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正式的建院典礼,庞薰琹担任副院长。
庞薰琹的一生,历经波折。他是画家,是决澜社的主要组织者和灵魂人物,用画作唤醒时代;他是教育家,筹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工艺美术高等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他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探讨,同时将传统中国艺术纳入中西交融的现代艺术语境中再创造,提高我国的艺术设计水平,美化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中国产品走向国际。他扎根祖国这片沃土,寻找现代设计之路。他不停地奉献自己,为后人铺路。
庞薰琹1925年初去法国巴黎时,那时在巴黎正在举行世界博览会,主题是“装饰艺术和近代工业”,庞薰琹“从这个馆,看到那个馆,看完一遍又看第二遍,连夜里做梦也在看”。
庞薰琹想到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学习,却被拒之门外。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中国人。年轻的庞薰琹只有一个想法:将来中国也要有这样的学院,而且要办得比它更好。
1927年,庞薰琹在法国巴黎画室作画
他吃面包、喝自来水,省下钱买布、买油彩,画了不少油画。在巴黎,他初入画坛就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喜欢探索,反对模仿。如同他自己所言:“我的画是我自己的东西,没有模仿哪一个人。”
年轻的他,已颇有名气,拥有了个人的独立画室,画了大量作品。当他1929年来到德国柏林时,两家报纸为这位23岁的中国画家发了消息,还刊载了德国画家为他画的漫画像。
如同飘浮在流水中的一片树叶,巴黎不是这个中国青年的家。庞薰琹决定回国。临走前他见了一位权威美术批评家,想把作品给他看。批评家没有看,只是说,“你来巴黎的时候是19岁,不过是一个孩子而已,你的画不用看我也能猜到你受到些什么影响。”法国批评家说,“回国去吧,中国有优秀的艺术传统,回去好好学习10年,以后来巴黎开画展。”
1930年,庞薰琹从巴黎回到上海,返回故乡常熟,发奋攻读古代画史画论,又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他用画描写苗族地区生活,对苗族人民的衣服、头巾的式样和装饰、头上和臂上装饰物精确描写。在他的创作中,苗族装饰艺术和苗族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庞薰琹将这一条信念坚持了一辈子。1948年,庞薰琹谢绝了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邀请,司徒雷登劝说他携全家赴美定居,去纽约的一所大学任教。
1932年,决澜社画家合影,后左起庞薰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前左起梁锡鸿、张弦、段平右。
庞薰琹是决澜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那段时期,他创作了一幅题为《地之子》的油画,画面上,将死的僵硬孩子横卧在农民模样的男人手中,孩子的母亲俯首靠在丈夫的肩上,掩面而泣,描写中国农村破产及农民悲惨的现实生活。
1949年,(左起)庞薰琹与江丰、姚巧云、林风眠、关良、苏天赐在杭州国立艺专
1950年,庞薰琹(左三)、江丰(左七)、陈叔亮(左八)、林风眠(右六)、雷圭元(右一)等人于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更名仪式合影。
决澜社共举办了四次展览,每一次展览,多数朋友典衣卖书以筹经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短暂的斗争业已掀开了中国的美术运动新的一页。
庞薰琹多年从事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感到创办工艺美院有了条件和机会。事实上,早在1949年7月,庞薰琹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在会议上提出了创立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1953年,庞薰琹撰写了《对于筹备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计划草案》,后来又负责具体的筹建工作。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行成立典礼,庞薰琹任副院长,实现了创办工艺美院的夙愿。
1956年11月1日,庞薰琹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典礼上讲话
当时学院一度绘画风盛,一些同学不愿搞设计,为此,庞薰琹甚至有意不作画,引导学生认识设计的重要性。有学生曾有意问过他:“这样做值得吗?”他淡然一笑:“什么值得不值得,只要青年人进步,叫我干什么都值得。”
不过,他也有生气的时候。一次,两个学生交上了作业,都是在模仿庞薰琹的风格。他很不满意,严肃地说:“你们的特点哪里去了?不要学我,要根据自己的素质,走自己的路。”
庞薰琹一生经历坎坷,曾不幸被错划为“右派”,被免去了副院长职务,但后来见到了一些学生的新作,老人高兴得热泪盈眶,即使这些学生中还包括迫害过他的人。1979年,庞薰琹得以恢复名誉、恢复二级教授、恢复工作,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负责抓教学,时年73岁。他轻描淡写自己长达22年的坎坷,仍然满怀热情:“在我胸膛中,仍有一颗火热的心,它在跳!”“和你们一起向前走吧。年轻的走得快的就在前面走吧,往前走吧!往前冲吧!”
他常常凌晨4点起来工作,重写、改编过去的著作,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工艺美术教育多作贡献,弥补20多年的空白。
“工艺美术是人民的美术。”这是庞薰琹从事工艺美术事业的信念。这一理念不仅深深植根于庞薰琹的心中,更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传承至今,与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紧密相连。早在1925年他在法国深造的时候,就有了“美术应当和生活结合,应当提高我国的装潢设计,把我们的商品打进国际市场”的想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艺美术素养,庞薰琹打破先学绘画基础后学专业的“二二制”陈规,要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同学要加强专业课学习,专业课的比重(专业基础课和工厂实习在内)要占全学程的四分之三。
1982年5月,庞薰琹(左二)、张仃(右二)、祝大年(右一)等参观在中央工艺美院举办的美国哥伦布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展。
在研究领域,庞薰琹更像是一个思想家。他认为中国艺术的创造规律是心——眼——心的过程,西方艺术的创造规律是眼——心——眼的过程。
1982年4月,庞薰琹副院长在全国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讲话
最可贵的是,庞薰琹不是将西方艺术作为一种非我的东西加以评述,而是将其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参照。他将莫迪里安尼的作品与隋代陶俑进行比较,发现其艺术特色的异同;通过西斯庭壁画与“西方净土变”的比较,展现其构图特点;并比较了希腊瓶画线与中国绘画线的质感、力度、神韵与审美。
1978年,庞薰琹在敦煌洞窟考察临摹
他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研究亦然。从唐墓壁画联系到汉墓壁画;分析唐代雕塑联系到战国建筑;将马王堆帛画与晚周帛画比较;从装饰的繁简上找出当时的“商品化”倾向与“设计分工”现象。庞薰琹表示,一切古代艺术实际上都可作现代文化观。
他曾说自己要写一本无名工匠的中国美术史,全面介绍包括陶瓷、壁画、彩陶在内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特约撰稿 | 郭懿萌
图片提供 | 张京生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汪茗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