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秀|内蒙古
日子过得真快,回首间,2024将与我们挥手作别。
回顾我的2024,首先想到的是哈斯宝力格老师年初的一场个人画展。展厅“前言”字赋中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感恩遇见,我感恩每一次的遇见!”
是啊,如果不是遇见哪有这些文字。在年初,我与哈斯宝力格老师的个人《油画 摄影 记录片》展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遇见,在年末挥别之时很想把观感道来!
随人流步入展厅,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环顾展厅,正前方一幅大篇幅的骆驼画作特别醒目,写有“讲好北疆故事 建设美丽家园”十二个大字,站立观望许久,为之感慨。
哈斯宝力格,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多重职业:教师,画家,导演。可见是一位多才多艺之人士。右侧墙面悬挂着作者《简介》,《前言》字赋。由于字赋篇幅大,在这里只摘录“前言”自序,以便读者朋友更好,更多的了解我们的本土画家。
“我出生在内蒙古阿拉著盟额济纳旗,那是一个人口不足三万人的偏远小县诚。首次踏上远离家园的旅途是在1979年,计划前往北京。当时,班车是唯一通往外界的交通工具,我和家人警上了送趟班车。下午两点多,穿越胡杨林,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缓慢前行。大约过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傍晚时分,眼前出现了一座高耸的紫色山峰,后来才得知那是雅干,一个边防哨所。班车驶入一个院子,车上的人陆续下车,母亲说要在这里住一宿。第二天一早,我们坐上车继续行程,到了下午,班车水箱开锅抛锚,司机不得不进行修理。售票员带着我们顺着砂石路走了好几个小时,最终抵达了温都尔毛都。戈壁上几棵杨树映入眼帘,当时觉得它们异常高大。大约深夜,司机终于将车修好赶了过来。第三天,我们继续坐着这辆车、翻越大巴山、抵达临河、接近凌晨时分,终于与家人一同登上了通往首都北京的行程长达两天一夜的火车。
第二次离开额济纳是在1985年,当时学校的高中被废除,教育局组织我们这一批初中毕业生前往盟里上高中。于是,同年级的同学们乘坐一辆大卡车踏上了求学之路,尽管沿途仍是熟悉的沙石路,但明显比六年前改善了许多,过去需要三天的路程如今缩短为两天、我们的第一站是乌力吉苏术,三百公里的路程需要整整一天的奔波。乌力吉当时人口相对较多,印象中孩子们络绎不绝,每次班车到达他们都会好奇地围着车看。下车后,男女同学分别被安排住在两间房,通销睡在一张大炕上,第二天一早,我们再次上车,一路向南行驶,直到傍晚时分才见到了一座山。然而,这次不再需要别人告诉我那是什么山,因为我心中清楚那是贺兰山。后来,这条原本需要三天的长途旅程缩短为一天,砂石路也变成了小油路,再到如今的高速公路,我随着岁月的流转,告别了那座偏远的小县城、踏上了通往繁华都市的追寻艺术之路。追逐繁星的孩子,总会遇到黎明的曙光。对我而言,每一次离开家乡都如同一次黎明的曙光。不论是与人相遇,还是与物相遇,那些遇见的点点滴滴,总有些事会触动我的心弦,为我提供艺术的灵感。
最初离开家的时候,想起胡杨花开的美好时刻,总会思乡流泪。如今,已不再流泪,因为回家的这段路己不再遥远,不再顺娅,铸成这段畅通路的是无数次的邂逅和遇见,是我铭记于心的遇见,也是我时刻感恩的遇见。”
细读哈斯宝力格老师学习,工作,创业经历及他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很亲切啊!虽不相识,距离却一句一字地拉近,所叙经历感人。想那时还是一个青葱少年,不甘现状,怀穿梦想,从1979的第一次选择离开至后来的再次离开,远走他乡,去追逐梦想,寻找更高,更宽阔的平台,历练,锻造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成就自己的梦想,他做到了。
回头再看他的作品,感觉就很契合他成长的心路历程。想起一句话说:“游子归乡,感慨万千,岁月如梭,深情依旧。”
观看他的作品,每一幅都充满对家乡的眷恋。
家乡的人,家乡的骆驼,都成为了他最钟意的创作素材,其中一幅取名为“母与子”的油画打动人心。它不是人的“母与子”,而是骆驼的“母与子”,那眉目,肢体间的情感,动作传神感人。深深地感受到人与动物其实很多地方是相同的,自然,和谐,亲切,珍爱它们吧!
