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停滞、长期积弱,有志青年必然要选择向先行者学习;
当现代化改变了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如何展开;
当新时代已经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们如何拥抱这样的历史机遇……
1925年巴黎的装饰艺术博览会是一次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彼时,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多个领域业已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如何体现和呼应时代的进步?装饰艺术运动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装饰”在此不是涂脂抹粉的美化和矫饰,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花边,而是对新阶段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应用。风云际会之下,此时的巴黎毫无疑问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全球语境中的“首都”,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风云人物和青年学子。
本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都曾经与法国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先生。
20世纪上半叶,有四位中国的年轻人相继去了巴黎。先是庞薰琹,他站在1925年的塞纳河畔,第一次看到“原来艺术可以是这么美”的装饰艺术博览会;1929年,当雷圭元为了“振兴中华”终于踏上法兰西土地的时候,庞薰琹正在考虑回归祖国的土壤“生长、开花、结果”;而此时的郑可,已经在法国待了两年——从格勒诺布尔工业美术学校,转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了。吴冠中去得晚,这是因为作为杭州国立艺专学生的他随校南迁,等二战终于结束,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安顿下来,他考取“中法交换留学”公费生,1947年也来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常沙娜恰好于雷圭元回国的1931年在法国出生,她的父亲常书鸿此时正醉心于里昂美术学校的素描课程,她的童年刚从这里开始。
在中国留学海外的艺术家中,为什么在法国最多?这要回到巴黎为什么是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来观察。法兰西的文化和艺术,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现代主义,群星灿烂;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启蒙精神在全世界影响深远。刚刚推翻帝制、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进步青年,巴黎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但这五位前辈的目标与众不同,他们虽然在美术学院,那些极其成熟的写实绘画技巧似乎并没有打动他们,他们选择了“装饰”和“图案”(或者叫“设计”)——那是艺术可以改造社会和世界的方法。在经历了一战的欧洲,掀起装饰艺术运动的法国人最先意识到“艺术”可以改变“工业革命”带来的危机。这个艺术,就是“装饰艺术”。
很多人认为,是陈独秀的《美术革命——答吕澂》号召向西方学习写实绘画,革“保守”中国画的命,促成了中国美术青年的留欧取经,因此大多数人在巴黎以学习写实绘画为荣。今天看来,倒是这几位年轻人更像是陈独秀先生的知音:陈独秀之所以推崇美术革命,是为了彻底颠覆传统,让德先生、赛先生唤起民智,目的是社会革命。
这几位先生也是蔡元培“美育救国”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无论是庞薰琹在创建新中国第一所设计学院所遭遇的挑战与磨砺,还是雷圭元在诺大的中国寂寞研究图案学之坚持,或者如郑可那样关停在香港的工厂,拆走机器北上参加办学,还是像吴冠中那样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出回到艺术本体的呐喊,都充满了艺术社会革命的理想主义。
他们无疑是中国艺术界的“先行者”。首先是遭遇了对“装饰”的误读,被认为是在强调形式,是“肤浅”的——很多人在接受“装饰”“设计”带来的生活改善后,选择了对这些“无名”的创造者漠视;其次是对“风格”的误解——世人宁可放弃多样和丰富,而选择现代主义的“理性”单一,宁可为了概念上的“民主”,也不惜牺牲文脉和审美。
他们真正看到了装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每个人展开了自己独特的探索路径。庞薰琹领悟到了装饰的文化意味,回国后即投身于西南地区的民俗考察并潜心研究中国的图案史;雷圭元引入先进的图案学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图案的生成逻辑;郑可则是从造物实践中直接入手,涉足雕塑、工业设计的多个领域,以实物、产品诠释新理念;吴冠中醉心于形式语言的探索,完成了油画这一外来画种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常沙娜继承父辈的理想,矢志于敦煌图案的系统化研究和当代转化。装饰,是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国家意志的外在表现,装饰是新时代价值观的直观呈现。激进现代主义者对“装饰”的污名化并不能掩盖装饰的价值和意义,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在这个方面的拨乱反正,文化永远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维度。
庞薰琹在1981年为学生会的刊物《光华路》写诗说:
“光华路......
