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压岁钱

民生   2025-01-31 10:21   山西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中华文化特征性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创造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春节系列文化也显得更加浓郁深厚、魅力无限。


在我们清徐县,腊月二十三是“打发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天过后,老百姓似乎把平时积攒的对生活的激情迸发到高潮,人人个个都在忙前跑后准备着过年,年也在人们扳着指头数着“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二十四,割昂对子写昂字;二十五,核桃柿饼往回数;二十六,馍馍蒸了两笸箩;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足;二十八,提昂蓝蓝去赶集,二十九,提昂壶壶打烧酒,三十日,对子黄红贴出的”的数念中来到了。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起,清徐融媒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过年话年味”,和广大读者和网友一起列数过年的各种传统习俗,并从这些习俗当中理解、感受、传承和弘扬几千年灿烂缤纷的年文化。


年味,在我心中是一个满载温情的词汇,它深深镌刻于我的记忆当中:喜庆的装饰、鞭炮的轰鸣、丰盛的佳肴、长辈的慈笑、兄弟的嬉闹……这一切共同绘就着我童年春节的美好画卷,而在这斑斓的年味中,压岁钱的触感无疑是最为独特且令人难以忘怀的。


每当除夕夜的钟声在春晚的欢声笑语中敲响,儿时的我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动起对压岁钱的憧憬,那是一种既神秘又充满期待的感觉,仿佛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感觉到红包降临在我的身旁。大年初一的清晨,总是迫不及待地穿上崭新的衣服,挨家挨户地去拜年,满心欢喜地将压岁钱揣进口袋。在那还不能实现金钱自由的年纪,得到压岁钱那一刻,仿佛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



压岁钱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它最初并非真正的钱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小妖的。历经岁月的洗礼,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压岁钱文化。


孩提时代,常听大人们讲述他们那个年代关于压岁钱的事,在除夕夜,当孩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家长们会悄无声息地将压岁钱放置在他们的枕头之下,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孩子能够健康平安、学业有成、茁壮成长。


然而,作为90后的我,对于这些给钱的形式并没有太多切身的感受。我记忆中的压岁钱,更多是大年初一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晚辈给长辈拜年后当众给的红包,那会儿流行的还是第四套人民币,从紫红色的5毛钱、印着“八达岭长城”景观的1元到“南天一柱”景观的2元、“长江巫峡”景观的5元、“珠穆朗玛峰”景观的10元,一张张崭新的“钞票”让我真切的体会着过年的欢乐和喜悦。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第五套人民币的发行与普及,我陆续收到了印着新图案的压岁钱,金额也随之上涨到20元、50元、100元,甚至有时候红包会包两个100元。那时的我,每当收到压岁钱,总是小心翼翼地数着,生怕弄丢了一分一毫,还常常幻想着用这些钱去买心仪东西。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伴随着“你还小,压岁钱爸妈先给你存着,用作明年的学费”等声音的出现,我的压岁红包往往还没捂热就被“充公”了,当然,爸妈并不会完全剥夺我的快乐,会比较“大方”地给我“一点点”小额面值的零花钱,不过回头我就“毫不吝啬”的“送给”小卖铺,换回自己喜欢的手枪、零食、赛车、玩具、鞭炮等,与兄弟们一起欢度美好的时光。而至于女孩子,据说,她们会将压岁钱变成能让自己漂亮的“奢侈品”。


时光荏苒,现如今压岁钱的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压岁钱经济”。金店推出了黄金“压岁钱”,长方形的小金块上印着“压岁钱”三个字;各大银行也纷纷推出小克重的纪念金币、银币;航天纪念钞、各国流通货币合装版等特色压岁钱也开始受人追捧。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给压岁钱也不再局限于红包里放现金的形式了,身边已经有小学生拥有微信账号,并通过微信红包等虚拟形式收到压岁钱。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深刻体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如今,我已步入而立之年,对过年的翘首以盼或许不再如儿时那般热切,但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关于压岁钱的趣事,那些承载着长辈关爱与祝福的红包,那些与兄弟姐妹们一起分享喜悦的时光,那些难以言喻的温情与怀念,都已经成为了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篇章。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贾家璇


清徐融媒
在清徐 看清徐 爱清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