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中华文化特征性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创造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春节系列文化也显得更加浓郁深厚、魅力无限。
剪窗花、贴窗花是清徐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之一,不仅代表了民间深厚的传统手工艺术底蕴,更是家家户户表达内心喜悦、寄托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独特方式。剪好的各式窗花被细心地贴在经过大扫除焕然一新的屋子里,红彤彤的色彩瞬间为家中增添了几分节日的喜气,让每个人的心头都洋溢着温暖的幸福感。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左右,奶奶总会拿出她那把磨得锋利的剪刀,用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在红纸上摆弄。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奶奶的巧手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魔术般地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窗花。剪窗花的第一步是用煤油灯熏窗花样式。那时候,民间流传有很多漂亮的窗花样式,大家便互相借来作为熏制模板。先准备一张比图案稍大的白纸,把窗花同白纸一起用细线简单缝合,并用凉水打湿,随后将其置于煤油灯火焰上方熏烤至部分变黑,那些未被熏黑的部分,便自然显现出了窗花的精美花样。熏制完成后,再小心翼翼地将这张纸取下,并将其拓在红纸上,这样,红纸上便留下了清晰的窗花印记。然后用剪刀沿着印记,细致地剪去黑色部分,一张精美绝伦的窗花便跃然纸上。最后,将剪好的窗花贴在窗户纸上,这样,一张充满传统韵味的窗花便完美地呈现在窗户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窗花的样式也日益多样化,更多不同材质、不同图案的窗花,如塑料窗花、印刷窗花等,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窗花的图案也更加琳琅满目,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龙凤呈祥的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高贵祥和,常被贴在堂屋的正窗上,以示对家族的祝福;鱼戏莲花则寓意着夫妻和谐、连年有余,常出现在卧室或厨房的窗户上,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生活富足的期盼;还有莲花与鲤鱼的结合,预示着财源广进、富贵有余。这些窗花不仅展示了民间非遗的精湛技艺,更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窗花不仅是对家居环境的一种装饰,更是对节日气氛的一种渲染。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如同烈火般炽热,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会红红火火,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喜庆和欢乐。不论窗花的材质和图案如何变化,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始终如一。它与窗子的一色洁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尤为醒目和耀眼。如果说过年期间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的海洋在翻滚,那么窗花无疑是其中最夺目的浪花,为人们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无限的喜庆和欢乐。剪窗花、贴窗花这一传统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