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東亞唐詩學研究》第七輯目錄及摘要

学术   2024-11-09 13:03   韩国  
来源:唐诗学研究


第七辑精选文章11篇,按“中国唐诗学”“日本唐诗学”“韩国唐诗学”“越南唐诗学”“新方法与新视野”五个主题分类,由点及面地探讨唐诗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传播、接受与影响情况。本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兼具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导、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和理据扎实的文献考证,既是近年来东亚唐诗学研究的精彩回望,也是新时代唐诗学研究的导路先声,相信对于青年学者治学方法、学术论文写作也有示范作用。

《东亚唐诗学研究》第七辑



目录/摘要


中国唐诗学

唐诗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伯海

摘  要:唐诗被古人奉为古典诗歌典范,所谓“唐诗学”就是探讨古典诗歌以何为典范的学问。20世纪60年代,起意研究唐诗的发展进程。70年代末,开始大量收集唐诗相关资料。80年代,正式提出“唐诗学”概念,并组织大量人力从目录、史料入手整理资料,继而研究唐诗质性,归纳唐诗六要素,撰写《唐诗学引论》。21世纪初,对已出版诸书增补修订,并新增《唐诗总集纂要》《意象艺术与唐诗》。前后历时30年,“唐诗学”书系终于成套推出。此后继续开拓唐诗学研究事业,则既要从中国走向东亚、走向世界,也要从传统走向近现代。 

关键词:唐诗学 目录 文献 理论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日本唐诗学

9至10世纪日本的汉诗与外交
——理解“唐诗国际性影响”的一个视角

[日]谷口孝介 撰 
王连旺 邱惠珍 余 倩 译

摘  要:元庆七年(883),与日本素有国交的渤海国派大使裴颋赴日,日本方面任命菅原道真、纪长谷雄、岛田忠臣等当时首屈一指的文人官僚担任接待官。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十一日,渤海国使节滞留京都期间,日方接待官多次造访使节驻地鸿胪馆进行汉诗赠答。菅原道真将日方所作59首诗汇编为1卷,并撰写《鸿胪赠答诗序》。此诗序收于《菅家文草》卷七之首,体现出了作为国家代表的外交官与交往国大使进行诗歌赠答时的紧张感。当时的外交中虽有全面展示外交礼仪的国书,然而只有诗歌赠答才是异国人士间思想沟通的唯一途径。但遗憾的是渤海国一方的诗作没有留存下来,所幸日本现存菅原道真诗歌9首(《菅家文草》卷二)、岛田忠臣诗歌7首(《田氏家集》卷中)。本文将通过外交诗究明律令时代日本的外交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作为诗歌创作轨范的白诗的影响。
关键词:菅原道真 渤海国使 蕃客赠答 律令国家 外交
作者单位:日本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系
译者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日本中世唐诗学
——五山文学中的唐诗接受

[日]堀川贵司 撰 
王连旺 余 倩 邱惠珍 译

摘  要:本文聚焦日本五山文学中的唐诗接受,从日本五山文学的概念、内涵、形式及分期讲起,进而深入讲解五山文学对古代中国典籍,尤其唐诗的接受历程。尤其围绕《三体诗》与杜甫,兼及《新选集》《新编集》《锦绣段》等五山僧人新编中国诗集中的唐宋诗,最后以一休宗纯诗为例,具体呈现日本诗歌如何学习唐诗的词句与意境。
关键词:五山文学 杜甫 三体诗 日本唐诗学
作者单位: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
译者单位: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江户时代《唐诗品汇》的传播与接受(上)

