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关键是产业和市场。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三份重磅文件发布,文件指出: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相信三份文件的发布对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如虎添翼和锦上添花。笔者曾在2005年撰写《推进乡村改革,壮大县域经济》一文发表于中国食品安全报,今天欣然提笔撰写此文,与读者分享。
一、县城乡村建设将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桎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解决温饱及赶超发达国家,我国采取城乡二元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方式,在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的一些桎梏,包括城乡经济剪刀差、医疗教育不均衡等,通过乡村振兴、县城建设、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可逐步解决这些桎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
1.改善我国人口哑铃型结构。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在我国141260万总人口当中,居住市区人口为6.5亿、占人口46.2%,居住在1866个县城人口2.5亿(其中含394个县级市0.9亿)、占人口总数17.7%,居住在乡镇、村人口5.1亿。占人口总数36.1%。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布局是一种哑铃型结构,城市和乡村人口过多,作为中坚力量的县城人口过少,平均每个县只有13.4万,不能有效纽带作用,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县城建设将改善这个现状,未来的理想人口布局应该是3;3:3的比例,即城市、县城、乡村各1/3,乡村的1/3当中,乡镇中心农村和行政村各50%。
2.改善乡村医疗教育水准。医疗、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加强县城建设乡村建设,可极大地提升县城乡村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可吸引大量中端医疗教育人才到县城乡村就业,大量乡民到县城居住或将老人、子女安排到县城或乡镇所在地居住,通过便捷的城乡一体化交通,提升乡民的医疗教育保障水准。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乡村建设,将交通、自来水、网络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向乡村延伸,将有效推动撤乡并村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形成一大批基础设施完善、人口数量大的乡镇、村,降低行政及电力、通信等运营成本,提升社会管理综合效益。
4.提高乡村居民家庭和谐度。乡民不远万里到城里打工,大多不是羡慕大城市的繁华生活和高工资,而是因为在就近找不到适合工作,不能解决子女求学、养老等支出和后顾之忧,所以才到大城市打工。实际上,乡村到大城市打工的往返路费、家庭家族亲情、与城市文化的隔阂让他们很酸楚和坚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赚到钱。县城建设乡村建设,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为基础的产业发展为主要建设,必将吸引大量乡民返乡打工及或小资本创业,和自己的父母、子女居住在一起,增加家庭家族和谐度,进一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5.提高乡村社会管理水准。乡村治理的难度在于乡民教育程度低、人才外流、居住分散、主要劳动力外出,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比例高。通过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实现了中端人才、劳动力到县城乡镇中心村创业、打工,乡民家庭生活得到保障,家庭家族和谐度提高,进而降低乡村治安、民政等社会管理成本。
二、全国大市场将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就是三产融合,三产融合的目的就是促进产品销售。我国的特定农业国情及农村现状,让农业直接参与国际化竞争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全国大市场可以提升乡民参与全国性竞争的能力,奠定未来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基础。
1.满足国民多样化商品需求。猎奇、多样性生活是人类的本性,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由于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不同,产品的口味、营养、内涵、外延均不同,市场就是由于这些不同和信息不对称形成的。现实中除了大宗通用产品外,很多特色产品由于规模、资金及视野等原因,大多是区域性市场,很难进入全国市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全国大市场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东北长白山的人参与云南昭通的天麻进入相互的市场,既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提高了健康营养水平,又相互繁荣了市场。
2.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场景消费是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使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让民众享受丰富、特色、价格合理的产品,实现低成本的生活,激发民众消费的欲望,拉动扩大居民内需消费。
3.促进县城乡村资源转化。县城乡村是我国粮食、食品、生活用品的主要生产地域,由于气候环境、地质土壤等的不同,致使生产成本等不同,通过全国大市场网络资源,可以促进相应产业资本资源的优化合作,大幅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营效益。如山西中阳县与黑龙江牡丹江的木耳产业互动生产,就是典型的案例。
4.提高农副产品综合效益。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有效地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生产经营者在初始产品生产加工时就以统一标准为准则,经营者减少了各省市地区间门槛审批的麻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商品流转速度,保障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农副产品综合效益。
5.推动县城乡村文化交流。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源动力。商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可有效推动乡村文化交流,增加乡民的全国性流动,助力民族大团结。如在北京经营的云南傣族餐饮,在将各种主要原料从云南运到北京的同时,大多服务人员也是从云南聘任,傣族文化成为餐饮店促销的重要手段。
三、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引发新一轮投资热潮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三驾马车”受到巨大影响,通过乡村振兴、全国大市场、县城乡村建设新的经济动力,保障我国经济内源性增长是党和国家英明决策。