这是一条光辉的路,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光华是为中华民族增添光辉。
我们要有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才能有勇气,信心和毅力,
为中华民族增添光辉。”
这首诗是曾经远赴巴黎的一代取经者,回来后选择了一条崎岖和光华的道路的写照。他们从社会改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出发,成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和“现代性”问题探索的先驱,他们是中国艺术史甚至也是中国现代史中最具有行动和献身精神的光辉群体。
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辈们的学术理想和学术思想,通过著述、设计和教学等多种形式传授给不断后来的学生们,并进而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项目和经济民生的需要,以代代相传的方式形成了一批批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成果,塑造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弘扬了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前辈们的理想和精神始终是这所学院的精神血脉和学术底色。
这是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此展览的意义所在。
单元介绍
序 厅
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吴冠中、常沙娜等五位老先生在内的中国早期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先锋人物,在风涌而起的现代思想与艺术变革之感召下,或赴法留学,或在法生活与成长。他们全面学习和吸收了包括“Art Deco”在内、但不限于“Art Deco”运动的各种现代主义艺术理念与思潮,在绘画和建筑艺术、平面设计、家居设计、工艺品设计等各个领域都有开拓与发展。展览的第一部分——Art Deco与大时代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塞纳河畔的巴黎进入,以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为核心,通过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设计和工艺品设计几个方面展现五位留法前辈艺术家们的早期求学环境与当时的美学氛围。
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展场
中国留法艺术学生
Art Deco在上海
庞薰琹
庞薰琹是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者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开创者。20世纪二十年代,他留学法国,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并将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植入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研究。他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本单元主要展示庞薰琹在中国历代装饰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展览作品包括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研究手稿、《中国图案集》,以及以传统装饰纹样为设计元素的《工艺美术集》,体现了他立足于传统装饰纹样研究的现代转换,并以此开拓中国现代艺术的新道路。
庞薰琹 《橘红时节》
43cm×35cm 水墨 水彩 纸本 1942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庞薰琹 《床前地毯》
38cm×29.2cm 纸本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庞薰琹 《果盆》
38cm×29.2cm 纸本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雷圭元
雷圭元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与设计实践的先行者,亦是民国时期唯一的设计院校——四川省立艺专、新中国第一所设计高等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关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学习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他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古今中外,以我为主”,融合教学、研究、实践,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图案学体系。本单元展示实物、设计稿和档案、手稿、照片等百余件展品,并以典型案例分析中法设计的借鉴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雷圭元 《晚归》
漆画 1936年
刊于《全国工商美术作品选集》
雷圭元 《圭元图案集》
25cm×29cm 1941 年
雷圭元 《西湖博览会会徽》
1929年
郑 可
郑可是雕塑家、设计师、工艺家,更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创者与艺科融合的引领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法国。七年间广泛而深入地学习雕塑、实用美术和工业设计。他是现代主义设计和美术在中国的积极传播者、开拓者,较早系统引介、深入研究外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立体造型专业的发展与创新。郑可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雕塑、金属工艺、工业设计、立体造型等专业的主要创建者。本单元展示近百件设计作品文献、设计教育手稿、档案、图书、照片等,并以图表系统梳理郑可先生兼具开拓性与引领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郑可 《广州爱群大厦建筑浮雕》
20世纪30年代
郑可 《课桌椅设计(新加坡)》
约1938-1940年
郑可 《鹰,新一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局部)
20世纪40年代
吴冠中
吴冠中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志在用艺术造一座连通东方和西方、人民和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桥。20世纪40年代,他留学法国,坚持融汇中西艺术,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探索。他走遍祖国山河,深入自然进行写生创作。在艰苦卓绝的艺术实践基础上,他提出的抽象美、形式美,“风筝不断线”,艺术审美的雅与俗,以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等艺术思想,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吴冠中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他一生践行美育,倡导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在清华大学设立 “吴冠中科学与艺术创新奖学基金”,鼓励面向末来的创新人才培养。本单元以“东寻西找”、“沧桑入画”为主题,展现他融汇中西的艺术创作特点,以及心物交融、“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艺术世界。
吴冠中 《春雪》
30cm×59cm 木板油画 1996年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 《莎士比亚故里》
35cm×45cm 纸本设色 2005年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雨花江》
45cm×48cm 纸本设色 2006年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常沙娜
常沙娜是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图案学家、艺术教育家和设计家,不仅在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传承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将敦煌美学融入现代设计,并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图案设计传承。她曾谈到上图案课的时候主要把握两个方面:“民族的传统和生活的自然。因为装饰艺术的来源一是传统表现的形式,二是百花齐放的大自然。”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常沙娜任教于染织美术系,并于1983-1998年任院长,构建起敦煌图案传承为代表的染织图案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设计与教学人才,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展览收录了常沙娜对传统的研究、对自然的写生,以及基于传统与自然而创作的装饰风格独特的经典艺术设计作品。
常沙娜临摹 《观无量寿经变·盛唐172窟》
272cm×300.5cm 1946年
常沙娜为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的国礼《和平鸽丝巾》
90cm×90cm 1952年
常沙娜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顶设计》
1958年
常沙娜 《勒杜鹃与蝴蝶》
39.5cm×69cm 纸本水粉 21世纪
尾 厅
尾厅部分,展现了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吴冠中、常沙娜五位先生的教育思想、学术成就的不同侧面,着重呈现了他们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确立发展,为民族传统资源的现代化、为国家社会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同时,这部分还展出了以他们为代表,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1956年成立以来的学术主张、教育理念与文脉传承。
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暨学术研讨会
从塞纳河到光华路:
“装饰”的现代化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2日-2025年2月16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号、14号展厅
开幕式
2024年11月5日 上午9:30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
研讨会
2024年11月5日上午10:30-12:00,下午2:00-5:00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
总 策 划
马 赛 覃 川 杜鹏飞
学术顾问
刘巨德 杭 间
总策展人
马 赛
学术主持
方晓风
策展团队
周爱民 郭秋惠 李迎军 王小茉
贺 婧
视觉设计
陈 楠
展陈设计
陈洛奇 邹 洪 高晓玥 李 圳
展览统筹
梁 开 王晨雅
项目支持
刘娟凤 郝娟娣 刘晓旭 杜 盈
艺术博物馆执行团队
兰 钰 潘旭辉 安 夙 桂立新
翟亚辉
美术学院执行团队
陈卓恒 程子萱 丁 瑗 高鹏宇
何疏影 胡清宇 黄芊橦 蒋含韵
金奕奕 敬文萱 江上越 李乐然
李炎炎 李一诺 林幸怡 刘 东
刘士成 刘宇然 吕静琳 马薪淼
戚效连 孙佳鸣 王 诗 王文京
王艺函 王于歌 温 馨 邢 程
修紫宸 颜 旭 杨 帆 杨 姝
张蕊琳 赵 彦 朱 滢 邹海萍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特别鸣谢
常馨鑫 崔冬晖 李明山 连 冕
林 晨 林 延 刘凤亿 马 宁
梅冰巧 吴文凯 张京生 郑 方
郑林庆(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庞薰琹美术馆
山东美术出版社
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金泽工艺社
北京薪火相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
图文来源 | 转载编辑自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公众号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张雪莹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