刘芳亮

摘  要:《唐诗品汇》东传日本应该发生在江户时期,并在荻生徂徕等古文辞派的积极推动下逐渐流行,而服部南郭校订本问世则令该书传播更为便捷。而且,不止古文辞派后世门生,同期非古文辞派甚至反古文辞派学者,亦大都对该书评价很高,批判者仅有如服部苏门等。然至江户后期,随着清新性灵派等反对势力崛起,古文辞派式微,《品汇》也随之遭受质疑和否定,但由于江户后期诗坛整体趋向折中,故该书仍占有一席之地。而《品汇》也不止“四唐”“九品”说在江户诗学引起涟漪,因其收诗宏富、体例成熟,江户学者编纂诗格、诗语、诗歌总集等著作时,亦往往有所借鉴,甚至直接以《品汇》为重要取材来源编选唐诗,如十洲性范《静余选》。
关键词:唐诗品汇 日本唐诗学 唐诗接受 日本汉学 域外汉籍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国唐诗学

新罗末宾贡诸子的唐诗接受

刘 畅

摘  要:新罗末,崔致远、崔承祐、崔匡裕、朴仁范等人在唐宾贡及第,因时值晚唐,故历来多言其有晚唐诗风。而今文学史所谓“晚唐诗风”,大抵指晚唐苦闷的时代风气下,诗人将关注点由国家命运转移至个人生活,尤其私人情感与哲学思考,诗歌感情往往细腻伤感,也更注重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若细读宾贡诸子的传世作品,其诗作抒写的内容并不都带有明显的晚唐特征,在艺术形式上虽严守近体诗格律,但并未精雕细刻,从这一角度来看,不属文学史“晚唐诗风”典型。而在唐末、罗末两国衰飒时代氛围下,诸人诗作体现出个人有志难伸的苦闷压抑,这又与晚唐诗衰飒的氛围相符。
关键词:唐诗学 新罗 宾贡 唐诗接受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




高丽与朝鲜时期的唐诗论

[韩]沈庆昊 撰 
王飞燕 译

摘  要:本文从朝鲜半岛朝鲜王朝唐诗学习兴起的背景讲起,进而深入讲解唐诗影响下的朝鲜半岛诗论,包含唐诗选集的接受与再选编,诗格诗品论与声律形式论等方面,呈现出朝鲜半岛高丽与朝鲜时期文人士大夫、中人、庶人阶层,乃至朝鲜民间,唐诗学习与接受的大体面貌。
关键词:高丽 朝鲜 唐诗学 诗论
作者单位:韩国高丽大学
译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韩国唐诗的选与读

[韩]许敬震 口述 
千金梅 翻译、整理

摘  要:韩国最早的唐诗选集是高丽时期编撰的《唐贤诗范》,而《夹注名贤十抄诗》也非常重要。伴随性理学传入,阅读学习宋诗者增多,唐诗读者或购买中国刊本,或进行翻刻,少有自行编纂选集者。朝鲜中期开始更加喜欢唐诗,彼时唐诗选集编纂大抵有三种情况:国王下令编撰、学者编撰、书堂训长和学徒编撰。且由于韩语汉语不通用,所以也出现唐诗谚解。朝鲜朝官方重视杜甫,科举考试也最常考杜诗,官方刊行杜诗谚解;而民间则自发出现李白诗谚解类文献,从中也可分析出李白对学童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唐诗选本 韩国唐诗学 谚解
作者单位:韩国延世大学国语国文学系
译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许筠的唐诗学

徐宝余

摘  要:许筠是韩国16、17世纪朝鲜时代的重要文人之一,其诗文创作在当时享有盛誉。他的诗受到了韩中文人的高度评价,朱之藩认为足与明人相并,他在韩国也因诗文识鉴广为人所称道。他有两部诗话传世,其重心都是品评韩国诗人,特别是具有唐风的诗人,将之与唐诗人进行对比和比拟,对当时唐诗风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还对韩中诗歌进行了大量删选批解的工作,仅唐诗就有《唐诗选》《四体盛唐》《唐绝选删》等三种,从不同角度对唐诗多次进行编选。在韩国诗选方面,他的《国朝诗删》也具有鲜明的唐诗美学特征,与此前的多种韩国诗选的选诗标准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创作上,他的诗作受到了前辈李达的高度评价,认为足与汉魏盛唐相媲美。同辈相交诗人,如权韠、李春英、赵纬韩等人,在诗歌方面的建树也足以醒人耳目,几人相为鼓荡,在文学上形成一股潮流,为其时的韩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
关键词:许筠  韩国唐诗学 《惺叟诗话》 《鹤山樵谈》
作者单位:韩国全南大学中文系


