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视觉时代,看世界摄影演变:读戴菲《世界摄影史》

文摘   2024-11-13 08:22   广东  

书名:世界摄影史

作者:戴菲

尺寸:185mm×260mm

页码:232页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从机器视觉时代,看世界摄影演变:

读戴菲《世界摄影史》

文 | 何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从未如此细致的阅读一本摄影史书,对摄影史的概念更多的是来自于平时碎片化的认知。这种感觉就像拼了一幅世界摄影地图一样。然而读了戴菲的《世界摄影史》,它仿佛为我们叩开了一个机器视觉时代的大门,这本精炼而全面的摄影史书,以其独特的国人视野和详尽的论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跨越时空的摄影演变,让我们得以一窥摄影的前世今生。整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摄影技术的演进历程,更以明晰的定位:从摄影史脉络、摄影历史背景、摄影与艺术和时代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摄影史内在的流动性,摄影与艺术和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摄影家们的作品与思想。

摄影的历史,是一部技术与艺术交织的进化史,也是一部思想与社会文明渐进的发展史。翻开戴菲的《世界摄影史》,不难发现在他扎实的摄影史料背景下,晦涩难懂的西方摄影话语,在他笔下都成了言简意赅的、深入浅出的描述。从17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到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及政治革命的深层思想影响,直至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形成,这个漫长的历史推进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摄影炼金术诞生的缘由,摄影术出现无疑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工业成就,并快速地成为一种国际的语言登上历史的舞台。西方人以摄影为利器,冷静的,悄无声息的开启一个机器视觉时代的对外扩张,他们以摄影的方式,开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一种精神追求,并不断地夯实自我的领先地位。而有关于摄影术的传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摄影术在西方世界中的传播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艺术上的追求,在平等、对话的氛围内展开;而摄影术在非西方世界中的传播,虽未野蛮至极,却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副产品,它随着殖民者的脚步,进入世界各地,人们或被动或主动的接受了这种全新的视觉工具。”戴菲的这些文字,掷地有声,值得我们去深思。



书中第二章有关摄影的应用论述,戴菲分别从摄影与城市、自然、时代、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展现了摄影应用过程中的多面性、广泛性和多元性。目光所至,人类探索的脚步不止。摄影的应用从物理空间到时代空间的扩张,照相机也从大到小,从室内转战室外,从城市转向乡野,从西方踏至东方,甚至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照相机记录下来的世间万物、大事小情都成为了摄影应用的战场,它背后的初衷和本质,无不折射出以西方为中心的对外探索和求真路上的掠夺野心。在关注摄影自身发展同时,对于摄影语言、性质和规律的探索从未停息,西方人试图从单一的商业应用中不断向传统艺术世界靠拢。或许摄影从诞生那一刻起,从未意识到它的应用功能如洪水猛兽一般,它以图像为佐证,涉及到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但最终选择以传统绘画为依托,在西方古典艺术往现代艺术转身的过程中,摄影的化学剂作用无疑是现代艺术得以华丽转身的主要因素,摄影应用多元化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从此,摄影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一体得到了认同。
从人类社会学角度看,摄影的发展是一个个以城市为圆心形成的涟漪效应,是一种文明对抗野蛮的碰撞过程,是地域文化差异的求同。从国情出发,让我想起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不同的描述:“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明显,当我们在践行中国摄影的实践的时候,这些话题仍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随着摄影在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和推广,摄影从自然主义到画意摄影,到现代主义摄影的演变,是一种寻求脱胎换骨的艺术过程。在这两个章节的叙述中,作者细致地描述了画意摄影的兴起、内涵、转向和现代主义摄影在欧美西方实践过程中的来龙去脉。首先“画意摄影的流行:一方面是摄影技术的难度降低对大众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让人们与传统的生活方式迅速脱离,使拍摄者试图借助如画的摄影重返山川田园,缅怀即将消失的时代。”另外,摄影作为一种平面艺术,在向传统艺术世界靠拢的过程中,从自然主义创作过渡到画意摄影并成为中流砥柱,画意摄影这种强调诗意,略带惆怅的情怀风格的摄影,它没有在艺术的迷墙中迷失自我,而是不断揣摩艺术的共性,并从浪漫主义一步步向现实主义过渡中成就自我。戴菲的这些叙述,思路广阔,脉络清晰。
在梳理摄影的现代世界过程中,戴菲直观的以图为例、以时间为轴、综合系统地,展现了欧洲现代摄影实验、美国现代主义摄影和其他摄影的现代化过程。透过这个章节阅读,现代主义摄影与画意摄影如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但现代摄影的语言,语法和法则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艺术家们对时代的反思与自悟的结果。究其原因是现代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的兴起,又助力了摄影师们对于现代摄影语言的探索,这些丰硕的成果,大大拓展了现代摄影的多种可能性的边界。如书中提到的“沙德图像”、“曼·雷图像”、“物影照片”、“拼贴式照片”、“蒙太奇照片”等,这些现代摄影实验的尝试大体总结为两大类,就是无相机摄影类和直接摄影类。但归根结底,欧美作为发源发展摄影的重镇,它的风向标作用以及崇尚应该由机器来创造新一代的艺术理念。于是,精确主义式的直接摄影就成为了现代摄影的趋向,并逐渐奠定了现代摄影的范式和美学基础。

