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城》|青岛影像下中国式景观的缩影

文摘   2024-11-14 09:01   广东  

《他的城1978-2024年的青岛》是从吴正中跨越46年拍摄的近2万余张青岛历史影像照片中,挑选每个时期具有时代特点的近1400张照片进行系统化的呈现。这个过程中需要面对巨量的图像筛选工作和繁琐的编排任务,其中的复杂、艰难是可想而知的。通过理性的归纳整理,826页的锁线精装本连贯了195条青岛街道,23篇真情流露的乡愁情怀,将时间、空间、人物的记忆编织成一张多维度的网。光滑细腻的铜版纸内页承载了46年间的青岛影像作品,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变迁、时代变化下的青岛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我们对青岛的碎片化的记忆正在以一部立体的社会学文献档案呈现。捧于手掌,沉甸甸地犹如一本浓缩的地图字典。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短视频以其快速、直接地把信息传递给大众时,《他的城》青岛影像提供了一种静谧的观看体验。指尖划过历史的影像,每一幅画面都容纳着过往的回声,每一张面孔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种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沉淀是弥足珍贵的。

吴正中走街串巷的记录,为我们理解青岛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觉影像档案。他将我们带入与时间、空间、人物的多维度对话,我们与46年成长岁月的青岛交流、与数百条老街道交融、与影像中的人物相遇,城市的街道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局部和瞬间,《他的城》把散落在城市中的影像聚集为一个有机整体,脉络清晰的逻辑结构,明快色彩的单元分割面将城市划分成了8个模块。对于不了解青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则像是青岛街道的百科辞典,包含青岛世纪之交历史的影像资料和佐证,翻阅时如同正在进行一场启蒙思想运动。对于青岛人而言,这本书则是对集体记忆里的老青岛最为理想化的表现形式。

本土化符号串联青岛影像的前生今世

《他的城》中呈现着一种强有力的本土影像象征力量。青岛的文化是多元且杂糅的,胶东文化、德租日据时期的外来文化都在影响着城市里的每个人。他试图堆积充满青岛本土化的视觉符号,以形成一个集合的视角,这使得他的摄影作品不再是单幅图片的存在,而是以系列记忆图像的集合呈现,从而更全面地展示城市结构中个体的表达,探索着城市结构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空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994年,金口三路

青岛人的记忆都在因其旋转似海螺结构而得名“波螺油子”的路上流转,嬉戏玩耍的孩童、流动的小商小贩、热气腾腾的市井家常在这条城市脉络中展开,道路上的景观也成为青岛草根文化的缩影。青岛东西快速路建设时期,“波螺油子”路迅速消逝于大众视野,然而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寻到“波螺油子”路的踪迹。

1997年,肥城路市场海鲜市场       

1997年,肥城路

崂山大院是吴正中从沙龙摄影转向现实主义题材拍摄的起点,这里是老青岛极具烟火气息的区域之一,登州路上的青岛啤酒厂,其前身—德英合资的日耳曼啤酒,它的历史几乎和青岛的历史一样长,这不仅是中国啤酒工业百年发展史中的缩影,也是青岛城市发展和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登州路,2006年

吴正中在与孙藜对话中说道:“照片可以反复地端详,反复地琢磨,静止的东西更能抓住眼球。”照片是青岛城市记忆的载体,是他的坚持记录才留下这些值得被我们反复观看的每一条街道、端详每一张面孔,琢磨那些被定格的瞬间,感受那个时代的脉动。青岛人他们在海滨漫步,享受着海风的轻拂和阳光的沐浴,生活的节奏似乎与大海的潮汐同步。他们是消费的、是摩登的,他们紧跟着国际的潮流,穿着时髦的服装,穿梭在新旧交替的街道上。

第一海水浴场,2006年

1997年,上海路,大自然影楼

我们也能窥视到影楼前的肖像面孔是充满消费欲望的,他们渴望通过镜头捕捉自己的青春和美丽,留下时代洪流中的最独特风貌。从集体意识到个人意识的转折期,大众的审美趣味也在消费符号中暴露。

第一海水浴场1990

他从《波螺油子路》、《崂山大院》的专题出发,带着个案经验不断向周围街道扩张他的探索范围。影像作品不仅呈现在视觉上,也同时渗透在嗅觉与味觉之中:沿街道悬挂的鲅鱼、地面上摊开的海星、外窗露天晾晒的咸菜,它们构成独特的本土化景观,这是胶东人与大海共生共存的见证,是海洋文化与地方交织的体现。

云南路,2007年

1999年,肥城路

“零度”书写青岛篇章

吴正中以相机为伴,白天游走在老青岛街道,他的脚步穿梭于那些被岁月打磨的波螺油子路,记录那些随着城市进程而逐渐消失的文化遗产。同尤金·阿杰一样,都在从事搜集记录城市片段的工作,还有一个共同点:“楼梯”,都是作为他们拍摄老街道建筑物的重要元素。这其中承载着时代的特征和历史信息,他对这些个体元素的具体表现串联起特色的街道主线。

