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山河有记忆老师授权发布!!!
上世纪曾经风靡全国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其创作起源,要追溯到著名的淮海战役。
战役打响不久,华野一纵就在窑湾歼灭蒋军第63军主力。当时纵队司令员叶飞因病未参战,刘飞是第一副司令员,战役后华野改编,刘飞担任20军(原一纵)首任军长。
窑湾战役刚结束,刘飞接受了崔左夫的战地采访。崔左夫于1944年参加新四军,现在一纵从事宣传报道工作。
采访中,刚好有支部队从战场归来,刘飞自豪地介绍说:这个团的前身是新四军18旅52团,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是“江抗”留在阳澄湖芦苇荡的36名伤病员,胜利后最好写一写。
当时战火纷飞,崔左夫又参加抗美援朝,这件事也就暂时搁下了。
1957年,正值建军30周年,崔左夫前往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采访了两个多月,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作品发表后,先被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芦荡火种》,后被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时考虑舞台效果,把36名伤病员改为18名,即剧中的“十八棵青松”。
从此,这段历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指导员郭建光)
1 伤病员、芦苇荡
剧中指导员郭建光的原型是夏光。
夏光是湖南武冈人,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17岁的夏光进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瞿秋白、李立三、彭湃、方志敏、李达等革命家讲课。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遭破坏,夏光与组织失去联系。
1937年10月,经徐特立介绍,夏光参加了平江游击队,后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任营军事教员。1938年5月,他随一支队在司令员陈毅的率领下,由皖南东进至苏南茅山地区,期间重新入党。
10月,三支队六团团长叶飞率部来到茅山,归一支队指挥,夏光调任六团作战参谋;1939年5月,叶飞率六团东进至苏常太地区。
当时,江南地区各种地方武装多如牛毛,有的被国民党溃兵、地主豪强控制,还有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等等。国民党限制新四军在敌后发展,所以老六团与民间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合编后,仍用“江抗”名义活动,叶飞等人采用化名。刘飞时任“江抗”政治部主任,夏光任第五路的参谋长。
这年9月,为团结抗战,避免磨擦,“江抗”奉命西撤。夏光由于工作劳累患了眩晕症,正在阳澄湖后方医院休养。
后方医院其实就是个流动医院,病房是芦苇荡和群众家,医生护士巡回检查治疗。当时,负重伤的刘飞也在医院养伤。
主力撤走时,“江抗”三路政治部主任杨浩庐传达上级指示:留在阳澄湖地区的部队人员与地方党配合,重新组织武装,坚持原地斗争。由于刘飞伤比较重,夏光便作为代表参加了与地方党的联席会议,刘飞则在不久后被送往上海治疗。
剧中程谦明书记的原型——“民抗”司令任天石和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简称“新江抗”)司令部,夏光任司令员,杨浩庐任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
夏光首先将伤愈出院的老红军吴立夏、张世万、叶成忠等10余人组编为1个班,不久扩充为特务连,吴立夏任连长。
(夏光)
“新江抗”的历史是从胜利的战斗开始的。“新江抗”司令部成立的第二天,特务连就在梅李村附近,伏击了日军一个小分队。
“新江抗”发展的历史,也是团结抗战的历史。著名的例子就是对胡肇汉(剧中草包司令胡传魁的原型)的统战工作。
胡肇汉抗战前在警界任职,淞沪会战后加入国民党军,后来带人跑到阳澄湖自己拉起一支“民众自卫队”,刚开张时如剧中唱词,“拢共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叶飞挺进东路时,胡肇汉的队伍有了一定规模。7月,叶飞亲赴吴县,向胡肇汉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胡肇汉接受改编,队伍编为江抗四路独立第一大队一支队,仍任司令。“江抗”西撤时,胡肇汉带了几个亲信脱离部队,回到阳澄湖地区再次拉队伍。
夏光和他同为湖南人,几次写信联系,带人去找他,胡肇汉都躲避不见。最后,终于在胡肇汉的一个秘密寓所堵到了他。
