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成立时最佳的指挥格局,当然是以粟裕为司令员、以陈毅为政委,如此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可惜的是,粟裕受限于资历和级别,直接擢升司令员是不合适的。
新四军初建时,第二支队仅1800余人,甚至还没有达到一个满编团的规模,当然,级别要高于团级。
项副军长的汇报电说的很清楚:支队是“旅级”!换言之,支队司令员相当于八路军的旅长。
陈、粟
注意,第二支队的正副司令员,最初是张鼎丞和谭震林,两位闽西苏区的元老,而粟裕是“稍后”接任副司令员的。
历史事实很清楚,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粟裕甚至还没有达到“副旅”职级。
八路军首批旅长中的陈赓、徐海东,1955年授大将衔,若干副旅长王震、许世友等等,1955年授上将衔。
因此从抗战初期的职级来看,如果未来没有特别突出的战功,粟裕按“资望”应该授上将军衔。
打到鬼子投降时,粟裕凭借能力和战功,已经出任新四军主力师长兼二级军区(苏浙)司令员,职级追上了陈赓。
但囿于打鬼子没有大兵团作战,能力发挥并不充分,职务晋升还不算“破格”。
陈、粟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1945年非常重要的“七大”上,粟裕仅仅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既不是中央委员,也当然不可能是“中央军委委员”,这已经注定,无法成为大军区或者野战军的正职了!
大家不妨回忆下,解放战争时期,各大(一级)军区以及四大野战军,无论是司令员还是政委,或者是司令兼政委的首长,全部是中央委员,也几乎全部是军委委员,已经奠定了“九大元帅”的格局。
当时唯一没有入选军委委员的开国元帅,只有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
这也是罗帅到东北后,长期只能担任“副政委”的主要原因,直到辽沈战前,才出任东北野战军政委,再补选为军委委员。
陈粟首长
可罗帅毕竟是中央委员,参加过长征的绝对“嫡系”,资历和级别犹在粟裕之上。
既然罗帅晋升野战军政委都如此困难,粟裕显然没有机会,直接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副司令员(副政委)已是极限了。
城南庄会议上,确定陈老总前往中原工作,中央也只能任命粟裕为代司令员,就是苦于资历和级别不够。
这是历史形成的客观情况,而情况基本相同的陈赓,直到1950年才成为大军区副司令。
现在应该了解,粟裕封帅是没有可能的,而能够力压陈赓等排名大将之首,已经是“破格”,也是对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赫赫战功的最大肯定!
陈粟首长
陈赓的职务长期高于粟裕,45年怎么成了下级?那一次离队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