随后纪实摄影的兴起、现代摄影的转变、后现代摄影、以及未可名状的当代摄影,在这些章节中,戴菲透过摄影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综合分析,循序渐进地叙述了在面向社会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境遇。二战期间,当新闻和纪实摄影成为摄影世界的标杆,摄影作为响应社会改良运动传播的利器,它没有艺术的传统包袱。在社会学的滋养下,纪实摄影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时代宠儿。当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战美国,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的阵痛,成为了新闻和纪实摄影师关注的痛点,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由此形成的“街头纪实摄影”、“社会风景”式的纪实摄影、“新地形摄影”、“新彩色摄影”等各种摄影潮流,卷席全世界,并成为西方摄影的主流,影响深远。



谈到现代摄影的转变,离不开讨论外部摄影环境的影响。当战争结束,各国进入一个全新稳定的社会秩序,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下,西方物质主义至上的私人观念成为社会的热潮,社会阶层的分离自然加剧了人内心的撕扯,在这样的创作外部环境中,越来越多摄影师思想混沌不安,他们急切的寻求心灵慰籍的良方,渴望在西方以外的世界中寻找到新的精神寄托。例如:书中提到的米诺·怀特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中国古代哲学书籍《易经》中寻找到了他理想的答案,并付之在他的摄影实践上。怀特的拍摄不是简单的模仿事物的外形表征,而是强调事物的精气神。他的作品折射出来的思想,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摄影的性质,这种弃外崇内的摄影创作方法,越来越受到摄影人的追捧,并将它作为摄影创作的一种诠释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媒介。
另外,从街头纪实摄影到“社会风景”式的摄影演变,公共空间成为摄影师们聚焦的对象,美国社会繁华的背后,隐匿的荒诞和虚无,就像无法撼动的堡垒,于是,“街头摄影的讽刺和反抗,逐渐变成一种对摄影艺术主流的挑战和取代。他们用大众流行的快照方法,以玩世不恭的外在形式,去和严肃、端正的经典摄影一决高下,这种离经叛道的艺术精神,自如地与作品表象相脱离,让创作者的精神意志灵活地游走在摄影媒介的内部,从而使摄影真正走入后现代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现代摄影的转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让摄影成为艺术世界认可的摄影媒介,它显示出来的普及性,大众性,和摄影身份的模糊不清的摄影特性。在戴菲的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越读越有味道。
“后现代摄影的出现,将摄影世界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艺术规则变得面目全非,致使整个摄影世界改头换面,它的多元化,碎片化,含混性,和散乱性的艺术特征,与西方摄影史的若即若离,或背道而驰,我们也可以将此看作后现代摄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宏观表现。”戴菲的这段话为我们描述了后现代摄影的概况,接下来的这章中,他借助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从摄影师个人与公共作为整体的范围内的两级去进行梳理。而要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的根源,马塞尔·杜尚作为开拓者是绕不开的话题。杜尚对于艺术的贡献,他将人的观念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彻底改变了世界艺术的轨迹,只要能体现心中所想,世间万物佳可替。后现代艺术这种颠覆认知的艺术理论,不得不使人从艺术的哲学和媒介角度来思考摄影的局限性和艺术的困境。而当我们意识到,艺术不仅存在传统的架上绘画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无处不在的平等性,也深刻地影响到后现代摄影的发展,并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目光如炬,切中要害地表达自己的观念世界,避免摄影与艺术的同质化,从而失去摄影的独立性。