尽管夏光向他说明已经组建“新江抗”司令部,委任他为副司令,但是胡肇汉仍然很紧张,一夜没睡。夏光和杨浩庐商议:我们力量有限,即使收编了胡肇汉部,也无力控制阳澄湖,反而让日伪势力乘虚而入。不如让他在阳澄湖独自行动,一定程度上接受我们领导。
第二天,当胡肇汉听到这一决定,惊喜万分,两方部队集合在一起聚餐,举办了联欢会。从此,胡肇汉的态度明显转变,经常书信联系,我军到阳澄湖活动时,他还提供了一些给养。
(胡肇汉)
多年后,夏光回忆起“捉放胡肇汉”的往事,他说:
“虽然胡肇汉以后转向反共立场,但在新‘江抗’重建初期,我们团结争取他,扩大了统一战线,缩小了对立面,这对我们坚持苏常太地区的斗争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再说一下胡肇汉最初被“江抗”改编的一支队的后续发展。
一支队随主力西撤后,改编为“江抗”二团三营。该团经常随老二团行动,由二团派出一批干部帮助建设,战斗力有很大提高。1940年7月郭村战斗后,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部队编为三个纵队。“江抗”二团编入王必成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的第二纵队,纵队辖第二、六、九团,该团即为第九团。“皖南事变”后,苏北指挥部三个纵队统编为一师,第二纵队改为第2旅。
胡肇汉最初拉起的队伍,在中共全民族抗战政策的感召下,经过我军改造,成为响当当的主力部队。
抗战时期,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杨成武在晋察冀一分区,黎玉等在山东组织十次武装起义,都收编、改造了各种地方势力。
中共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发挥了巨大威力。
2 芦苇荡走出来的英雄团
1940年2月,新“江抗”进行了第一次改编。
何克希、吴仲超奉命带领一批干部到东路加强工作,“新江抗”领导成员调整后,何克希任司令员,吴仲超任政委,夏光任参谋长。原副司令员杨浩庐和特务连连长吴立夏,在不久前的战斗中负重伤。
部队进行了整编和扩充,新增了4个连和一个教导大队。国民党江苏省保四团被日军击溃后,余部百余人也随队行动。。
两个月后,谭震林同志来到东路领导工作,部队再次改编。
随谭震林同行的干部中,还有伤愈的刘飞。谭震林一路上化装成商人老板,“谭老板”的雅号从此叫开了。
4月,司令部改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仍简称“新江抗”),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委,何克希任副司令员。
4月底,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两个支队,特务连编入第二支队,支队长陈挺。
二支队勇猛善战,在7月进行的桐岐战斗中,先打垮“忠救军”高杏宝部,又与50余名日军遭遇。部队采用迂回、勇猛冲锋、火攻等战术消灭了这股日军,陈毅司令员嘉奖电称之为开创东路“我军歼灭战之先声”。当地群众称二支队为“江阴老虎”。
随着部队发展,二支队先后与其他部队合编,改称第六支队、第二纵队。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我党针锋相对,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并组建了7个师。东路部队整编为第六师18旅,以36名伤病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第二纵队改编为第52团。
同年10月,18旅改归一师建制。
1942年9月,一师兼苏中军区根据“精兵简政”的指示,决定将11个主力团进行整编,每旅保留1个团为机动团,其余各团充实到机动团或地方武装。52团和第1、4、7团均为机动主力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1个机炮连,1个特务连。
此后,其他3个机动团先后随大部队渡江南下,52团一直留在苏中。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叶飞率苏浙军区、苏中军区主力各一部,在涟水集结整编,准备开赴东北。
整编中,52团编入2旅,刘飞任旅长,彭林任政委。
由于形势变化,叶飞纵队留在山东,先后成为山东野战军一纵、华东野战军一纵。淮海战役胜利后,华野改编为三野,该团成为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175团,又称“沙家浜团”。
(刘飞中将)
3 英雄的结局
据刘飞将军回忆,36名伤病员是:刘飞、夏光、黄峰、童袭予、吴立夏、袁阿缪、梁玉贵、叶成忠、张世万、谢钧生、赵林坤、华玉坤、曹德清、褚学潜、王佐才、陶祖全、杨弟二、章斗、赵阿山、尹桂宝、陈新一、彭海清,高桥(日本人),其余伤病员的名字已经无法核证。
夏光后来自责地说:“未能保管好那份花名册,是我最大的失误,有愧于那13位生死与共的老战友啊!”