1.县城建设主要目标。《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到2025年主要目标为:一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2.乡村建设主要目标。《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以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建管并重、长效运行,节约资源、绿色建设为工作原则。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3.全国大市场主要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主要目标为:一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二是,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三是,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以流通成本为主的市场交易成本;四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五是,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4.巨大的投资空间。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基础上,三份文件的出台将引发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是,县城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枢纽,房价相对较低,拥有一定的教育、医疗资源,还能享受交通所带来的红利,因此成了很多农民进城“上楼”的首选;二是,高价房阻挡了中青年人在大城市的生活,他们会选择在县城置业,把老人、孩子从乡村安置到县城居住和求学。三是,全国大市场的基础是县城,县城要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物流基地、生活服务、形象提升等。
四是,县城乡村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产业布局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每个县20亿元计算,1886个县预计投入需要近4万亿元,再加上乡村振兴投入和原规划实施的交通、城市市政等投入,未来3—5年将引发近10万亿元的投资。
5.金融投资机构新一轮机遇。由于发展周期、城市化、房地产、新冠疫情、国际贸易争端等因素,大多县级财政捉襟见肘,需要考虑新的资金投入渠道。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尤其是近20年来,今日资本、高瓴资本、IDG、红杉、创新工场等资本及其成功投资的京东、腾讯、阿里巴巴、联想等商业大鳄,以及这些商业大鳄再投资创造的千余家规模化企业,也希望投资具有安全成长性产业;再者,大多县级银行虽然在吸储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信贷能力很弱,因为县级规模性国有企业及优质企业较少,致使县级银行急于为资金找出路,《乡村建设行动指南》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量身定制乡村建设金融产品,以县级财政为主导的县城乡村全国大市场建设无疑是他们的最好目标。
6.债券、产业基金是主要资金来源。三份文件提出了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根据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
(1)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
(2)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提升县域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
(3)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4)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5)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利用好既有平台公司。
(6)完善公用事业定价机制,合理确定价格水平,鼓励结合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和运行成本。
(7)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8)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9)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
(10)产业基金是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由于县城乡村建设和全国大市场具有公益性属性,三份文件没有明确提出产业基金。实际上,产业依然是地方政府的首要支撑,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发行中小规模的产业资金,与县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债券资金全程互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策略。
四、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护航乡村振兴
2022年是乡村振兴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年,新冠疫情及错综复杂的国际争端严重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在这关键时刻党和国家在乡村振兴基础上,出台县城建设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三个重磅文件,为乡村振兴插上强势翅膀,行之有效的护航乡村振兴事业。
1.通过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保障条件是民众、土地、资本、科技、政策、管理、文化等。曾几何时,大城市集聚了人才、资本等,农村集聚了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形成了巨大的剪刀差。通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可有效解决这些难点、痛点,让广大乡村民众有安全感、归属感,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2.通过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有利于土地劳动力市场流动。土地、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县城建设全国大市场,将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宅基地,促进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建立人力资源的透明管理体系,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采取自建、租赁、联建、合作等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及休闲康养居住,提高乡村土地、产品和劳动力价值,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弊端,也限制了大资本、大房地产、非涉农工业化项目对乡村发展的侵蚀和影响。
3.通过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有利于人才科技事业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土地、劳动力的基础上,主要取决于人才、科技。城市化进程形成的高度人才集聚和竞争,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浪费了人才、科技资源,通过县城建设全国大市场,对人才、科技进行科学分流,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科技的保障。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7万研究生在送外卖”就是最好的证明,不是研究生愿意在大城市送外卖,而是因为他们已在城市安家,回到家乡无用武之地,回到乡村务农既无土地也丢面子。
4.通过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有利于全国性小微资本资源流动。当前我国资本主要是国家金融、海内外投资机构、企业集团掌控,民众的存款存到银行获取收益很低,但又没有合适的项目投资。通过乡村振兴、县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减少的众多环节和部分产品的区域性垄断,增加了市场透明度。在此基础上,必然促进小微资本、资源的科学流动,比如区域间的易货、产品代销、产业区块链互动等,增加民众投资力度,减少银行存款数量,从社会发展角度上,这是好事。
5.通过县城乡村建设全国大市场,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乡村现代化,现代化的前提是土地规模、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通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量的乡民到县城或乡镇所在地居住,通过打工或自主创业生活发展,将土地流转乡邻或企业,大量的乡村并撤销或仅保留农业种植看护房,助力乡村振兴在第一步构架制度稳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实现第二步坚持特色振兴路,系统攻克大难题,第三步文化重振促发展,决胜攻坚得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