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通识基础课程展览及研讨会,10月15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多功能厅举办。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等重要嘉宾出席展览并研讨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通识教育改革的号召,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深化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继续以“艺科融合”作为未来办学发展的特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2022年底成立了新的基础教学研究团队,面向未来,探索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改革。各团队聘请有丰富基础教学经验的教授,以及优秀青年教师,将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三个学科的学生,在本科一年级阶段重新组合分班,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通专融合”的基础教学目标,推动艺术与科学、设计与美术、创作与理论的交叉融合,面向未来,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助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范式的形成与传播。
《视觉思维》课程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一年级通识基础教学重点改革项目之一,课程教学以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整合知识、构建通识知识结构、奠定视觉认知能力为目标,力求为学生进入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视觉素养基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2023—2024年春季学期,首次开展了《视觉思维》课程的教学工作。由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研究中心主办本次课程展及研讨会,旨在展示教学团队在《视觉思维》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分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思维》课程在艺科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创新路径,检验课程模块的构建与实践,并共同探讨通识课程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与发展方向。
《视觉思维》通识基础课程展览现场
《视觉思维》通识基础课程展览及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视觉思维》通识基础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马泉主持,出席的领导及嘉宾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党委书记覃川,清华大学书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王秀梅,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董书兵,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清华大学教务处通识课程高级主管沈晖,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欣荣,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涂渊,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副主任科员蔡雯钿,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副主任黄启帆,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院长助理何夏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李向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中心讲师梁嘉,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吕曦,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系主任盛菲菲,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教师王娜娜,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蒋松儒,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院长吴萍,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陈辉,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刘莹,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何方,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晓东,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杨明俊,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莫沁杰,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大公,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李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温京博,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郝雪婷,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教研室副教授李文凤,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教研室讲师江菲飞,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任思晓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务办学术主任师丹青,绘画系主任文中言,雕塑系主任陈辉,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陈磊,雕塑系党支部书记李鹤,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聂影;《视觉思维》课题组代表、视觉传达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陈楠,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张宝华,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原博,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吴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周岳和助理教授贺婧等也参加了本次展览及研讨会。
滑动查看更多《视觉思维》课程优秀作业
覃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记覃川介绍了学院自2023级新生开始的本科教学改革,大一学生不分系专业,而是进行通识教育,涉及三个方向和八门左右的课程,包括《视觉思维》课程。覃川讲述了教学组的组建过程,以及老师们对新教学要求的热情和投入。他指出,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过去一年教学改革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以改进课程并推动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覃川希望全国同类院校的老师能够共同探索和达成共识,使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多样化和发展繁荣。
马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表示,学院响应学校教学改革号召,进行了教学改革,强调基础教学对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马赛回顾了学院基础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教学改革研讨和国际国内调研成果,凝练出八门重要课程。他详细说明了跨专业跨院系的教学实践和组建八个教学团队集体备课的情况,旨在统一课程核心知识点和提升教学质量。他还提到将基础部改为基础教学研究中心的初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精品课程,并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专家的宝贵意见,以帮助学院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
