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清徐,积淀了厚实的文史底蕴,也留下了许多春节非遗代表性项目。历经岁月洗礼,它们或风采不减神气依然,或推陈出新熠熠生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沟,以其独特的背铁棍艺术闻名遐迩,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桂冠。徐沟背铁棍,被誉为华夏一绝,它巧妙融合了传统工艺与表演技艺,展现出凌空、高难、精妙的独特魅力。
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既取材于古代经典戏剧、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不乏现代剧目的融入。每一根铁棍、每一根背棍都仿佛是一出戏、一个故事、一个传说的生动再现,经过提炼、浓缩和创新,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背铁棍的表演者们,步伐独特、动作规范。随着步伐起伏,被高举腾空的小演员,仿佛在空中舞动,长袖飘舞、顾盼神飞,造型优美、动作飘逸。
背铁棍艺术集舞蹈之轻盈、戏剧之精华、杂技之惊险、绘画之缤纷于一身,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活动雕塑、流动杂技,堪称视觉盛宴。
那么,如此精彩而惊险的视觉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呢?原来,背棍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截。托举者背后竖立着一根长约1.5米、直径约3厘米的铁棍,牢牢绑在腰部。铁棍中段有一个特制的三角形铁架,小演员就站在这架子上,背部紧倚铁棍,用白布将小演员从脚到腰和铁棍紧紧联结,形成一个整体。铁棍和铁架巧妙隐藏在演员的服装和道具中,人们看后往往不明就里。这项艺术从打造、捆绑到插合表演,都准确掌握了重心与力量的平衡,使得观众仰望时,仿佛看到九天仙女下凡一般。
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金大定年间的抬神像游街祈雨仪式,历经明、清及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沟人将其发扬光大,近年又诞生了集声光电的“灯棍”。如今,作为省城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的徐沟背铁棍,已成为春节期间深受百姓喜爱的街头文艺表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清徐县,每逢春节,一座座鲜艳的彩门楼如过街彩虹般拔地而起,矗立在人们的家门口或道路上,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清徐彩门楼,作为清徐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象征,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它不仅是一门集民间古代建筑技艺、民间美术、民间彩绘、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清徐彩门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人们每逢过年便上山采回柏叶,绑在竹竿和木棍上,插在自家房顶,以求祛除百邪,生活美满。到了宋代,逐渐发展为用木杆搭在门前,上边绑柏叶枝、两边为对联的样式。
斗转星移,彩门楼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推陈出新,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清徐彩门楼业已发展出多种形式和风格。根据搭制的位置和名称,可分为彩楼和门楼两种;根据搭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柏叶门楼、柏叶彩门楼、扭彩彩门楼、彩绘彩门楼和喷绘彩门楼等。这些门楼虽然骨架制作基本相同,但装饰材料和工艺各具特色,展现了别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其中,扭彩彩门楼尤为引人注目。它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著称。制作时,先将五色绸布裁成布条,扭制出各样图案彩子,再用淡色绸布衬底,使得图案更加美观。门楼的顶部、横梁、门柱等部位均用彩布装点,周边还贴出花边图案,整体造型复杂而精细,充满了艺术魅力。
彩绘彩门楼则是用鲜艳的颜料在门楼上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喷绘彩门楼则结合了现代科技,采用喷绘技术将各式图案直接喷绘在门楼上,使门楼更加多姿多彩。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翩跹曼舞,万马奔腾,尽显民间手艺;听婉转轻歌,千军呐喊,更凭嘴上功夫。
夜幕低垂,一套皮影,一块白布,在悠悠的说唱旋律中,展现灯影戏韵,光与影的律动,这便是皮影艺术。清徐常丰皮影借鉴绘画、剪纸、戏曲、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完整的艺术品。
据传,清徐常丰皮影艺术活动最早可追溯至1789年。当时,艺人们用剪刀剪出纸样,将图案熏在牛皮上,再以刀刻出人物形象,赋予其活动的四肢。油灯映照下,配以操作者的唱念,皮影便在白布后表演起来。
浮云吹雪,世味煮茶。随着时间的推移,常丰皮影戏不断融入新元素。唱腔从最初的“月调”逐渐转变为以碗碗腔为主,并融入祁太秧歌、山西民歌以及民间小曲小调,使其更具泥气息,土滋味。
皮影人物的头部也改为可更换式,造型日益丰富。彩色皮影的出现,更是为这门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皮影制作取料以牛皮为主,由于牛皮的韧性、透明性极强,着色颜料甚为讲究,因而艺术效果颇佳。常丰皮影人物形象则依靠民间老艺人的意念化和夸张化手法,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即脱水)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人物形体分为头、臂、手、上身、臀部、腿部、脚八节,面部可根据需要制成折叠式。制作过程复杂而奇妙,从选皮到镂刻,每一步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常丰村皮影选用小公牛皮,经过精心处理和雕刻,最终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镂刻是皮影制作中最难的工序,需要使用数十种刀具,技法讲究。平直的线条、曲折的花纹、圆形的图案,每一刀都需精准无误。
早在清中晚期,皮影戏就有了专用戏台,分皮影戏台和皮、木两用戏台。尤其在晋中,几乎村村壁壁都有。大者20平方米,小者仅10平方米左右。
逢年过节,在灯影戏韵中,见证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让你领略深厚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清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更显得韵味悠长。清徐春节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诸如高白架火迎鼓、集义高跷、西谷抬花轿、柳杜旱船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为年味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贾家璇
来源:锦绣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