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民生   2025-01-29 13:15   山西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中华文化特征性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创造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春节系列文化也显得更加浓郁深厚、魅力无限。


在我们清徐县,腊月二十三是“打发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天过后,老百姓似乎把平时积攒的对生活的激情迸发到高潮,人人个个都在忙前跑后准备着过年,年也在人们扳着指头数着“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二十四,割昂对子写昂字;二十五,核桃柿饼往回数;二十六,馍馍蒸了两笸箩;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足;二十八,提昂蓝蓝去赶集,二十九,提昂壶壶打烧酒,三十日,对子黄红贴出的”的数念中来到了。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起,清徐融媒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过年话年味”,和广大读者和网友一起列数过年的各种传统习俗,并从这些习俗当中理解、感受、传承和弘扬几千年灿烂缤纷的年文化。



凛冬的风,裹挟着故乡泥土的气息,在渐长的夜色里,愈发浓烈。车轮滚滚,碾过的是异乡的冰冷,却在心头,敲响了归家的鼓点。新春佳节,街头巷尾的红灯笼与对联悄然挂起,承载着无数游子心中最深沉的牵挂——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是深深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执念。它无关乎物质的丰裕,也无关乎功成名就,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召唤,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羁绊,是游子心中最柔软,最坚定的渴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距离多远,那份对家的眷恋,对团圆的期盼,如同冬日里蛰伏的种子,在年关的催促下,萌芽而出。


年味,不经意间开始弥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每一张面孔都写满了归家的急切与喜悦。行李箱里装满了给家人的礼物,无论是精心挑选的衣物,还是家乡难以寻觅的特产,都是对亲人深深思念的物化。

家中的小院儿被父母精心布置一番,红灯笼高悬,五彩灯点亮,空气中糖葫芦的甜香以及孩童嬉闹的欢笑,交织成一首动听的年味交响曲。灶台边穿梭的身影在蒸年糕、包饺子、炸丸子,每一道工序,每一缕炊烟,都饱含着浓浓的温情,洋溢着迎接着孩子们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

到家啦!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期盼都化作了最灿烂的笑容。母亲激动的眼泪如同花瓣上的露珠,晶莹而透亮。父亲则默默接过孩子的行李,连唇间缭绕的烟雾里都蕴藏着欢乐与幸福。

除夕夜的鞭炮声震耳欲聋,驱散了旧岁的尘埃,也点燃了新年的希望。全家人围坐餐桌旁,热气腾腾的饭菜,冒着诱人的香气,觥筹交错间,是欢声笑语,是嘘寒问暖,是彼此的关怀与祝福。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无尽的幸福与安宁。春晚的背景音,成为了年夜饭最温馨的伴奏,每个节目,都仿佛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却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家和团圆。

守岁的夜晚,长辈们围坐一圈,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饱经风霜的脸庞,笑得格外灿烂。孩子们则在一旁,玩玩闹闹,欢快的笑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脸庞。给长辈拜年,接过沉甸甸的红包,那一刻,感受到的是长辈的祝福与期盼。走亲访友,互道新年快乐,传递的是彼此的关怀与情谊。这一刻,回家的意义达到了巅峰!

回家过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执念,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不变的是那份对家的眷恋,对团圆的渴望。无论走多远,无论多久,家,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后盾。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苏慧敏


清徐融媒
在清徐 看清徐 爱清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