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3天|代表作系列群展(第6期)招募

文摘   2024-11-15 10:06   广东  


代表作展览计划
“代表作展览计划”致力于为年轻摄影师和资深艺术家提供展示个人作品的平台,让作品在更广泛的艺术圈中得到认可与传播。项目还为艺术家们提供成为艺术家数据库的一员并获取更多展览邀约和驻地合作的机会。
所有入围作品将由专业策展团队精选,并在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展出。每期展览邀请业界知名学术伙伴助阵,并配有评论文章发表、未来文献出版物、年度作品集收录等资源支持。截至目前,代表作计划已经成功展出5期,共有166位艺术家参与。同时,计划深入探讨代表作从艺术家微观创作史到摄影这一宏观领域中的重要性。代表作不仅呈现摄影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理念,更超越瞬时的视觉表现,展现出对社会、文化、历史的批判性思考。参展作品从不同视角出发,共同构成一条具有整体性与规模感的艺术线索,揭示当代摄影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反映出当下的审美趋向和社会风貌。
我们希望与热爱摄影事业、怀有艺术理想的你们一起,共同发掘打动人心的瞬间,为当代摄影创作注入新的灵感与动力。


<滑动查看部分展览现场图>


项目策展人

春熙、杨达

/

学术伙伴(部分)

何博、李远明、苏葵、王翰林、吴雨航


展览地址

武汉影像艺术中心B馆


第六期代表作计划 

OPEN CALL



👉投稿要求与方式

可投稿单张照片或组照

组照需标注至少1张亮点照片

单张投稿照片JPG文件不小于3M

* 投稿文件打包发送到邮箱274438963@qq.com

(含艺术家简历+单张/组照/视频影像作品文件

+作品说明或创作背景)

* 邮件主题标明为:姓名+代表作展览计划


👉投稿须知

参与本项目的投稿者须拥有作品的完整版权,所有版权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投稿作品的版权归创作者所有。投稿者同意授权本项目在展览、宣传、文献等活动中使用其作品。

投稿咨询春春微信(搜newphoto-op),投稿之后务必加春春微信进行确认。

请务必按要求发送邮件,信息缺失视为无效投稿。‍‍‍


👉作品入选

* 策展团队将从每位艺术家的投稿中精选1张照片。

* 学术支持、展览主题将与入围作品一同公布

* 入围艺术家需支付600元

(含作品输出、参展证书、展览场地等相关费用)


👉展览时间

征集:即日起至2024年11月18日晚上12点

入选公布:2024年11月19日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26日-12月3日



项目支持

📖 参展证书

📖 收藏证书(展览结束后捐赠作品于武汉影像艺术中心、L.A.P.画廊和春熙照相馆收藏)

📖 本项目入围作品将有机会入编#Signature 辑刊。艺术类期刊发表和推荐机会。

📖 本项目入围艺术家将有机会受邀参展武汉影像艺术中心的长期项目展览计划。

📖 本项目入围艺术家将加入“代表作计划社群”,优先推荐全球驻地、艺术博览会和画廊合作。


往期展览回顾


代表作系列群展第1期《阈限》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与前言


文/春熙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摄影不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通过视觉媒介进行复杂思想表达的方式。“阈限”是一次对感知、现实与想象的多维度探讨。参展的33位艺术家,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作,揭示了在物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层面上的边界——这些边界不仅存在于外部世界中,也存在于我们内在的感知结构中。


“阈限”(threshold)作为一个策展概念,从这些摄影作品中自然浮现。它不仅关乎空间的过渡与转化,也涉及时间、记忆以及身份的构建。艺术家们通过对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实验性概念的摄影探讨,揭示了在感知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地带——这个地带充满了不确定性、流动性以及可能性。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艺术家们对边界与过渡的关注,无论是在物理空间、情感体验,还是在媒介表现层面。在这个展览中,作品之间虽各有差异,但它们共同指向了对边界、过渡与转化的敏感性。


