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财经新一线▲ 一起聊聊财经这点事儿
排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在全球经济变局之中,如今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从蹒跚起步到枝繁叶茂,近年来中国科技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蜕变。可喜的是,在政策引领下,不少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积极响应,科技金融的多元化融资、保障格局正逐渐形成。
过去一年,北京商报记者深入一线,走进了10余家科技企业的工厂、生产车间、实验室调研,实地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那些被打上“专精特新”标签的企业在做什么,它们需要什么;同时采访银行、创投、保险等金融机构,了解它们怎么更好、更有效率地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12月20日,由《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4 年度(第十届)北京金融论坛上,北京商报重磅发布《科技金融:路径与创新》,相关科技金融成果也在报告中展示发布。
此外,报告把脉了科技金融发展的最新政策方向,并就各类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科技信贷、科创债券、科技保险等在内的各项金融工具最新探索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现。
报告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浪潮汹涌而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日新月异,各国都在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与支持力度。
另向内观,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节点,迫切需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培育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底科技金融纳入“五篇大文章”以来,相关政策密集出炉,相关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也纷纷响应,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
今年,北京商报对上百家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开展了问卷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大多企业表示科技金融服务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受访企业中,多家获得首笔银行贷款,科技金融成为它们起步、壮大的关键。
此外,科技企业普遍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更多的政策扶持、更低的融资成本以及更专业的融资顾问服务。这意味着,营造一个“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更良性的服务环境尤为必要。
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指出,相较原来 “科创金融”中更多讨论“创”,主要关注中小微企业来说,如今“科技金融”覆盖范围更为完善,关注的不仅是中小微企业,还涉及高精尖科技,要加强对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报告显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如今已基本形成,覆盖了从货币政策工具到财政支持的多层次框架;另外,微观层面科技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针对性逐步提高,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其中,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渠道,长期占据关键地位并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聚焦科技金融创新,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一场自上而下的内部变革:打破传统信贷模式“固有思维”,从组织架构、授信流程到金融产品,全方位增强间接融资金融供给与科技企业需求的适配性。
银行之外,资本市场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能够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新兴科技领域,促进科技产业的整体升级。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也由此形成了对科技创新从早期孵化、股权投资、财务顾问、上市融资,以及上市后的再融资、市值管理、并购重组、做市交易、股权激励等全业务链服务。
此外,面对研发失败风险、技术侵权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保险行业在科技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抵补能力,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开发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保险产品,如中断险、专利侵权险、产品质量险等,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有效风险保障。
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金融体系效率大幅提升,实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以上种种,从银行信贷到耐心资本,监管、金融机构、科技企业正合力探索全新方法论。
但令人鼓舞的成绩之外,现阶段科技金融发展的困难也不容忽视。
报告指出,尽管政策导向明确且前景广阔,但科技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多数科创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常面临经营利润与现金流为负的状况,债权融资艰难,银行传统信贷评价与科技企业实际发展易错配;科技保险风险大且分散,缺专业人才与历史风险数据,定价困难,保险公司研发意愿低,产品种类少、价格高,这些都考验着行业智慧。
此外,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占比不高,并面临着创新型企业债券融资受限、长期资金投入不足、民间资本活跃度不高、“募、投、管、退”渠道不通畅等现状。这些问题导致资本对企业创新支持不足,“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会上,曾刚谈及了影响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包括科技企业的高风险特性,缺乏有效抵押物以及多元化的金融生态,风险投资和银行联动不足,金融科技应用不足等。另外还有信息不对称、融资周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痛点,单一的金融产品支撑不足,造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也构成了科技金融发展实践中的难点。
“科技金融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风险在于科技研发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科技、技术不断高速迭代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风险,实践中要把风险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解决。”在曾刚看来,一是风险的缓释,要把整个行业风险降下来,对此要大力发展政策性科技保险;二是风险的分担,可以通过不同的机构参与,把各自的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另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也指出,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门槛仍较高,PE/VC面临“募投管退”全链条难点和堵点问题。体现在市场价值投资理念不足、投资者结构比例不均衡、长期资金入市力度不足、资本“耐心”程度不够、风险投资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上。
田轩表示,未来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发挥风险资本作用、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壮大耐心资本、做好外资引入工作等方面。
那么,如何平衡科技金融的发展与风险?怎样打破耐心资本的发展困境?
报告强调,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周期长、风险高、轻资产化特征明显,单一依赖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因此,改善科技金融格局,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势在必行。
未来,要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发力方向包括:创新信贷模式,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以及供应链金融等,适应科技企业特点,降低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另外,加强与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还可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部门,培养专业化团队,提升对科技企业的服务能力。
以创投和耐心资本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则可壮大创投和耐心资本规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完善退出机制,激发投资动力,具体包括优化资本市场退出渠道、发展并购市场等;推动长期资本发展,包括发展耐心资本,支持私募股权投资等;加强与银行的协同合作,与银行可探索联合支持科技企业的模式。如,创投机构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银行提供配套的债权融资,形成股债结合的融资模式,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此外,报告提及,解决痛点需要技术助力。金融科技正成为一众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公司的有力武器,其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不仅使整个金融体系效率大幅提升,而且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解决了传统金融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线上代替线下、机器代替人工,正成为科技金融服务的一大趋势,降低金融机构作业成本的同时,也给了科技企业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和科技体验。
“现在金融行业竞争激烈,光靠价格竞争已经不够了,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开始给科技型企业提供一些非金融服务,比如税务咨询、法务咨询、海外拓客,甚至科技化转型升级等,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非金融服务比金融服务帮助更大,因此也成了很多金融机构竞争客户的新手段。”曾刚指出,要构建“金融+非金融”生态圈,只有真正构建相对闭合稳定生态圈的金融机构,未来才能在科技金融领域有更强的竞争力。
田轩则称,应该聚焦各个参与主体的主要功能,并加强相互联动和协同,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推动科技金融体系的完善,各参与主体要加强联动和协同。另外,监管层面也要把握好“松”与“紧”的度,提高监管艺术。在支持金融助力科技创新方面,适当放宽标准,提高市场包容度,在防范处置金融风险方面,坚持“零容忍”,从严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