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培训的相关事项如下:
为促进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技术及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好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携手其主办的期刊《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简称:HPL),拟于2024年12月11日-13日在上海光机所面向全院及社会相关领域的青年骨干和研究生举办“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技术及高能量密度物理培训班”。
2024年度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技术及高能量密度物理培训班课程表方式二:发送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单位,职称,专业领域,联系方式等信息)至ylyang@siom.ac.cn。
报名成功后,将12月9日前进行邮件确认,并通知授课详细安排,加入学员群,请注意查收。
杨老师 ylyang@siom.ac.cn 021-69918569《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主办,中国激光杂志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Open Access 期刊。
HPL是国际上唯一全面反映光学大科学工程的专业期刊,发表高功率激光相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最前沿的技术及工程应用成果,尤其是在受控核聚变、实验室天体物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高能量密度物理等方向。
HPL最新JCR影响因子为5.2,位于Q1区,同时位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的物理与天体物理1区。本刊连续2次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HPL已经是国际高功率激光领域的知名刊物之一!
朱健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所长。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培养研究生100余名;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创办了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期刊,担任该期刊主编;2019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高功率激光装置是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核心实验平台。激光器的设计需要从应用需求、长期稳定性、成本等出发点进行考虑,统筹协调光学设计、热设计和结构设计,最终呈现光、机、电一体化的高功率激光器。本报告主要介绍高功率激光器研发过程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经验。 乔宾,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融合发展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理事,全国高能量密度物理委员会委员,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应用基础技术组靶物理子项牵头专家,“2035年前ICF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在激光聚变、实验室天体物理、强激光驱动的粒子源和辐射源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在Nature Physics、Science Advances 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受邀多次在美国物理年会、欧洲物理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高功率激光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压和超高温等极端物理条件,同时也可以驱动产生电子、质子、离子、深紫外脉冲、宽谱X射线、伽玛光子等高品质粒子与光子束流,具有开展跨时空尺度、多能量标度研究的独特优势。随着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装置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可控核聚变点火和欧洲超高功率密度的极光装置(ELI)逐步获得成功运行,大型高功率激光装置的能量可达2 MJ,峰值功率可超10 PW,功率密度已达1022 W/cm2,其驱动的单能电子束流能量已达10 GeV,高通量质子束流最大能量达到150 MeV,超快光子束流脉冲时间可分辨到50 阿秒。基于高功率激光及其束流应用相关的研究已获近10项诺贝尔奖,在材料、能源、核物理、天体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生物和信息等多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已经形成了极端物性、实验室天体物理、激光核物理等前沿交叉科学。本报告将回顾和介绍近年来高功率激光驱动的粒子与光子束流前沿科学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关键科学问题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朱江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特聘教授,超快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快超强飞秒激光技术及其前沿应用。主持国家级项目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会议邀请报告5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年编委(2017-2022),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委(2018-2021),Ultrafast Science青年编委,陕西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激光红外学会理事。第三代飞秒激光以高平均功率、高峰值功率和高重复频率为特征,在高重频高次谐波和阿秒脉冲产生、高效率飞秒激光精密加工、激光医学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报告从大功率激光的物理原理出发,讲述历史上大功率激光和激光大装置的发展历程、基于钛宝石的拍瓦激光装置,接下来报告产生千瓦级平均功率和焦耳级脉冲能量的固体碟片、板条和光纤激光技术,最后,对本课题组在高功率大能量全固态飞秒激光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报告也探讨高功率飞秒激光的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付玉喜,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光学博士学位。2010-2019年工作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阿秒科学研究团队,2019年入职西安光机所。多年来从事中红外超短超强激光技术、小型化全相干X射线光源及阿秒光源研发、远红外强激光技术等研究。首次突破了百毫焦量级的太瓦级超短中红外飞秒光源关键技术,报道了高能量、小型化、全相干的软X射线光源,相关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获得了第近藤奖和梅峰奖等奖项。报告题目:
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从中红外到软X射线,从飞秒到阿秒
自从激光器发明以来,超短脉冲激光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推动了非线性光学、超快科学、强场激光物理、生物成像、激光精密制造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驱动科技和产业进步的重要手段。同时,不同的需求也对超短脉冲激光的波段、脉冲宽度、激光强度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报告将讲述我们在研制不同超短脉冲激光方面的工作,通过啁啾脉冲放大、光参量放大、非线性压缩、光场合成等相关技术,产生了波段覆盖软X射线至中红外、脉冲宽度短至飞秒(10^-15s)和阿秒(10^-18s) 、峰值功率达到太瓦量级的超短脉冲激光。杨树明,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等。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2部和论文集5部,授权/公开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0余件,立项国家标准2项,获得科技奖励10余项。被遴选为国际纳米制造学会(ISNM)会士、亚洲精密工程与纳米技术学会(ASPEN)理事;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和几何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米测量与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微纳光器件与系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集成电路测量与仪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应邀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100余次;担任JMS、IJPEM-GT、IJRAT、FME、NMME、IJEM、MST、PE、IJAMT、Photonics 等国际期刊编委和客座编委以及多个国内期刊编委等。测量技术对于保证产品良率和产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芯片制程微缩以及向三维结构化发展,对测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该报告针对芯片制造过程中良率和工艺控制需求,介绍量检测方法和技术,以及开发的相应设备,讨论芯片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李平雪,二级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工业大学超短脉冲激光及应用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先进激光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近红外及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产生、放大及光谱拓展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及应用研究。入选教育部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先后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麒麟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三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银奖等多项科技奖励。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主体赛道金奖、北京市“青创北京”挑战杯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等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教委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超短脉冲激光技术是实现“先进激光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激光探测、激光加工、激光医疗等领域中需求量日益增大。在超短脉冲激光的产生方面,锁模技术是生成超短脉冲的主要方法,本报告简要介绍光纤激光器中的被动锁模技术,通过优化锁模激光器的腔体设计和腔内色散,产生稳定皮秒或飞秒级的激光脉冲;在超短脉冲激光的放大方面,啁啾脉冲放大技术以及主振荡功率放大技术是实现超短脉冲高效放大的常用手段,主要介绍光纤激光放大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抑制及脉冲高效放大等关键技术。在激光光谱拓展方面,利用超短脉冲激光泵浦非线性光纤,可以产生中红外超连续谱,本报告主要介绍不同泵浦脉宽下超连续谱激光的产生机制,以及光谱拓宽和功率提升等技术。周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激光》副主编。“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目前主要从事激光等领域,的科研、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在高功,率光纤激光、激光光束合成及其交叉学科领域中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
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
介绍高功率光纤激光的基本概念与实现方式。梳理回顾重要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呈现高功率光纤激光的发展简史。分析高功率光纤激光研究现状,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技术演进态势。结合当前的若干研究动向,对未来发展进行初步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