当摄影进入到后现代摄影时期,在面对全球化的反思和逆潮现象中 ,世界多极化的的发展变得未来可期。原有的西方主导下的世界摄影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面对西方以外世界中新的力量冲击下,尤其中国摄影在国际话语中开始崭露头角,当代摄影变得越来越不可名状。在此背景下,戴菲在书中为当代摄影的面貌给我们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一,不断地观察当代摄影,在行进中去逐渐解析它;其二,将视角放置在艺术、社会、历史等大环境中,这也是当代摄影最可能求解的所在;其三,关注新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当代摄影的影响和推动;其四,需认识到,无解的状态正说明了当代摄影的欣欣向荣。”借助这四点良言,他提出的建议很好地契合了当代摄影的困境,当代摄影的何去何从,与摄影的自身和外围因素紧密相连。“摄影的不确定性正是当代摄影的魅力所在,一成不变不是则很难形成历史,这便是当代摄影面临的未来。”戴菲如是说。





最后,读完这一本《世界摄影史》真的受益良多,或许在阅读的过程中仍未体会到作者的深意,有失偏颇的表达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但戴菲抛出的这份独属中国人视野下书写的摄影史,让我们从机器视觉时代下,清晰明了地看到了世界摄影的演变进程,并透过图文并茂的两百年的摄影历史叙述,让我们对世界摄影史不再感到陌生和混乱,这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令我真切感受到摄影是如此厚实和千变万化。《世界摄影史》的出版,凝结了戴菲背后辛勤的工作付出,感谢他为中国摄影提供了一份如此宝贵的摄影文献,期待他为中国的摄影再添新砖,与广大的摄影人分享更多摄影的乐事。


目录

1 摄影的来临  010
1.1 摄影术的发明 012
1.2 摄影术的突破 016
1.3 摄影术的传播 019
2 摄影的应用  022
2.1 摄影与城市  024
2.2 摄影与自然  035
2.3 摄影与时代  041
2.4 摄影与艺术  052
2.5 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摄影  057
3 趋于艺术的摄影  062
3.1 画意摄影的兴起  064
3.2 画意摄影的内涵  068
3.3 画意摄影的转向  072
4 摄影的现代世界  076
4.1 欧洲的现代摄影实验 078
4.2 美国的现代主义摄影 088
4.3 西方以外的摄影现代化 095
5 纪实摄影  100
5.1 欧洲纪实摄影的兴起 102
5.2 美国纪实摄影的推动 109
5.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摄影 120
5.4 西方以外的纪实摄影 130
6 现代摄影的转变  138
6.1 摄影艺术的新动向  140
6.2 纪实摄影的发展及其他 165
6.3 西方以外的摄影世界 178
7 后现代摄影  188
7.1 后现代摄影概述 190
7.2 后现代时期其他摄影的转型 203
7.3 后现代时期西方以外的摄影 215
8 未名的当代摄影  220
8.1 后现代以来的当代摄影 222
8.2 当代的中国摄影 227
8.3 当代摄影的展望 230
参考文献232


书名:世界摄影史
作者:戴菲
尺寸:185mm×260mm
页码:232页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如何写作摄影史?
全球摄影史著作大盘点
读懂《世界摄影史》,是每位摄影人的必经之路
中国人视角的《世界摄影史》|戴菲新书
关于《世界摄影史》的读后感
戴菲:为什么要写《世界摄影史》?

春熙照相馆
春熙照相馆是一个以讨论摄影、影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