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中华文化特征性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创造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春节系列文化也显得更加浓郁深厚、魅力无限。
在记忆深处,新年的序幕总是由蒸花馍缓缓拉开的。那蒸腾的热气,面团在指尖变幻的奇妙,是我对春节最初的期待,也是年味最温暖的注脚。
腊月初八一过,家中的长辈们便开始为蒸花馍忙碌。他们先将碱面放入温水中化开,再与面粉混合,掺水耐心搅拌。面团和好后,放置在温暖的角落,覆上一层棉被,像呵护一个沉睡的婴儿。经过二三天的酝酿,面团如同被施了魔法,膨胀数倍,形成了满是蜂窝状的气孔,凑近一闻,那股微酸的发酵气息,是即将开启美味之旅的信号。
蒸花馍的那天,天还未亮,厨房就已灯火通明。大人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揉面,有的准备馅料,孩子们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时不时伸手想去摸一摸面团,却总是被笑着拍开。揉面可是个力气活,要将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按压,长辈们说,反复揉搓是要把面团里的空气排走,这样蒸出来的花馍才会更劲道。
面团揉好后,就进入了最精彩的塑形环节。长辈们的手仿佛有魔力一般,只见他们将面团分成小块,搓、捏、揉、捻,再用梳子、剪刀等工具在馍胚上又压又划。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型便在指尖诞生:小兔子竖着耳朵,仿佛在等待即将到来的新年的脚步;小刺猬背上扎满红枣,憨态可掬,惹人爱怜;还有那寓意着吉祥如意的莲花,层层叠叠的花瓣细腻逼真。
塑形完成的花馍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蒸笼里,盖上锅盖,灶火熊熊燃起,大锅里的水很快便沸腾起来,蒸气从锅盖边缘汹涌而出,带着麦香与甜蜜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厨房。孩子们围在灶台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蒸笼,恨不得时间能快些流逝,好早些品尝到这美味的花馍。
漫长的等待过后,花馍终于出锅了。一个个花馍白白胖胖,色泽温润如玉,原本鲜艳的红枣在高温的洗礼下,如同红宝石般镶嵌其中,更添几分诱人。咬上一口,松软香甜,那股温暖瞬间从舌尖传遍全身,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蒸花馍的习俗已逐渐变得寡淡,为图省事,人们更愿意花钱去市面上买现成的花馍。但在我心里,一个个饱含温情的手工花馍却如一束盛开的鲜花,在记忆的最深处留下一缕芬芳,因为它承载着我儿时的欢乐,承载着家人间的关爱和温馨,更承载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暖与希望。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贾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