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被罚3.55亿,“没有谁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文摘   时事   2024-11-29 11:52   北京  


【2024.2.21日文章,11.29日被举报删除。重发补档。】

我们之前聊过特朗普的“性侵案”(《研究一下特朗普的性侵案》)、“科罗拉多州取消参选资格案(《挖一挖特朗普被法院取消总统竞选资格这事)、“乔治亚州干涉选举案”(《华盛顿之春》),今天来研究一下新鲜出炉的“纽约州金融欺诈案”,特朗普又被罚了3.55亿美金,自己和两个儿子还被处以行业禁止令,我们来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有趣的信息。

老规矩,还是从判决书开始看起。

先讲一下是个什么事情:简单说,纽约州法院认定特朗普在过去的融资中有夸大甚至欺诈的行为,所以要坚决予以处罚。国内有些媒体和up主说特朗普是因为“吹牛”被政治迫害,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作为一名前金融律师,融资恰巧是我以前的主业,在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时夸大甚至伪造自己的财务状况,以用更低的利率获取更多的贷款,是可以构成民事责任乃至金融犯罪的。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没有哪个借款人可以空口无凭借钱,都需要提供担保,担保物品的估值是借贷程序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总共92页的判决书,从第7页到第74页是“事实发现”部分,这部分重点内容包含了大量对特朗普名下财产估值的考据以及生意场上相关证人证言,具体的纽约法我也不是专家,我这里只能说乍看之下似乎特朗普确实存在很多不合规甚至不合法(misrepresentation等)的商业行为

第75页开始的“法律结论”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方面的辩护。特朗普律师团队给出的是比较常见的三步走辩护策略:1)相关贷款方并不依赖于特朗普方面的财务陈述;2)许多错误陈述是会计公司的责任;3)相关错误陈述并不属于重大的实质性信息。

法官没有支持三点辩护中的任何一点,法官说通过上面的贷款方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证人证言,已经说明错误陈述直接来自特朗普集团,且很多信息属于重大的实质性信息,另外法官认为“贷款人索要复杂的财务状况陈述却忽视它们”是不符合逻辑的。

这里必须要为特朗普讲两句。在我看来这里特朗普是吃了潜规则的哑巴亏,法官的逻辑推理貌似合理,但却属于常见的忽悠外行人的冠冕堂皇的说辞。

日常的融资中,贷款方索要详细的财务数据来满足法律硬性要求以规避风险,同时又忽略这些财务数据以追求佣金,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机构前台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赚取的是做成一单项目后的提成,即奖金或佣金;负责审核风险的则是后台法务或风控部门的工作人员,领死工资。

由于前台是创造收入的,所以在金融机构中,前台部门的话语权天然地大于后台部门。又由于金融市场的特点,前台部门人员的流动性是比较强的,有些经理在这家单位干个三五年,干几个单子,过两年就拍拍屁股跳槽了,所以很多经理人在实际融资项目中往往对风控信息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很多项目开会,来回上百封邮件,就是为了风控文件——专业上主要在CP checklist下——的讨价还价。

一个项目,金融机构赚到了眼下的钱,前台业务经理赚到了佣金,后台部门少了前台部门的投诉,外部律师赚到了律师费,会计师事务所赚到了会计师费,借款人拿到了贷款,可以说皆大欢喜,但风险可能一直都有,五花八门的财务文件可能无人细看,这其实是属于现代金融市场的体制性问题。

再回头看“纽约州金融欺诈案”里法官和特朗普方面各自的说辞,法官说的是明规则,特朗普方面讲的是潜规则。当民主党法官要搞特朗普的时候,潜规则就会被明规则碾压,这就是所谓的有些东西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千斤都打不住。

纽约州的民主党检察官指控特朗普在“系统性地搞欺诈”,按照偏共和党的《华尔街日报》的梳理,“纽约州金融欺诈案”的法官是“几乎100%支持了检察官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邀请的律师专家还点评道,有一点让人惊奇的是检察官原本想吊销川普集团在纽约的营业执照,但法官没有支持这一点,理由是怕损害特朗普赔偿的能力。

《华尔街日报》还提到,这个案子及相关的赔偿事宜,一年肯定处理不完,所以在2024年11月大选前,这个案子肯定要牵扯特朗普的许多财力和精力

上面的“潜规则vs明规则”是我们从这个案子里可以解读出来的第一个有趣之处,事实上其他有意思的地方还有不少。

比如特朗普被罚之后,第一时间出面宣布这是又一次政治迫害。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特朗普在法律上无法说完全无辜。但这个时间点、这种议题炒作、这种处罚手段,又确实无法否认是民主党在利用司法搞政治。今年以来,通过在民主党控制的州法院不断对特朗普提出诉讼,干扰特朗普的正常竞选集会安排,从资金、时间和精力等角度袭扰特朗普,已经是民主党的明牌策略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在纽约主场大胜后的检察官Letitia James宣布“无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民主党宣传的口径是“法律战胜了特朗普”。这个口径让很多懂家军破口大骂。

