!”

  “仪程开——始!”(学嘶哑声)

  “嗐!别学我这味儿啊!你平时是怎么喊的?”

  “平时啊,”想起卖豆腐来,大声地,“豆——腐!”

  “哎,就照这味儿喊,再来:仪程开——始!”

  “仪程开——始!”

  “迎帝神!”

  “迎帝神!”

  “奠玉帛!”

  “奠玉帛!”

  “奉福胙!”

  “奉福胙!”

  您见过演“双簧”吧?哎,可能就是从他俩这儿留下来的!

  仪程共有九项,其中最使人发怵的是吃祭肉。怎么哪?不好吃啊,这祭肉按规定得用白水来煮,还不能煮熟了。您想啊,半生不熟,一点儿咸淡味儿没有,吃到嘴里边儿就跟嚼蜡一样啊,咽不下去呀!(似听观众插话)您说什么?噢,搁上精盐、酱油,配点儿花椒、大料、葱、姜、蒜,再炖熟喽;那……就不是祭天了,改成会餐了!

  祭肉难吃,怎么办呢?后来呀,想了个主意。每人哪,自己都预备张纸托着肉,这纸啊,是用酱肉汤泡过的,舔舔纸,就有滋味儿啦。到吃“祭肉”的时候,您看吧:上至皇上,下至亲王、郡王、贝子、贝勒、尚书、侍郎……都是一边儿吃,一边儿舔。(学边吃边舔状)全都这相儿。  您瞧他们这份出息!

到了冬至这天,天坛里头热闹啦。日出前七刻,虽说才凌晨五点多钟,天还黑咕隆咚哪,但吉时已到——大典开始!

  香烟缭绕,鼓乐齐鸣。皇上主祭,百官陪祭,都站在圜丘台底下。台上边儿就站着黄津,黄桐呢,蹲在他身后面儿,小声说:

  “仪程开——一始!”

  黄津真不含糊,收小腹,抖丹田,喊了一嗓子:

  “仪程开——始!”

  嗬!这嗓子,声音洪亮,那个脆呀!天坛不是有回音壁吗,这一声围着墙嗡、嗡、嗡,转了仨圈儿,绕回来还震耳朵呢!

  皇上心想:嗯,黄桐的嗓子不错呀!

  合着台上是俩人儿,皇上愣没看出来!

  那位问了:怎么没看出来呢?

  据我分析有三大原因:是天色不亮,离台太远,皇上又是近视眼!

  哎,全赶一块儿啦!

  黄桐一看,头一句拿下来了,跟着说第二句:

  “迎帝神!”

  黄津一提嗓门儿:

  “迎帝神!”

  皇上一听,嘿,又长一个调儿!

  这么说吧,前边儿几项,都挺顺当。可到吃祭肉这儿,出错儿啦。怎么哪?黄津是头回吃祭肉啊,又没预备酱肉汤泡过的纸,一嚼,白不呲咧。嗬,这份儿难吃啊,噗!他给吐了。

  黄桐抬眼一瞧:哟,怎么给吐啦?赶紧小声儿说:

  “哎……别吐啊!”

  黄津一挺胸脯儿,大声儿喊:

  “哎……别吐啊!”

  皇上纳闷儿啦:嗯?怎么冒出这么一句来呀?

  黄桐也急啦:

  “没这句。”

  “没这句。”

  皇上心说:没这句,你喊什么呀?

  “不对!”

  “不对!”

  “照在家教你的词儿来说!”

  “照在家教你的词儿来说!”

  气得黄桐往起一站:

  “嗐!你原来是怎么喊的?”

  黄津一捂耳朵:

  (学叫卖声)“豆——腐!”

  哎,他又卖上啦!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蓝调城南》 肖复兴著

北京中轴线历史文脉  沈方 张富强著

北京中轴线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

古都北京中轴线(上册、下册)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著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小强讲北京”听听号,收听更多小强老师最新动态及最新节目信息。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