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读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研究人员2021年实现了激光聚变(ICF)燃烧等离子体,观测到了暂时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中子能谱数据显著偏离流体力学数值模拟预测并存在偏离麦克斯韦分布的高能氘氚离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结合自主研发的流体动理学混合程序LAPINS与新构建的大角度碰撞模型,成功实现了对ICF核燃烧过程的高精细度动理学数值模拟。其数值模拟结果与NIF燃烧等离子体中高能离子的实验数据高度吻合,找到了美国NIF实验现象的物理原因,并预示着随着能量增益的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偏离麦氏行为的非平衡现象将更显著。这项工作不仅为ICF实验带来了全新的阐释视角,而且为ICF核燃烧等离子体这一尚待深入探索的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相关成果以“Mechanisms behind the surprising observation of supra-thermal ions in NIF’s fusion burning plasmas”为题,近期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
2
研究背景
3
研究创新点
张杰院士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模拟大角度碰撞的动理学新模型。该模型结合了背景离子屏蔽势与离子在两体碰撞中的相对运动,可全面捕捉离子动理学特征,如图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逐渐降低等离子体密度时,大角度碰撞效应变弱,该模型可逐渐退化到以Fokker-Planck方程为主的小角度碰撞描述。此外,研究团队采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开展了上百万粒子数的MD模拟与新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如图2,进一步检验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为了精准模拟实验条件下的ICF核燃烧等离子体,研究团队将新模型融入新开发的流体动理学混合模拟程序LAPINS中,并开展了一系列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深刻揭示了大角度碰撞的多个关键影响:
(a)D能谱演化;(b)点火前同产额D能谱对比;(c)中子谱均值与方差的偏移
超热离子分布与中子谱变化:在模拟中引入大角度碰撞后,能明显观察到超热离子的产生,如图3(a)。其中氘离子能谱可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应于低温冷燃料和高温热斑。图3(b)中点火前的超热离子截止能量约为34 keV,与NIF实验的中子谱分析结果(35 keV)高度一致。此外,大角度碰撞显著影响了中子谱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均值与方差的改变,如图3(c)。
点火时间提前:大角度碰撞有利于聚变中子产额的进一步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在初始温度4.0 keV下难以点火的热斑,在大角度碰撞的作用下成功实现了点火,如图4(c)。在更高的温度下,达到相同产额时的点火时间提前了约10 ps。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超热离子沉积增强了聚变反应几率与功率,这种效应在热斑边界区域尤为突出。
图4,左/右图与虚/实线对应否/是引入大角度碰撞 (a)α粒子密度演化;(b)D温度演化;(c)中子产额与燃耗演化;(d)热斑(>3.0 keV)大小演化 超热离子沉积与热斑扩展:大角度碰撞显著缩短了超热离子的平均自由程,加速了α粒子在局部区域的能量沉积。如图4(a)所示,在相同产额对比下,大角度碰撞导致热斑边界的α粒子峰值密度从0.97 g/cm³跃升至1.88 g/cm³,沉积密度近乎翻倍;即便在热斑中心区域,α粒子密度也提升了约24%。由于α粒子沉积的显著增强,离子温度也随之相应上升,如图4(b)。因此,大角度碰撞对于维持稳定且剧烈的核燃烧状态至关重要,如图4(d)。
最终,模拟结果显示的中子谱呈现出与麦克斯韦行为相偏离的均值-方差关系,并且模拟进一步预测:随着聚变产额的不断增加,这种偏离将变得更加显著。这些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的均值-方差关系,不仅为上述研究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充分验证了研究团队新开发的流体动理学混合程序LAPINS,在结合大角度碰撞后,能精确且有效地模拟ICF核燃烧等离子体。
4
总结与展望
该文提出一种能全面捕捉离子动理学特征的离子大角度碰撞新模型,这个模型与团队自主研发的流体动理学混合模拟程序LAPINS相结合,实现了对ICF核燃烧等离子体的高精细度动理学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解释了NIF实验的中子能谱数据与流体力学预测之间的偏差,并预测此偏差随聚变产额提升而逐渐增大。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大角度碰撞不仅可促使点火时刻提前约10 ps,还产生了特定的超热DT离子,显著增强热斑内部及其边缘的α粒子沉积,使峰值α粒子密度倍增。这项工作不仅为ICF实验带来了全新的阐释视角,而且为ICF核燃烧等离子体这一尚待深入探索的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此外,该工作在设计并优化新型点火方案以及揭示早期宇宙演化背后的物理机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A类专项“新型激光聚变方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阳阳发展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此外国家超算天津中心聚变支持计划还为该研究提供了超过3000000核时的免费计算资源。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薛宇涵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吴栋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徐振礼教授团队在百万粒子数规模分子动理学模拟验证方面给予团队有力支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李昱衡在LAPINS程序聚变α粒子融合算法实现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链接:
END
扫描
微信矩阵
了解更多精彩
中国激光杂志社
爱光学
光电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