越南唐诗学

 敦煌和越南的唐诗俗文本

刘玉珺

摘  要:敦煌和越南的唐诗俗文本都具有杂抄、瓦解定本书籍原有结构体例、部类不居等文献特点。唐诗一旦进入口头文学,便会失去原来的著述体式,而被纳入“杂抄”之体。俗文本中的唐诗,都曾发生过功能的转变,即作家文学作品通过口头传播转变为通俗文学作品。这说明文学的雅俗之分不取决于作者的身份和篇章体制,而在于作品的传播方式及其引起的文体功能的变迁,唐诗俗文本中的接抄、杂抄、异文、作品编组等情形即是作品文体功能发生变化后在书面记录上的体现。唐诗俗文本诸多超出古典文献学惯例的文献特征,体现了口头文本对书面文本的改造。通过改造,雅文学范畴中的唐诗转变成了俗文学范畴中的唐诗。唐诗俗文本当中未题作者之名、托名、同作异名等的特殊文献现象,反映了俗文学传播于口耳之间的流传方式;反映了俗文学作为集体创作和群众文学没有作家概念的本质,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增益;反映了俗文本中的唐诗往往具有多种艺术功能。通过对敦煌和越南唐诗俗文本的比较研究,可以提出“俗文本文献学”的概念。从书写方式的角度看,它可以称作“抄本文献学”;从功能的角度看,它也可以称作“音乐文学文献学”。
关键词:敦煌 越南 唐诗 俗文本 口头传播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新方法与新视野

 数字化助力下的东亚唐诗学研究

王兆鹏

摘  要:数字化助力文学研究,主要体现在数据化、可视化、数智化三方面。具体到东亚唐诗学研究,不仅可从目录文献的转化、文本文献的提取这两个维度实现数据化,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出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新结论,分析唐代诗人、作品在东亚传播影响的真实面貌;也可以实现文学作品与研究的可视化,还原文学产生的场域、细化文学史的时间颗粒度,用图表来呈现计量分析的结果,用地图来呈现作家活动和创作的空间轨迹,用视频甚至元宇宙来还原作品的场景,实现沉浸式体验;还可以通过“知识图谱”自动笺注、自动翻译、自动编排、自动分析、自动关联、自动统计等十大功能,实现研究对象间的自动关联,展开相应分析。数字人文要求用新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融合等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和东亚唐诗学研究。
关键词:数字人文 数据化 可视化 数智化 东亚唐诗学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书籍史细节体认中国文化的东亚意义

潘建国

摘  要:书籍承载着文明与文化,古代大量中国书籍,以外交赐书、来华购买、书籍贸易等方式,流传到东亚各国。通过对书籍史细节的挖掘与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体认中国文化在东亚的重要意义。从明刊本《型世言》到清刻本《师竹斋集》中的书籍史细节,透露出自金正喜这代人开始,朝鲜半岛才真正从文化和心理上完成了由明向清的转向。而《武夷九曲图》以及《朱子论语注稿墨迹》影印本卷首朝鲜文人的长篇跋文,则又表明即使到了近代,朝鲜人对朱子学、对中国文化,仍然抱有极深的感情。这些历史印痕的现实存在,启发我们理应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放在一个文化战略的高度,自觉肩负起当下东亚文化建设与振兴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书籍史 东亚 日本 朝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星标”我,
就不容易弄丢我!


韓國學研究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韓國學領域相關學術資訊、論文(主要為文史領域),并推介韓國本土研究及相關動態,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