禹城路86号,1997年         

禹城路86号,1998年

禹城路86号,1998年          

禹城路86号,1998年

他对老青岛的感情是他持续拍摄记录青岛的动力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消失世界的记录和过往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气一同塑封于银盐颗粒中,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过往细节变成了事实。从时间的维度出发,吴正中镜头下记录的建筑群、人、街道、社区,都是记忆的档案库,可形成再次被青岛人集体共同回忆、想象的混合体。他用摄影的语言建立与老青岛历史之间的连贯性,形成一种稳固的关系。通过地图脉络的梳理,我们也能感受到摄影师是清醒的,如同罗兰·巴特谈及的“零度写作”一般,他的镜头语言书写的青岛是中性的、摆脱情绪操纵的,用平常的方式表现平凡的故事,这些影像也在最大程度摒弃了艺术家情结,是“努力排斥图像的象征性和多义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学研究的需要”(刘树勇)而发展的照片。

泰安路,铁路大厦爆破现场,2007年   

泰安路,铁路大厦爆破现场,2007年

世纪之交下中国式景观

通过这些中国式的本土化景观图像讲述着更具趣味性的故事。在转变之际,槃根错节的社会问题在他的影像当中有了清晰的梳理和展现,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形成的特殊的视觉符号,它们成为时代的典藏档案,我们看到了变化中的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照片的呈现是对青岛历史和生活的一种回应,它们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是时代赋予了中国人的这种天真而烂漫,单纯且朴素的形象特点。他们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折射出了每个小人物的剪影。

1995年,儿童公园         

1998年,中山路  

1998年,堂邑路         

1994年,辽宁路

城市化扩张与蔓延之下的青岛,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对立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人与物,无处不在的“荒诞”与“超现实”景观纷沓而至,吴正中也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的“刺点”瞬间令观众视线在影像前长久的驻留。从流动的小商贩到商店橱窗货品的展示,从街头简陋的就地理发摊到门面装修精致的美发厅,从街边的公用电话到柜台畅销的移动电话;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品牌迅速融入青岛城市文化,大街小巷里商品广告海报的张贴都作为青岛城市转变的一些重要表现景观的画面,这与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岛、新兴移民的涌入、社区生活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此范本为观众提供了全面参照视角:青岛的城市文化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城市化、消费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下的转变。

中山路,2006年

1987年,即墨路

1996年,堂邑路

1990年,中山公园

1997年,延安二路

中山路,1997年

1990年,儿童公园

1998年,胶州路

1998年,上海路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是照片的物质性和形式赋予了这个媒介的意义。”照片的作用在于记忆的保存和再现,使我们感知岁月蹉跎、解读文化符号、构建个人与集体的历史。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不仅是再现已存在或已变迁的城市客观记录,也是他通过摄影媒介对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发展中符号元素的进行有力表现。他以个人化的视角切入世纪之交前后二十余年变化中的中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与物之间存在的共性关系也是此消彼长的。影像的建构方式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AI上色还原集体记忆中的青岛

由于过去条件和技术的限制,许多历史影像只能以单色的形式保存,AI技术为吴正中镜头下大量静默已久的黑白影像添色,他又经过图像软件二次加工处理,以力求还原青岛人集体记忆中场景片段。

这是摄影画册编辑里使用技术创新的先例,它们公开于众时会引发其对历史真实性的争论,这些照片也被重新审视和定义。不得否认的是彩色照片将青岛过往的历史瞬间注入新的生命力,青岛人对过去的回忆变得更加鲜活和具体,这无疑是对历史记忆和城市文化的一次深刻致敬。

中山路,1995年

桓台路,1993年

书籍最后呈现的街道的索引目录使“地图字典”的形式更加规范,以便读者查找与浏览。地理信息的直观展示,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理解不断重塑的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穿越826页历史时空的长廊,触碰青岛的街道肌理,感受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尤金·阿杰曾表示自己“拥有了整个老巴黎”,而在这本书里我们几乎“拥有了整个老青岛”。

辽宁路,2007年

莘县路,2007年

书影拍摄

 





现货发售
点击小程序进入购买链接





📖往期文章

王帅、刘树勇谈纪实摄影的意义
吴正中镜头下的青岛(1978-2024)
以摄影回答,向着时代、向着世界、向着人心
青岛老照片:跨越40载,献给青岛的时代记忆
青岛的时空图景丨云南路、四川路区域
刘树勇:图像的社会学功能

《他的城》用摄影镌刻青岛城市的折角

春熙照相馆
春熙照相馆是一个以讨论摄影、影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