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5军的军部参谋段显峰,《上甘岭》的不少观众惊呼其“来路不正”!
因为秦基伟正式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的时间,已经是1954年8月,彼时上甘岭战役结束近两年,连停战协定都签署完了,秦军长又怎么可能把学院的教员段显峰,带到朝鲜战场上去?要说这个事,大家有点冤枉段参谋了!
剧照
秦基伟曾两入南京军事学院
开国中将秦基伟,实际上是两次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第一次早在1950年11月,老首长刘帅主办的学校刚刚组建,西南军区所属的第15军军长秦基伟,即奉调成为首批学员,安排在“速成系”学习了三个月。
也就是说,秦军长在校期间能够认识军事学院教员段显峰,时间线其实是说得通的。
此间抗美援朝战争规模扩大,急需新部队增援上去,秦基伟1951年初结业后多次主动请缨,最终获批,第15军旋于是年3月底入朝参战。
该军随即投入到第五次战役中,之后又参加了1952年春夏的“巩固阵地作战”、秋季的“战术反击作战”,1952年10月主打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而此役的惨重损失,让美国人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署,第15军则于次年胜利班师回国,至1954年8月,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的秦军长,再度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正式就读于“战役系”,接受系统性的高级军事教育。
剧照
电视剧《上甘岭》的主角段显峰,当然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原为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在课堂上邂逅秦将军后,坚决要求随军赴朝参战,既然军长同志欣赏和同意了,调走个把人当然不是难事。
于是段显峰投笔从戎,调任第15军的军部作战参谋,随扈军长左右。
怎么看都跟电影《志愿军》系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边有“志司”的高级参谋李默尹,在彭总身边和一线部队来回切换,打满全场。
这边就有军部作战参谋段显峰,在军部和上甘岭前沿阵地之间,无缝连接,人物似曾相识啊!模仿的痕迹有点重了。
芝浦里阻击战算是铺垫,段显峰被军长火线任命为代理副连长,率部增援前沿阵地。
至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段显峰再次下到部队当了一名代理“副连长”,并且还是那支光荣的部队:
驻守五圣山最前沿597.9高地的第45师某团八连!这个步兵连绝对是特牛的那种,后面细说。
剧照
在军史爱好者的印象中,军部的作战参谋怎么也得一名营级干部,至少也是个副营职吧?
结果段显峰下到前线野战部队,而且是普通的步兵连队,只能屈就个代理副连长,职级设计是不是有点问题?
首先要理解段显峰特殊的身份背景,他并不是原第二野战军第15军的老战士,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前,他都还不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而是南京军事学院组建之初,从社会上特别聘请来的教员。
换言之,段参谋属于刚刚穿上军装不久的同志,军中资历是很浅的。
关于这一点,编剧倒是做了些功课,没有胡乱拔高段显峰的职级,要是下部队就当上营长,又要闹出笑话了。
剧照
军部作战参谋可以是连级
南京军事学院初创时期,教员队伍基本有三大来源:
第一类,是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教员,也就是1950年首批招生后,在速成系、基本系、政治系的毕业学员中,遴选出来的成绩优异者,多为我军的师、团级年轻干部。
第二类,是从原起义、投诚、被俘的高级军官中,以及各技术兵种的高级专业人员中,挑选和聘请的教员。
其中有些教员后来还授了衔,看过《亮剑》的都明白,那便是“常乃超”之流,曾经的对手走上了讲台。
第三类,就是特招的大学生了,专门教授各技术兵种的专业知识,以及军事地理、军事测绘、军事工程等相关课程。
这三大类教员构成了南京军事学院师资力量的班底,组成了各个科目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教授会。
剧照
段显峰显然属于其中的第三类,解放前夕在大学校园里,经莫远(冯绍峰)介绍入了党,解放后作为特招的大学生,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
这三类教员在台上授课,下面坐着的却都是“李云龙”们,这些开国将军级别的“学员‘,私下里都有点忿忿不平,戏称这种现象为:
“下级教上级、校尉教将军、没胡子的教有胡子的、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
最初也不太尊重这些教员,为此遭到过刘帅的严肃批评,其中的尉官说的正是段显峰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