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基。农业是指人类从事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农业是人类世界最大的贡献者。然而纵观5000余年农业历史,除近几十年来欧美日韩以及新奥等少数发达国家农业经营顺畅外,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受政策、气候、土地、水资源、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生产成本、科技、政策、市场等影响,经营效益偏低,甚至举步艰难。
笔者曾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担任多年高管,亲历企业的创业、成长、成熟、衰退、再成长的各阶段,以及水灾、火灾、市场波动、资本震荡、政策变化、人力资本变化等历程,对农业有深厚的认知和感触。2002年转行从事文化传媒、产业规划、教育培训工作,以当年的经验教训为基础创立了均衡管理理论。因机缘最近又涉足了农林产业,2023年12月16—18日参加了中国三农企业家大会,撰写了《别具一格的中国三农企业家大会》新闻稿在相关媒体刊发,会议期间听到看到三农企业家、合作社理事长的“三农”情怀、艰难酸辛、顽强拼搏,不由得回忆起自己的“三农”生涯,以及转行后的不间断思考。有感而撰此文,与读者分享。
农业是最强的刚需
食物、水、空气是人类生存三要素,都需要农业直接提供或间接提供资源,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最强的刚需。首先人类维系生存需要农业生产,其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科技、人类进化只能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但不能解决人类赖以维系基本生存的食物,即使通过现代科技研发出的人造肉,依然是以农业为原料。毫无疑问,无论科技怎样发达,人类也不能食用铁粉馒头、爆炒玻璃、熘铁块、炸塑料、石油汤等无机物资,假定经过几十几百年的科技研发,人类可以不吃食物或以化石能源解决能量,那么人亦非人,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因为这种人没有血肉、情感,就是现在AI机器人的升级版。反之,世界上没有石油、煤炭、塑料等工业产品,人类依然可以生存,只是生活幸福指数降低罢了,所以农业是人类最强基础性刚需。
农业是人类最强基础性刚需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解决人口增长的基础保证。在当前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资源紧张和环境变化的挑战时刻,人类只有面对现实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合理政策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人类患病需要各种药物治疗,而这些药物大多数来源于农业生产提供,需要加大提升农业的产量和品质;三是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民通过种植和销售农产品获得收入,从而支持家庭和社区的发展,农业还为食品加工业和其他相关行业提供了原材料,促进了产业链的发展;四是农业是生态平衡的守护者。农业生产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农业还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综上,人类要想健康幸福生活,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将农业生产经营、保护等放在首位。
农业是最大的市场
健康长寿、事业发达、家族兴旺、民族繁荣、国家强盛、天人合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在生活中要消费各种产品,包括食物、房产、能源、交通、文化产品等,也因此引发了经济、科技、战争等一些竞争,这是世界及各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地缘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资料表明,2022年全球粮食产量约28亿吨、蔬菜产量15亿吨、肉类产量3.6亿吨、鱼类产量1.78亿吨,合计48.38亿吨,是全球基础工业材料年产88亿吨煤炭的55%、41.6亿吨水泥的116%,远超年产8亿吨石油、18亿吨粗钢、4.3亿吨塑料、1.88亿立方米(吨)木材的产量,而且每年以5%的比例递增。
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68653万吨、蔬菜79997吨、肉类9328吨、鱼类6866吨,合计184844吨。是全国年产45.6亿吨煤炭的41%、21.3吨水泥的87%、10.13吨粗钢的182%,远超2.04亿吨石油、7771.6吨塑料、10693立方米(吨)木材的产量。毫无疑问,农业是全球以及中国消费类最大的永恒市场。
农业的巨大的市场、多样性和巨大的潜力使得农业市场充满了无限商机和机遇。首先,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生态有机和绿色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农业市场的规模;其次,农业市场的多样性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各具特色。从热带雨林的水果到寒冷地区的谷物,从平原的蔬菜到山区的特色农产品,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市场,也为农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再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农业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改善,同时也为农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农业是最难的经营
农业作为最强的刚需、最大的市场,却由于产业属性、社会认知、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人类贪欲等多方面原因,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的农业经营具有更高的难度和复杂性,成为最难的经营。
1.农业经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产品生长周期长,存在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或改变的短板,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致使农业经营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经营者具备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如西北地区的因缺水而影响农业种植,东北的寒冷冬季只能种植一季,盐碱地的农作物产量低,沙漠化很难种植农作物等。