艺术家贺坚、刘曜植、崔誉舰、栗梦伟、李文涛的作品展现了自然与人造空间的张力,他们的作品捕捉了这种空间的“阈限状态”,这种状态介于已知与未知、和谐与冲突之间。这些作品邀请观众进入一种反思性的观看体验,感知空间与时间的流动性。韦锦春、李龙譞、方志平、华嘉圣等艺术家们通过对现代城市与工业环境的描绘,挑战了传统视觉经验中的秩序与稳定性。这些作品通过表现”异质空间“

的方式,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不确定性。通过极具形式感的影像语言,在表达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引导观众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于佳源、蒋文龙、高上、李小山等艺术家的作品则进一步突破了视觉的界限,利用强调曝光、数码合成、光影重构等技术手法,构建了一个流动的视觉空间,使观众在观看时不断质疑“图像真实性”的概念,探讨了摄影媒介的扩展性与边界。


这些作品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种对边界的探索,既体现在物理与视觉层面,也贯穿于感知与认知的深层结构中。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再语境化”和“去熟悉化”手段,将日常经验转化为复杂的视觉叙事。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希望观众能够思考:什么构成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在何种意义上,艺术家的镜头成为打破与重构这些边界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希望展览能激发观众对于自己感知经验的重新审视,在感知与现实的交汇处,发现新的可能性与意义。

代表作系列群展第2期《界象》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与前言


文/杨达


本期展览延续了第一期对感知与现实的探讨,将焦点放在物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重构与象征意义上。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呈现,而是情感、思想、文化符号的承载体,引导观众重新审视物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展览集结了33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各异,涵盖了自然景观、城市空间、个人经验和社会观察等多重维度。策展概念 “界象”。结合了“界”与“象”两层含义,旨在探讨物象如何跨越其原有的物理属性和功能,成为复杂的符号与感知载体。“界”不仅指物象在时间、空间、身份等方面的界限与过渡,也指感知层面上的转化;“象”则强调物象的符号化和象征意义。这一概念与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相联系,拟像理论提出,当代社会充斥着符号与拟像,真实与虚幻的界限逐渐模糊。展览中的物象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文化符号的产物,它们通过艺术的再现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物象成为文化、历史和社会记忆的承载体,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不仅仅是被观众所观看的视觉元素,而是通过体验和感知被重新定义。


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物象的多重含义。方海清的《洪灾过后的团洲垸》通过灾后景象,揭示了物象如何在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成为集体记忆的象征;杨雪的《嘉陵江》系列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记录,呈现了自然景观中的时间流动与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朱纪生的《静谧的夏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捕捉,打破了时间的流动性,营造了静止的、冥想般的空间体验;高滢滢的《异常气候》通过对气象现象的表现,提出了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警示性思考。汪会云的《为无名者增高一米》则通过劳动者的纪实拍摄,展示了无名工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与隐性存在。周易的《独自去海边的路上》探讨了感知与现实的模糊边界;苏葵的《水中树》通过水与树的重组,创造了超现实的视觉场域;梁博洋的《霓虹时代》捕捉了当代都市中消费文化的虚实交织;谢雨辰的《咫尺之遥》探讨了异化现象和人际疏离。其他艺术家如刘睿琪通过纪实摄影揭示种族身份的复杂性,史文斌通过《关于海的幻想》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孔维豪的《秘境》在负像与正像的交错中创造了超现实的视觉效果。这些作品风格多样,从纪实摄影到实验性影像,从个人叙事到集体记忆,展示了对当代物象与感知之间的探讨。通过作品,艺术家们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将日常的物象转化为文化、历史与个人体验的多重象征。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超现实主义的视觉构建,作品围绕“界象”这一主题,揭示了物象作为社会符号和感知中介的复杂性。


本次展览通过33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物象在当代语境中的多重象征和符号化过程。“界象” 作为策展概念,不仅探讨了物象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转换,也揭示了物象在感知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物象从其日常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文化、历史与情感的象征。通过本次展览,可以进入一个感知与现实交织的多维空间,重新审视物象的象征意义与感知方式。展览呈现了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多重可能性,也引导观众反思物象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

