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饺子那些事儿

民生   2025-01-30 10:28   山西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中华文化特征性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创造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春节系列文化也显得更加浓郁深厚、魅力无限。


在我们清徐县,腊月二十三是“打发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天过后,老百姓似乎把平时积攒的对生活的激情迸发到高潮,人人个个都在忙前跑后准备着过年,年也在人们扳着指头数着“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二十四,割昂对子写昂字;二十五,核桃柿饼往回数;二十六,馍馍蒸了两笸箩;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足;二十八,提昂蓝蓝去赶集,二十九,提昂壶壶打烧酒,三十日,对子黄红贴出的”的数念中来到了。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起,清徐融媒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过年话年味”,和广大读者和网友一起列数过年的各种传统习俗,并从这些习俗当中理解、感受、传承和弘扬几千年灿烂缤纷的年文化。


清徐人管饺子叫“扁食”,到了徐沟,大家又把它叫“夹儿”。尤其是大年初一的饺子,更是被赋予了无限的寓意与期盼。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得吃上一顿“钱饺子”,所谓“钱饺子”,就是把硬币包进饺子里,图的是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吉祥如意。因此,这顿饺子吃起来,比任何时候都香,也更有寓意。



孩提时,一进入腊月,就跟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每天数着手指头过日子。好不容易盼到了除夕,一家子开开心心地动手包饺子,最有趣的是包“钱饺子”,妈妈将早早收集起来的硬币先洗干净,再坐到火上用碱面水煮沸消毒。收集硬币时,妈妈尽可能挑生产日期晚的、面相光亮的,通常平年包12个硬币,闰年则包13个。


饺子馅弄好,硬币煮好,母亲开始张罗着大家动手干活。她将揉好的一大坨面团搓成长条,再切成小剂子,然后拿起小擀面杖熟练地擀起了饺子皮。一边的我和弟弟一人手上拿着一块面团,来回揉搓着、按压着,虽然我手上忙着,但眼睛却一刻也没闲着,我偷偷地瞄着妈妈包的硬币饺子,想找出点规律来。只见母亲手法娴熟,一兜馅儿,一放硬币,一捏一卷,一个圆滚滚、胖嘟嘟的硬币饺子就出现在她手里。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奶奶还给我们讲起了饺子包硬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和财富,会在饺子里放入一些寓意吉祥的物品,如金元宝、铜钱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在饺子里放硬币。


大人们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手脚麻利地包着饺子,这些饺子被整齐地码放在用高粱杆编织的圆形“拍子”上,摆放饺子时,还特别讲究要摆成圆形,以寓意着团圆和圆满。


正月初一的早晨,领到压岁钱的我们欢呼着冲进厨房,看见妈妈已将饺子煮好。父亲说:“谁先从扁食里吃出钢板儿(硬币),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最有福气。”于是,全家人开始抢着吃饺子,抢当最有福气之人……每当夹起一个饺子,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咬开一个小口,生怕咯到牙,又生怕错过了那枚代表着福气的硬币。而弟弟则更加直接,他总是大口大口地嚼着,仿佛要将所有的福气都吞进肚子里。每当有人吃到硬币,都会引来一片欢呼声,这欢呼声中藏着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包饺子放硬币的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一习俗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庆祝节日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方式。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贾家璇


清徐融媒
在清徐 看清徐 爱清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