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之梦

文摘   2024-11-05 10:12   广东  

经过艰苦的轮班后,这里的矿工不仅汗流浃背,汗流浃背,头脑中的想法也随之消失。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谈论各种事情,泡在雪地里也能让他们凉爽下来。©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马里奥·赫勒(Mario Heller)是一位基于柏林的瑞士摄影师,他对低调地点有着敏锐的直觉,这种好奇心最终引导他来到巴伦茨堡——一个位于北极地区、约有400名居民的小而紧密的社区。

这个小镇位于挪威大陆以北约2000公里的斯匹茨卑尔根岛(Spitsbergen),这是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中最大且唯一常住人口的岛屿,四周被令人叹为观止的陆地和海景所环绕,但其极端的偏远性激励赫勒展开了为期两周的考察,最终形成了《北极梦想》系列。

北极的寂静和四个月的极夜,以及被北极熊攻击的持续危险,给巴伦茨堡的人们带来了挑战。©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赫勒在一篇详尽而深刻的文章中指出,巴伦茨堡远离一切“以至于只能通过直升机、雪地摩托或船只抵达——如果极端天气允许的话。”尽管环境极具挑战性,其独特的条件却依然具备很强的吸引力:这里拥有峡湾、冰川、山脉和起伏的苔原,北极为自然爱好者、徒步旅行者和摄影师提供了无尽的机会,而1920年的斯匹茨卑尔根条约(Spitsbergen Treaty)也允许46个签署国的人们在此生活和工作,无需签证。

矿工们乘坐矿车前往地下约500米深处。机械化的采矿过程和安全措施,以及用于运输煤炭的卡车操作,均需要很高的技能。此外,矿工们在地下采矿时,还面临着他们称之为“锤击天气”的甲烷气体爆炸的持续危险。©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巴伦茨堡以发现斯瓦尔巴的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茨(Willem Barentsz)的名字命名,曾经有超过1000人居住,主要是俄罗斯国有煤矿公司阿尔克图戈尔(Trust Arktikugol)的承包商。冷战结束后,许多建筑变得无人居住,有些甚至开始腐烂。然而,当代居民中的大多数仍然活跃于采矿行业;其中大多是来自乌克兰东部、靠近俄罗斯地区的承包商。赫勒还遇到了一些人,主要是来自俄罗斯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在北极旅游业找到工作——这一小众行业正在衰退。

巴伦茨堡只有43个孩子——学校有足够的空间和关注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的奢侈在俄罗斯的公立学校几乎是找不到的。©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虽然显得偏远,但斯瓦尔巴作为挪威的主权领土,给予外籍人士机会,加上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存在及其海洋利益,以及该群岛与重要的俄罗斯军事基地的接近,使其成为潜在的地缘政治热点。乌克兰的冲突虽然距离数千公里,却加剧了政治紧张局势,也影响了斯匹茨卑尔根的社会动态。“自冲突开始以来,人们被建议不要访问巴伦茨堡,”赫勒指出,“而俄罗斯社区则认为,挪威公司在利用政治来获得经济利益。”

受到极地探险历史及其勇敢探险家的启发,芭芭拉·莫克斯塔德(Barbara Mokstadt)渴望亲身体验在北极生活。尽管她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完全不同意,但这位博物馆馆长乐于成为这个小社区的一部分。©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无疑,生活在巴伦茨堡的每个人对乌克兰武装冲突都有自己的个人看法,但远离战区,这个话题只有在外来访客提起时才会讨论。“总的来说,他们主要关注的是维持自己的社会结构,并不回避任何挑战,”赫勒解释道。与几个世纪前被困在斯匹茨卑尔根的威廉·巴伦茨及其船员一样,如今巴伦茨堡的大多数居民都致力于充分利用他们选择生活的特殊环境。与往昔的阿尔戈英雄相似,他们也体验着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生活带来的吸引力。

天空的英雄: Mi-8直升机是巴伦茨堡人们的生命线。但由于天气变化无常,它也充满危险。一支由飞行员、工程师和地勤人员组成的团队竭尽所能确保飞行安全。2017年10月,一次坠毁事件导致多人遇难。©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这些定居者似乎喜欢彼此相处,经历着环境与彼此的考验。例如,尽管在多个问题上俄罗斯与西方世界之间存在高度的不信任,但来自斯瓦尔巴挪威定居点朗耶尔城(Longyearbyen)的运动员代表团定期通过直升机前往巴伦茨堡参加体育比赛,参与羽毛球、乒乓球、国际象棋、地板球、排球和足球。

透过赫勒的镜头,巴伦茨堡显得井然有序且和谐,但也如同一个异世界的场所。《北极梦想》在范围上属于纪录片,但图像的美学同样清晰明了,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显得黯淡的场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德语中的“heller”实际上在英语中翻译为“更明亮”)。这些照片散发着某种轻盈感——仿佛是在一个平行宇宙中报道,那里的一切都如雪般清晰,且同样充满隔离感。一个我们所知的文明的缩影,却缩小到其核心的归属感。

主要单身人士居住在背景中的两座预制建筑内。几年前,这些建筑经过翻新,外立面装饰上色彩缤纷的外墙。©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北极英雄”——在苏联时期,矿工们被称为“北极英雄”。亚历山大·亚图宁科(Alexander Yatsunenko)结束八小时的轮班,从煤矿走出。©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巴伦支堡与世隔绝、生活条件恶劣,却让人们更加亲近。马拉特、塔季扬娜和娜斯佳在一间典型的巴伦支堡公寓里共度周日夜晚。©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许多年轻居民经常吸烟。香烟是从俄罗斯进口的,非常便宜。吸烟是这里的一种流行消遣方式,也是重要的社交润滑剂。© 马里奥·赫勒/Panos Pictures

原文:https://www.lensculture.com/articles/mario-heller-arctic-dreams

声明:本文内容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为了获得最准确的信息和完整的内容理解,建议读者参阅原文。本文翻译可能存在细微差异,敬请谅解。

#更多内容
OpenCall|代表作系列群展(第6期)征集
一部小而精的摄影史
为什么我创作艺术
如何书写摄影史?
妈妈确诊乳腺癌之后。。。
戴菲:为什么要写《世界摄影史》?
片山真理的礼物:用身体与万物共生
AI上色重现多彩细节:定格的回忆不止黑白

春熙照相馆
春熙照相馆是一个以讨论摄影、影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