代表作系列群展第3期《复调》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与前言


文/春熙


在数字化与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摄影的边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拓展。传统的摄影技法与理念正逐渐被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所取代,摄影成为探讨时间、空间、记忆、社会与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媒介。从模拟摄影到数字影像,再到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摄影不再只是简单的现实记录,而是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重新解构和呈现现实。复调(Polyphony)一词,源于音乐理论,指多个独立的旋律线相互交织,形成复杂而和谐的整体。俄罗斯文学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将此概念引入文学,用以描述多重声音共存的文本结构。随着理论的发展,复调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艺术中,成为分析多元文化、跨学科表达与去中心化叙事的重要工具。在摄影艺术中,复调的概念深刻揭示了艺术家们通过镜头语言进行的多重表达。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艺术家个人的独特视角与经验,但在展览中,这些作品通过相互作用与对话,构建出当代社会、历史与个体的复杂叙事。


本次展览汇集了33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探索个人与集体、自然与城市、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多维对话。每一件作品都如同复调音乐中的一个旋律线,既独立存在,又在展览的整体空间中与其他作品产生互动与呼应,形成视觉与思想的共鸣。许晓的《水的褶皱》通过对长江入海口的捕捉,展现了水面与时间的流动。作品中,水波的变化与光影的交替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揭示了自然与时间之间的动态关系。郝月含的《在于停止》则将母亲生命的终止作为时间的节点,通过摄影重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作品中的静止与动态形成了时间的复调性。陈泽远的《蝕》通过对汕头旧城区的拆迁记录,揭示了城市变迁中的记忆流失与现代性空间的冲突。每一件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或历史的记录,更通过摄影语言表达了时间、记忆与现实的交织与变迁。这种多维的时间结构正是复调理论在视觉艺术中的具体体现。王程程的《勿相望》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目光互动。目光作为社会交互的隐喻,既表达了人与环境的连接,也映射了个体在社会中被注视与被忽视的状态。吴雨航的《不完整的》系列通过对自身病痛经历的表现,探讨了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和身体脆弱时的情感状态。他的作品不仅传达了个人的身体经验,更是对社会体制、家庭情感与个体脆弱性的反思。这些作品呈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复调关系: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独立性与被社会制度、文化力量所影响的矛盾状态,共同形成了复杂的情感与社会结构的多重表达。陈锌贤的《圣莫尼卡日落》通过捕捉美国城市风景中的瞬间,展现了现代城市与个人冒险精神的交织。宋凯的《奇幻星球》则通过对四川甘孜州地貌的拍摄,探讨了自然与历史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地质变化与人类历史进程的复杂互动。这些作品通过对城市与自然景观的呈现,表达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复调性:历史的延续与断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元素通过摄影语言交织在一起,构建出空间与时间的多重对话。


此次展览展示了33位艺术家在当代摄影领域中的多声部叙事。每件作品不仅是独立的个体表达,还与其他作品形成互动,构建出一个关于当代社会、历史与个体复杂存在的多维对话。在当代摄影艺术中,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通过“复调”这一策展概念,观众可以在这些多样化的作品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与理解方式,感受到摄影艺术中的丰富性与深度。

代表作系列群展第4期《显影》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与前言


文/杨达


在当代艺术领域,摄影已然成为视觉文化与批判性思维的多重表达方式。《显影》作为《代表作》计划的第四期展览,延续了前三期展览对感知、物象与复调性等议题的深入探讨,围绕“显影”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显影过程不仅是摄影术的技术环节,更象征了从潜在图像到可见影像的转化过程,在哲学与视觉文化的双重维度上体现出对可见与不可见、潜在与显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显影(Developing)不仅是摄影过程中化学变化的隐喻,更是对认知、现实与自我表达过程的深层探索。正如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所述,图像的生成往往伴随着意义的解构与再构成。在《显影》展览中,33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从隐蔽状态到显现状态的转化过程,呼应了图像的生成与意义构建的复杂性。