2.农业抗灾害能力非常低。农作物种植、畜牧水产养殖都是属于有机、有生命的生物,抗灾害能力非常低,一旦遇到灾害,就是毁灭性的,不像煤炭、石油、钢铁、塑料等工业生产都是无机、无生命体,抗灾害能力强。还有工业生产面对恶劣环境可以选择停产,而农业却不行,从种子下地到收获、从畜禽出生到加工,是一个连续生长过程,无论是地震、战争、暴雪雷雨、节假日都要持续生产,直到一个周期结束。
笔者曾经历火灾、水灾,损失巨大,火灾发生后全部鸡雏都被烧死、冻死,水灾发生后全部大豆发芽发酵不能使用,而且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影响。如果是工业,可以通过打扫清理燃烧废弃物、淤泥后,进行维修下就可以生产,损失就没有那么严重,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也没那么大。工业的产业链可以遍布全国全球,农业的产业链大都区域性的,而自然灾害大多都是区域性的。
3.农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农业属于大产业,小作坊,除了新疆建设兵团、北大荒集团、海南农垦等少数企业集团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外,大多是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少有像欧美澳新一样规模化农场经营。农户由于缺少市场信息化、适宜的市场销售半径等了解,几乎处于撞运气式盲目种养殖状态,经常遇到谷贱伤农或惨烈的市场竞争,效益不稳定。这从我国以世界18.21%的人口生产了世界53%的蔬菜、26%的肉类、38.6%的鱼类可以得到宏观佐证。如2023年部分地区的白菜只能卖几分钱一斤、橘子只能卖几毛钱一斤,农民只好不收储,严重伤害了农民积极性。
4.国家对农业政策不持续稳定。尽管我国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等都将“三农”纳入主要议程,但实际上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工业、地产、交通等领域的比例要低得多,而且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存在不能完全无缝到基层的现象,尤其是缺少强有力的足体量政策性与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出现自然灾害损失大多要农民自己承受。比如2022年退耕还林、近几年的退林还耕及恢复鱼塘、2018年的拆大棚房等,致使农业经营者无所适从,几经周折后,干脆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导致丘陵山区农田被弃种高达3亿亩以上。
5.农业经营科技人员和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一样需要高科技的育种、田间管理、收运仓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以及大量的劳动力。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农业成为弱势不赚钱的产业,致使大量有才华、有条件的人才摒弃了农业领域,大量农村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农村成了老人、体弱孤寡、妇女儿童的留守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到城里打工青壮年一族,每月会定期给在农村的父母、亲人邮寄生活费,不让他们参加农业劳动,条件稍微好一点就把他们接到城里或郊区居住,形成了农业经营人才的恶性循环。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作为世界性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1.加大城镇化和撤乡并村力度,全面推动农业资源集约化。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赢得了世人尊重,但也出现了城市病、影响农业经营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中止或弱化城市化进程,加大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县城、乡镇、中心村的建设,引导推动城市人口返回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大力推进央国企、企业集团流转土地规模化和家庭农场进度,最大限度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加大撤乡并村力度,将现有4万余个乡镇、67万个村合并为3万个左右乡镇、20万个左右村,将村民迁移后的村作为养殖、农场管理、仓储加工场所,降低公共资源成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人口资源集约化,保障农业经营土地和人员。
2.加大对农业经营扶持力度,保障政策的持续稳定性。在现有扶持农业经营政策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科技人才、返乡创业等支持力度,出台农村土地收储费用部分返还投向农业、农业互助保险、农产品地理保护、种植数量保护等专项扶持政策,确保实现农业经营的盈利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调动农业经营者积极性。
3.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以创新推广赢取市场。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加强农业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种子、种植、收储、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发经费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全面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准。针对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坚决杜绝大规模的没有稳定市场的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农民独立或以合作社、公司形式开展家庭作坊或工厂化加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来源。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6.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各级政府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营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加强国际市场合作,争取更多的产品出口。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科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严谨保障政策的持续稳定性,对需要调整的政策要全面调研,出台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有政策实施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