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陈贵生,是个意外。
清徐县徐沟镇西怀远村,近年来扎实推动现代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声名鹊起。提前与县里联系,春节期间到温室大棚里看看农业生产,村里推荐了一户“土专家”,“就数他会得多,什么技术都能拿下”。2018年到2021年,西怀远村抓住政策机遇,利用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分4期建造了近400个温室大棚。这批大棚,村“两委”组织流转土地,综改资金转集体入股、政府补贴资金归农户,其余资金村民自筹,产权为农民所有。
“这村土地好,以前盖房都从这里挖土,墙外抹一层,一点不漏水。”当过多年乡镇干部的王志荣熟悉本地情况,是拜访的“领路人”。晋中盆地,从小店、徐沟向南,由狭而阔,是雄踞北端的名城太原,历来倚仗的粮食基地。不过,多年来种植结构持续调整,这片土地从“粮袋子”逐渐变成了省城的“菜篮子”“果盘子”。平展的田野上,一片温室大棚整齐又稍有错落地排布,给人一种标准化厂房的错觉。阳光下,远处棚顶的透明塑料膜,泛着玻璃般的湛蓝色泽。
来到地头,久候“土专家”不至,推开旁边大棚的小门,咦,有人。这是个葡萄棚,枝叶不算茂密,巴掌大小的叶片还有点毛绒感,小米般的绿色花蕾细密聚集、伸长柄条,葡萄株下是一行行叶片正在“内卷”的茴子白。“贵生,忙活呢?你媳妇没来?她干活可比你麻利。”陪同的村干部一眼认出大棚深处埋头劳作的陈贵生,热络地喊道。
正在掐条的陈贵生
近前聊聊,葡萄地里还套种茴子白,影不影响收成?“肯定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没人测算过,”看上去老实厚道的陈贵生,一张嘴条理清晰,“可一季茴子白,现成到手万吧块钱,清清利利。”不止如此,“种葡萄,活儿缠手,从出来一寸长,就得打药,抽条、花前、坐果、疏果、整型,100多个环节,错一个环节减收,错一个关键环节绝收,”手上的活不歇,嘴里的话也不停,“茴子白简单,前后打三次药,看气候,60到80天就能收成。”
“我一辈子没干过活,60来岁学农,今年是第四年,”听这话,不像普通村民,贵生身上有故事。这个葡萄棚,足足1.8亩,约有3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就我们老两口,掐条一轮得要5到6天,15到20天一轮,挺费事儿,一年365天,大半时间在棚里,活不等人。”要说累,也不至于,“自家的棚,干多干少没人管,每天7个小时,干半天休息会儿,比锻炼效果好,你看我这身体——”,说着,陈贵生从地里往出走。王志荣在旁边插话,“他身体有残疾”,贵生满脸笑意,乐呵呵地问道,“不告诉你,能看出来吗?”
想想刚才干活的利索劲儿,这个“剧本”转得让人猝不及防。因为得过小儿麻痹,陈贵生以前在生产队当过会计,“算盘”打得也叮当响。“今年气候还不错,葡萄赶6月中旬左右上市,看去年的情况,早个20天、1个月,一斤十来块钱,过了6月就只能卖到五六块,错不了一半,也能错四成,”老陈边盘算边期望,“要是政策给点扶持补贴,这个棚的保温、光照条件再提升一点,收益肯定能翻番。”“苦水”也得倒一倒,“农民手里没积蓄,都是从嘴里身上抠吧出来的,葡萄收个4万元,茴子白赶元宵上了市收个1万多,可种植成本也不小啊,农药、地膜,加上地租、上交集体的分红要1.5万左右。”
陪同的村干部听不过去,打岔道:“贵生你家今年可是有喜事啊,新盖了大院子。”贵生听了一笑,“孩子们都大了,花了十几万,把旧院子翻新了一下,6大间,住得敞亮点。”这十来万,得攒不短的时间啊,还有没有其他收入?老陈憨厚的脸上透出点精明,“我们一共种了4个棚。”哎?这能忙得过来?“忙不过来就雇临时工,都是邻近村里的熟人,一年工资得发上万元。”嗐!这个陈贵生,经营大棚有声有色,讲起故事也抑扬跌宕,用王志荣的评价说,“是个有志向的人”。
遇上陈贵生,意外不意外?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线,扭转人们“刻板印象”的鲜活事例,一定还有很多。
监制:杜全爱
编审:孙兆纲
责编:秦 华
编辑:贾家璇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