就像我们在华盛顿之春》里提到过的那样,“特朗普机密文件门”和“拜登机密文件门”明显是双标处理。又像我们在《共和党紧追不放的亨特·拜登,身上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华盛顿诡谲的官场》和《《华盛顿诡谲的官场》出续集了》里介绍过的那样,拜登的弟弟和儿子明显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且已经凌驾了四十多年了。甚至民主党自己派出来法办特朗普的检察官利用案子投喂资历不足的律师男友搞婚外情,“神雕侠侣”赚得彭满钵满,好像也属于凌驾于法律之上(华盛顿之春)。

所以准确地理解Letitia James说的“无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其实完整的意思是“民主党外无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今天的最后,更新一则之前讲过的消息,这消息跟今天的主题乍看稍稍有些远,但其实息息相关。

上周五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那就是拜登终于去访问化学泄漏灾区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了。

我们去年写过《气球、北溪、化学泄漏:美国舆论管制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一文,解释了为什么说2023年2月见证了现代新闻业的一次高潮。当时美国媒体手把手地向我们展示了自公共信息委员会以来(《“新闻自由”的社会,如何宣扬战争?》),现代新闻宣传发展出的三大技术:

无中生有——流浪气球事件。这一事件炒作半年,到6月底五角大楼发布公告、米利将军亲口承认气球根本未搜集信息结束;
大事化无——北溪管道爆炸调查。Seymour Hersh的二月调查报告占据了全球媒体头条,唯独美媒沉默了近一个月,直到一个月后《纽约时报》突然拿出了自己的“版本”,说都是乌克兰人干的,跟我们美国无关(“美国炸毁北溪管道始末”:Seymour Hersh的新调查报告》、《“北溪管道是亲乌势力炸的”:《纽约时报》转风向了)。
报了等于没报——俄亥俄州火车出轨化学泄漏事件。在泄漏事件引爆美国老乡的社交媒体之前,美媒只简单通报出轨,不通报泄漏。等瞒不住了,又极力淡化泄露,只在不起眼角落简单通报(《俄亥俄化学泄漏事故后续:绿色和平的彩虹屁和拜登总统的老年病》)。直到今年要去俄亥俄州竞选,拜登上周五终于承认泄露的化学物品有毒,可能有长期影响(小粉红们永远不会懂的格局)。

我们节前在《拜登竞选的科技与狠活:死去的大儿子》里介绍了拜登要访问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民主党喉舌提前布局宣传博·拜登是因为2008年在伊拉克烧垃圾堆导致2015年在马里兰州死于脑癌的事情。

这事儿我后来又查了一下,发现其实博·拜登之死在2023年2月就有人提了,Quora上就有专门的问题,然后拜登的支持者当时怒斥有此想法的人卑鄙愚蠢。注意,那时民主党喉舌都在装聋作哑,拜登选择将交通部长布蒂吉格推到前台挡枪。当时没有人能料到,一年后亲拜登的民主党喉舌自己会选择主动暗示勾连博·拜登和东巴勒斯坦的关系。

不管是流浪气球的无中生有,还是北溪爆破的大事化无,不管是不提东巴勒斯坦,还是主动提及博·拜登受“化学暴露”而死,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媒体是非常讲政治挂帅的,就跟我们今天聊的民主党控制的法院政治上很讲究一样

天天喊独立自由,恨不得在脑门上纹身的,不一定真的独立自由。天天唱经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筛选信众,人为造神,藏着别的目的。这在很多国家,对很多事情,原理都是一致的。从始至终,政治,才是很多现象背后的本质。

对于拜登访问东巴勒斯坦,美联社丧事喜办的通稿最后部分藏了一句对当地居民的采访,说拜登来得太晚,做得太少,而且他躲了一年,赶在竞选前来慰问,是什么意思?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拜登的东巴勒斯坦之行,根本动机还是政治。然后最有趣的就来了,面对反响不佳,民主党最忠心的喉舌《纽时》的报道口径是:火车出轨化学泄漏都怪资本家的贪婪(这句是拜登演讲原话),不要过度政治化这起灾难(这句是《纽时》自己文中首尾呼应)。

当喉舌鼓吹“不要过度政治化”的时候,它秉承的思想,仍旧是政治的逻辑。不管是特朗普被罚款,还是拜登访问东巴勒斯坦,不管是法律,还是新闻,抓不到这一点,就永远只能雾里看花。

— END —

首页置顶精选《2024年读书写作计划》中的“系统读中国”读书笔记包含了本号最用心写的文章;

首页目录区还有系统搬运的新冠防护系列文章,包括房屋改进建议及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患者和儿童家长等群体的专门建议;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林一五精读”

备份地址:https://github.com/Linyiwu015015/-/issues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

林一五议时
有一说一五一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