对于“油画”,“摄影”,“纪录片”的创作层次高低我是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说,只想从视觉,感观来品赏学习。
都说艺术的东西不一定都美,我很认同。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是情感与思想相结合的真情流露。天地间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无论是摄影,画画还是讲述一个故事……美与丑,爱与恨都来自于心里的感受。一幅作品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情感上给人以温暖,事物情节上有满满的正能量传递,具有时代气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便是好作品。
哈斯宝力格老师的展品着重以两种题材展现:人物(摄影,油画),骆驼(油画)。
一台相机定格美好印记:
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能。哈斯宝力格老师是以人物摄影作品为主展出。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定格生活中最真实的情节,是一位用心生活的人。
镜头对准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照片背景多为黑白,土房子,过去的一些老物件做底色,很有年代感,带入感,使人由不住想起那些年的那些事,那些人。也正是这样的底色烘托出人物的形象,情感表情的传神之处。一位老妈妈的脸上写满了岁月流逝的沧桑感。一道道深深的,细细的皱纹有喜有愁。缩紧眉头的叹息,快意舒展的笑颜、吸着香烟的惬意、动作悠然、低眉思索的表情、打着日照眺望远方的神情……等等。张张照片,照出了时光、照出了岁月、照出了慈母的形象。孩子们灵动,顽皮,眼里透露出纯真,好奇,懵懂娟秀的神情,叫人顿感心中一片纯净。摔跤的汉子壮实 ,奔放、霸气、尽显北方男子的气魄。
一支画笔的神韵与色彩:
画家通过一支多彩画笔,加之一双明锐的眼睛,再投入一份细腻,丰富的情感便可描摹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观众。
“油画”以骆驼作品展示居多。在牧区长大的孩子,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是很熟悉,很有感情的,包括它的一些习性。它高高大大,擅长在沙漠里行走,因此冠名“沙漠之舟”。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古道运输。它的坚韧与耐力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任重而道远,诠释坚持不懈的骆驼精神。阿拉善之所以被称为“驼乡”,不仅是因为骆驼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优势,还因为在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彰显了优质物种的地位。
画家妙笔生辉,逼真形象,描绘出了骆驼特有的雄阔与霸气。每一幅画作各有特点,传神。骆驼的喜,怒,肢体动作都能轻松驾驭,就像一峰或一群骆驼在眼前。
“母与子”画得很动人,它伸长脖子护小驼,就像妈妈搂孩子入怀,百般呵护,疼爱有加,让人顿生怜悯之心。其实,人与动物是一个理。区别就在于人会说话,言语,行为可以表明一切;而骆驼只能用行为,眼神来表达它的爱与恨。当它的孩子受到危险时,它会不顾一切奋力出击。我体验过驼妈妈的厉害,小时候的我,很喜欢灵动的小羊羔,萌萌的小驼羔,小马驹,小牛犊,它们在我眼里出奇的可爱,毛绒绒的,就想伸手摸摸,抱抱它们。有一次,看见邻居家的小驼羔就想过去摸摸它,没曾想护犊子的驼妈妈竟飞快地冲我奔来,吓得我撒腿就跑。可见,人与动物情感是相同的,母性使然。
游子归乡 感恩遇见
纵观全场展品,给人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就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贯穿全场,如行走在广袤无垠的沙海戈壁,那种久违的,熟悉的,亲切的游牧场景历历在目。能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归乡的喜悦和对家乡这片热土的眷恋,感恩,回馈之心。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走过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尝过了山珍海味,还是奶茶最香甜,我是母亲放飞的雄鹰,永远俯瞰着草原,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是他心中最美的画卷,最美的歌。这里是家,这里是根,永远也走不出。
遇见,作者以身体力行,将艺术作品做精,做硬、做强、守护好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
去遇见更多,更广阔的天地。就如他所说:“我感恩每一次的遇见!无论是在古都西安,还是首都北京,又或者是魔都上海,甚至是我生长的故乡,都有太多触碰我内心的遇见,无论身处何地、遇见,从始至终都是贯穿于我追求艺术道路的灵感源泉、在这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某些事、某些人,如果不是遇见,不是亲眼所见,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可见,遇见在这里是很宽泛的,人的一生中不知会有多少遇见,遇见使他成长,遇见给他力量。遇见更坚定了最初的梦想,遇见成就了他。我想,此次的个人作品展该是哈斯宝力格老师献给家乡父老乡亲最好的新年礼物,把所有的美好“遇见”画为“讲好北疆故事 共建美丽家园”。
★
【作家简介】
北疆网络文学
李玉秀,文学爱好者,阿拉善瀚海园读书会会员。阿拉善盟作协、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阿拉善左旗作协、阿拉善盟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北疆网络文学》
欢迎扫码投稿
·感谢阅读·
·如果喜欢,就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赞赏,是一种看得见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