本次展览在于揭示摄影作为视觉实践的“显影”本质,即它不仅仅展示已被看见的事物,更通过视觉形式构造和展现潜藏在社会、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隐性结构。作品中的每一帧影像,既是对现实的再现,也包含了对隐形力量与社会性符号的揭示。


显影,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不仅是对摄影本体的探讨,亦是一种批判性的文化反思。展览中的作品挑战了摄影作为记录工具的传统角色,探索了图像如何在显现的同时掩盖、构建并重组我们的现实感知。参展艺术家们通过对时间、空间与身份的探索,将显影作为视觉文化与社会叙事的隐喻,提出了对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交互关系的批判性思考。


通过展示33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旨在构建一个关于视觉实践、社会文化与感知之间复杂关系的对话。观众在展览中不仅会体验到视觉艺术的力量,更将进入一个关于显影与隐现的多维讨论空间。这种显现过程的多层次表达,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代表作系列群展第5期《交叠》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与前言


文/春熙


《交叠》汇聚了30余位摄影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呈现艺术家在多重社会现实中的回应与表达,探讨个人与集体、历史与未来、自然与文化的多重交织,展现摄影作为一种理论与感知的融合形式,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启发新的认知与反思。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记录了瞬间的表象,还通过对时间、空间与情感的捕捉,使这些复杂的主题在影像中具象化。《交叠》聚焦艺术家如何通过个人化的视觉语言,回应当代社会的多重现实与复杂性。作品不再只是单纯的表达,而是对自我、环境与时间深刻探索后的凝练呈现,代表着艺术家们对重要议题的精炼理解。这些影像不仅反映个体的创造力,也折射出集体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更大叙事。


参展作品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反映出摄影作为媒介如何在当代社会的复杂议题中发挥作用。李理的《寻根日记》以个人记忆为基础,探讨身份认同与文化记忆的交织。王彰慧的《UNISEX02》以无性别主义为核心,表现性别认同的流动性与模糊性。黄乖儿的《无题(亚洲女性)》系列通过象征性影像探讨性别与文化身份的交织,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女性在身份认同中的复杂性与困境。


杨续仁的《绿意废墟》展示了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与废弃建筑的对抗。周国献的《大军山》捕捉了被遗忘的城市空间,展现了历史记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忽视或遗忘。柳苑的《南湖》系列通过自然与城市景观的结合,展示了城市化对自然的侵蚀与自然的顽强复苏。刘景皓的《绿荫》同样通过城市景观与自然的融合,探讨了城市化对自然的影响与城市生态的恢复。


许显龙的《删减经典之曼·雷》通过对经典影像的重构,质疑了图像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的差异。陈悦的《呼吸之间》通过个人身体的经验表现了健康与疾病的感知方式。项舒静的《记忆的射线穿透我和你》通过抽象的视觉语言探讨了记忆与情感的交织。


刘明瑞的《潜回自然—雾》通过自然景象与社会关系的交互,探讨了社会多样性中的生态平衡问题。张凯航的《海神的风带走了她的贡品》以地方文化与全球化为主题,探讨了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肖奕欣的《Untitled》通过视觉感知的偏差展示了视觉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姚沐含的《光行差》通过天文符号表现了自然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叶锐星的《推倒》通过记录城镇化中的变化,展示了城市与自然的对立与融合。


作为“代表作”系列群展的第5期,《交叠》通过多维度的摄影作品表现当代社会中的核心议题,揭示了这些议题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与交织。在视觉语言的表达背后,摄影作为媒介超越瞬时的视觉表现,成为社会、文化和历史批判性思考的工具。在视觉表象之下,艺术家通过符号化的影像语言,展示了对现实的重新思考与构建,呼应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感谢每位参展艺术家和合作伙伴武汉影像艺术中心,通过这些代表性的作品,我们来体认艺术如何在多元与交叠中不断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



左右滑动查看往期代表作展览回顾



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

春熙照相馆
春熙照相馆是一个以讨论摄影、影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