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沿海运河,即庞加拉纳运河,是位于非洲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海岸的一条人工运河。这条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国殖民时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物资运输和经济发展,促进内陆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能够更方便地运往港口进行出口。
庞加拉纳运河从塔马塔夫的富尔潘特开始,南至法拉芳加纳,全长约600多公里,是非洲最长的人工水道。这条运河平行于印度洋,紧邻海岸线,仅与海洋相隔十几米,甚至在某些地段直接与海相通,允许船只在运河与大海之间自由航行。
运河修建历史
庞加拉纳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马达加斯加国王拉达玛一世有感于东部沿海地带的交通不便,萌生了开凿一条联通南北的安全水路的想法。
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程并未立即实施。直到法国殖民时期,约瑟夫·加连尼将军再次启动了这项工程,并在殖民政府的支持下,于1896年至1904年间完成了大部分运河的开凿工作。
建造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岛上的交通网络,促进内陆与海岸线之间的物资运输,以及支持殖民地的经济开发,通过这条水道来降低对昂贵且不稳定的海上运输的依赖。
运河的建造工作持续了几十年,涉及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它主要利用了自然形成的水体,如湖泊和河流,并通过人工挖掘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水运系统。运河的工程包括挖掘新的航道,修建堤坝,以及建设一些小型的船闸以克服高度差。
随着公路和铁路系统的完善,庞加拉纳运河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叶,由于沿海铁路和桥梁的修建,运河的使用频率下降。由于其改造自沼泽湖泊,运河的淤积速度非常快,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严重淤积,许多航道连小船只都通过不了。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马达加斯加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疏浚和修复工程,旨在恢复运河的通航能力。2020年有报道指出,运河的部分河段,如塔马塔夫至马南贾里河段已经重新通航,
只距离海岸几米,为什么要挖这么一条运河呢?
马达加斯加东部的海岸线平直且直接面对印度洋,沿海地带被称为“飓风海岸”,受到强烈的东南信风的影响,特别是在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夏季),这些强风会引发巨浪和风暴,对海上航行构成严重威胁。海况的恶劣使得小型和中型船只很难安全地沿岸航行。
岛屿东侧受信风影响
沿岸地区还存在大量的暗礁和浅滩,这对船只构成了物理障碍,特别是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增加了触礁或搁浅的风险。该海域也是鲨鱼主要栖息地,这增加了海上活动的安全隐患。
运河的修建为船只提供了一条相对安全的替代航道,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屏障来降低洋流冲击和飓风袭击的影响,避免了直接面对这些海上风险。由于运河是内陆水道,波浪在穿越狭长的水体时,其能量会被逐渐消耗。因此运河的河浪远远小于海浪。
将运河与海洋之间的陆地作为防波堤,起到了天然的屏障作用,进一步削弱了波浪的能量,减少了波浪对运河内部的影响,为船只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稳的航行环境。从而进一步保护运河免受海浪和海风的侵袭。
运河紧邻海岸线,可以通过多个点与海洋相连,使得运河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自然补给或排放,以保持水位的平衡。意味着运河的水位不会像完全封闭的水体那样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剧烈波动。
贴着海岸挖运河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为了充分利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内陆水系。这些自然河流和湖泊为运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庞加拉纳运河经过和利用了大片的沼泽地带,沼泽地在雨季可以储存大量雨水,而在旱季则缓慢释放水分,有助于维持运河水位的稳定性。
这条运河发挥的作用
历史上,运河曾是重要的内陆水运路线,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殖民时期,法国利用运河将木材、香草、咖啡等商品从内陆运往沿海港口,再出口到国际市场。运河也为殖民当局提供了一条通往内陆的快速通道,便于军事行动和行政管理。它帮助加强了对内陆地区的控制。
庞加拉纳运河现在是马达加斯加的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乘坐独木舟或小型船只探索运河,欣赏沿途的热带雨林、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庞加拉纳运河沿途自然风光旖旎,景色多变。运河内水流平缓,水质清澈,两岸绿树成荫,野花烂漫。游客可以在运河上泛舟,欣赏沿途的椰林、甘蔗林、香蕉林等热带植物景观。
这条运河及其周边的湖泊和河流为当地社区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渔民利用运河捕鱼,而一些区域也发展了水产养殖业,养殖罗非鱼和其他淡水鱼类。
庞加拉纳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沿线地区也是水稻种植业的关键区域。中国专家引入了杂交水稻技术,这种水稻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强的抗逆性。杂交水稻的成功种植已经显著提高了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有些地方的产量达到了每公顷10.8吨至11.87吨,远高于当地传统水稻每公顷约3吨的产量。
运河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这对于旱季水稻种植至关重要。运河周边的沼泽地和低洼地区也逐渐被改造为适合水稻种植的稻田。水稻种植所需的肥料和收获后的稻谷可以通过运河方便地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