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水木历史
2024年10月22日下午,美国柯盖德大学何鸿毅家族基金讲座亚洲研究暨历史教授鲁大维(David M. Robinson)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发表了“明朝初期使臣的处境——以《朝鲜王朝实录》为中心”的讲座。本次报告会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阿风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沈卫荣,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胡箫白等学者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来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日新书院及校内外本科生、研究生30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鲁大维教授,在明朝对外关系研究的广阔视阈下,我们不能只局限于郑和下西洋、亦失哈巡视奴儿干、《皇华集》和明朝使臣的文化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还要注意到小规模的对外活动。鲁大维教授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对明代对外关系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西方的学术传统与关注焦点。除朝贡制度(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等传统研究思路外,鲁大维教授介绍了Kang David、韦杰夫(Geoff Wade)、孙来臣、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欧阳泰(Tonio Andrade)、罗荣邦、Felix Kuhn、Baldanza Kathlene、王思翔等学者在全球史、科技史、军事史等方面的成果。通过这些研究,鲁大维教授认为,尽管西方学者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但他们的思考为我们理解明朝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多层次的视角,尤其是关于朝贡制度、军事革命及技术传播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从全球史的角度看待明朝的对外交往活动。
接着,鲁大维教授分析了韩国奎章阁收藏《天使班次图》中的人物身份、排场仪轨等历史信息,又对比了《明实录》《朝鲜王朝实录》中有关15世纪初在东北亚比较活跃的明朝两位重要使臣东宁卫金声、三万卫裴俊的记载,分析了明朝初期使臣的政治活动,力图追溯明朝在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被遗忘的微观侧面。明代初期,明朝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朝鲜王朝和女真部落进行交流谈判,具有朝鲜、女真血统的内臣或武官往往凭借着亲缘人脉与语言优势,在此类政治活动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然而,《明实录》等官修史书对此所谈甚少,我们需要更多关注《朝鲜王朝实录》等他者视角中的记载,去了解15世纪初明朝使臣在东北亚的具体经历与政治活动。
鲁大维教授着重分析了金声的使臣经历。金声是明朝东宁卫武官,从百户、千户最后升至指挥佥事,他在永乐、洪熙、宣德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多次以使臣身份与女真领袖和朝鲜政府洽商谈判(Negotiation)。金声的主要任务在于传达皇帝的意愿,确保女真部落和朝鲜王廷对明朝的归附与忠诚。然而,他的职责远不仅限于通传圣旨,还包括收集情报、维护明朝在属国附地的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金声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参与了处理杨木答兀事件的善后工作。杨木答兀是辽东地区女真部落的一个头目,在永乐年间归附明朝后,成为三万卫千户。而后背叛明朝,带领部众逃至境外,并与猛哥帖木儿等其他女真领袖以及朝鲜王朝建立了联系。金声奉命劝说杨木答兀率众归降,但由于杨木答兀不仅与明廷关系微妙,还与多个外部势力紧密勾连,复杂的地方社会结构导致出使任务异常艰巨。
鲁大维教授指出,明朝使臣在实际执行任务时,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但不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有限的物资供应以及当地势力的敌对态度。例如,在处理杨木答兀叛乱的过程中,由于明廷在远距离的任务执行上无法及时提供物资支持,金声不得不向朝鲜官员请求粮食援助。这同时表明,即便是代表天子出使的使臣,也无法完全依赖中央政府的支援,而是需要灵活应对当地的局势。此外,女真部落内部势力复杂,明朝使臣在与女真领袖交涉时,往往需要依靠礼物、宴会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要采用说服的方法。金声在与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的交往中,曾多次遭遇威胁和挑战,甚至被当地小头目勒索礼物钱财。使臣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明朝的威望,还在于其个人的交流技巧。在报告中,鲁大维教授多次提到金声通过酒席宴饮、礼物交换以培养感情,还要做思想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与女真首领和朝鲜官员巩固关系、建立信任。这些交往活动不仅在于维护明朝形象、宣扬明朝威德,更是为了收集重要情报,确保出使任务的顺利完成。
报告的最后,鲁大维教授总结明朝初期的使臣在对外关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皇帝意志的执行者,更是明朝对外政策的重要推动者。在场的同学积极与鲁大维教授进行互动,共同交流史料,深化了对明朝初期普通使臣的认识。讲座结束后,沈卫荣教授、阿风教授就多语种史料的应用、明代使臣的身份等问题与鲁大维教授进行了分享与探讨,双方也期待着今后能就明代与周边地区的研究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