刘飞:第20军首任军长,1955 年授中将衔,后任安徽军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等职,1984 年10 月病逝,享年80岁。
夏光:先后任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参谋长,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参谋处处长,30军参谋长等职。因大革命时期失联等问题未授衔,转地方工作,2012年病逝,享年104岁,骨灰安放于阳澄湖畔。
黄烽:新四军第6团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曾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晋升少将衔。2001年逝世,享年85岁。
吴立夏:后任新四军六师18旅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一纵副团长。建国后转入地方工作,1995年11月病逝。
陈新一:1941年秋在苏常太反“清乡”中牺牲,生前任新四军六师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警卫1团参谋长。2015年,陈新一被列为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
陶祖全、叶成忠:他们在1944年1月的宝应大官庄战斗中牺牲,生前分别任新四军18旅52团1 营营长和副营长。为纪念烈士,当地政府将大官乡命名为“祖全乡”,大官庄命名“成忠庄”。
张世万:曾参加过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等战斗,后任浙东游击纵队5支队大队长,1943年8月在浙江余姚丈亭战斗中牺牲。
彭海清、褚学潜:分别任“新江抗”一连连长和特务连指导员,1940年2月8日,两人在常熟阳沟溇与日军的战斗中牺牲。
谢钧生:在阳沟溇战斗中牺牲。
……
有些同志在南征北战中下落不明。
4 剧中主要人物原型
剧中角色与情节属于艺术创作,与现实不能对号入座。例如,大家都说郭建光就是夏光,他却说:“我是沾了一个(郭建光的)光字。”
阿庆嫂:
原型陈二妹是常熟董滨镇人,她和丈夫陈关林在镇上开的“涵芳阁”茶馆是地下党的交通站,谭震林同志和任天石、李建模等游击队及地方党负责人经常在此接头、开会。陈关林后被日寇抓走,百般折磨后杀害,陈二妹因交通站暴露,先被组织上转移,后返回农村老家。
1982年,谭震林夫妇重访阳澄湖时,接见了陈二妹。
谭震林(右二)同夫人葛慧敏(左二)与陈二妹合影
程书记:
剧中程书记的原型是曾任“民抗”司令、常熟县委书记的任天石同志。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抗战爆发后弃医从戎,组建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并于1939 年加入共产党。
任天石在对敌斗争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以精湛的医术救护伤病员,为群众看病开药。在他领导下,部队很快与当地百姓建立了亲密的“鱼水情”。
抗战胜利后,任天石担任苏中第六地委委员兼苏中行政委员会委员、华中分局十地委常委兼社会部部长等职,1947年1月因地委遭破坏被捕,1948年遇害。
李建模是“新江抗”组建时的常熟县委书记,后任苏南二分区行政专员。抗战胜利后,中共决定撤出南方八个解放区,李建模随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一部和苏南地委干部乘“中安”轮渡江北上。因轮船连续航运7昼夜,又严重超载,沉没于江中。除少数人员脱险外,李建模和纵队政委韦一平等800余人不幸遇难。
胡传魁:
草包司令胡传魁的原型胡肇汉曾一度与“新江抗”合作,但1940年夏又投靠国民党,接受“忠义救国军”番号。此后,他暗中与日伪勾结,成了阳澄湖一带妇孺皆知的杀人魔王。据统计,胡肇汉抓捕的地下党、“江抗”战士亲属及群众近200人,并对他们施以各种酷刑折磨、杀害。
抗战胜利后,胡肇汉出任国民党的军政职务。全国解放前夕,胡肇汉逃往台湾,后潜回大陆,试图网罗匪徒从事颠覆活动,被公安机关抓获,公审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