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中华文化特征性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创造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春节系列文化也显得更加浓郁深厚、魅力无限。
贴年画,曾经是过春节时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早期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联系,传统的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在每个年终岁尾赶集的日子,热闹的集市上便会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售卖年画的小摊位一字儿排开,色彩斑斓的各种年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大家都围在小摊前,精心挑选着心仪的年画,仿佛挑选的不是年画,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年画或是灵动的花鸟、或是可爱的孩子、或是山水风景、或是鱼戏莲图、还有伟人画像、明星写真等,真是内容丰富、图案鲜亮、应接不暇,成为每个家庭购置年货时必选的物品之一。
和老一辈人聊天时,他们介绍说买年画是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 那时候,大人们领着孩子在集市转悠,在大人们选择核桃、柿饼等其它年货的时候,对这些毫无兴趣的孩子早已被集市上花花绿绿的年画所吸引,于是悄悄离开大人视线,猫一样地钻到年画摊位前,新奇地看着摊主翻阅着手中一张张引人注目的年画,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便用稚嫩的声音问一句:“这张多少钱?”“八分。”摊主边回答边将藏在一沓年画中的其中一张抽出来,放在最上面,让孩子细细观摩。
看完年画,孩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满集市找大人,找到后便拽着大人衣角来到年画摊位前,缠着大人购买自己喜欢的年画。一番交流或争论后,大人掏钱买了年画,摊主小心翼翼将年画卷成筒状,递到孩子手中,孩子便如攥到圣旨似的双手捧着年画回家了。
回到家后,大人将新买的年画用四个图钉牢牢地摁在打扫一新的屋子,屋里顿时有了“蓬荜生辉”感觉。
一张年画不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幅图案,更是一个时代真实生活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年画的变化中逐渐长大,那些曾经怀揣着好奇与兴奋在摊位前挑选年画的孩子,如今已成长为家中的顶梁柱,年华如梭,岁月如歌,年画不仅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而且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传统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并被现代化的装饰艺术所代替,在年画的更新换代中,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的是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赵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