杨冬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在研讨会上解读了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强调守正创新,通过减量提质、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选修和跨界课程,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他介绍了课程整合、团队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入,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杨冬江提出了对课程逻辑的重新梳理,建立通专融合的体系,并分享了学分设计的调整。他还讨论了通过课程创新和学科融合,利用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进行课程共建,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马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马泉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强调改革是整体性的,涉及多个模块。他介绍了《视觉思维》课程的核心内容,指出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和AI挑战,通识教育改革至关重要。马泉详细讨论了《视觉思维》课程的构建,包括创新授课方式和跨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他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分享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包括课程重组、连贯性以及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最后,他分享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课程改革的尝试和经验,希望与其他院校共同探讨。
沈晖 清华大学教务处通识课程高级主管
清华大学教务处通识课程高级主管沈晖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2022年以来的改革情况,以及其在艺术领域和清华校内的影响。她提到《视觉思维》课程等改革课程的前沿性和探索意义,认为通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底层逻辑,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沈晖希望学习、总结不同专业教师建设通识课程的经验,并认为这些经验值得推广。她认为,新的课程组织模式对教师有启发,促进了教学共同体和跨学科交流。
王秀梅 清华大学书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清华大学书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王秀梅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书院与美术学院的合作经验,通过小课堂项目形式实现跨专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她介绍了书院自2014年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强调改革目标为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创新人才。王秀梅提到AI对设计和其他工科领域的影响,表示所有学科都需要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她强调工科人才也需要审美提升,培养出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的人才,并期待有更多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交叉合作。
刘巨德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见解,提到清华大学自1905年开始探讨通识教育,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和兴趣的学生。他认为设计学、美术学、艺术理论学应共同推进通识教育,并强调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向美而行,学生的作业应具有高度艺术性。刘巨德分享教学经验,强调从文化高度认识课程,提出课程应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艺术和课程的兴趣,从中获得审美提升和造型观深化。刘巨德对改革起步表示肯定,鼓励团队、老师和学生在每个课题上深入落实,实现更高教育目标。
吕曦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吕曦在研讨会上对《视觉思维》课程表示赞赏,并探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她强调学生培养应综合提升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等素养,并深植中华传统文化。吕曦还讨论了创作与理论学习的结合,以及视觉思维在知识交换和思想交流中的重要性;探讨了设计思维与视觉思维的关系,并认为从艺术通识到专业融通的递进式关系将引发深入思考,为艺术教育未来发展提供新视角。
何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在研讨会上分析了艺术教育改革,特别是设计学科与美术设计史论的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指出教育改革需注重学术传统传承、学科交叉融合及教育资源开放。改革应涵盖美术学、设计学和史论系的全方面基础建设,重视设计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化认知和创新。何洁认为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倡艺科融合,分类施策,注重实践,教育应回归本质,注重专业特色和实际应用,将艺术设计教育分为三大类,并倡议各学校相互学习和借鉴。
张欣荣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欣荣强调基础教学中过程的重要性。她分享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学生认知偏差、考前经验沿袭、审美需求问题以及AI技术的普及。张欣荣介绍了美院设计学院的通识课程,分为应用通识、基础通识和交叉通识,旨在建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为学生提供宽基础教育。她强调一年级通识课程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广泛的交流,不仅限于课程,还包括人才培养的方式。
涂渊 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涂渊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广州美术学院大通识课程的改革情况。涂渊借鉴了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经验,提出了通识教育的设计逻辑和框架,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了“思想、观念、方法、实践”八个字的教学闭环。他详细介绍了广美通识教育的基础段和专业段,以及一年级6+2的模块化课程设计。涂渊还提到了教学改革的难度和挑战,包括学校特色、共识形成、方案不成熟性以及体制机制的挑战。最后,他将广美的通识教改视为一次社会设计和行动,希望通过这次改革推动湾区教育共同体的进步。
蒋松儒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蒋松儒表示,教学成果和过程积累体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尤其是教学管理体系和专家队伍的组织。蒋松儒介绍了天津美术学院在教学体系改革和建设上的努力,包括学科交叉和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他提出在《视觉思维》课程中融入多维思维和动态思维训练的想法,并称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思维和技术上结合以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做法。他提出利用国家战略优势,如京津冀一体化,探讨进行跨院校和跨地区的教学融合和成果展示的可能性,并强调与各高校和专业兄弟院校多交流的重要性。
吴萍 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时尚艺术学院院长吴萍对展出的手绘作品印象深刻,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对激发学生创造性和美感至关重要。她指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强调新思维和新需求,注重方法形成、思维逻辑和行为认知的培养。吴萍提到设计教育环境的间接性,《视觉思维》课程和体验促进学生跨专业合作,形成自主成长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以视觉思维和通识基础课程为核心,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独特,她认为老师团队的多学科背景和跨学科理念对激发学生创造力至关重要。
刘莹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刘莹在研讨会上表示,西安美术学院也在进行教改。她计划将此次学习到的课程思路和教学成果带回去与教研团队共同探讨。西安美术学院目前有三个专业,即视觉传达、展示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在本科一年级时进行通识教育。她希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能牵头组织基础课程的联展,以外部需求或压力推动教学改革和尝试,认为这样的平台对推进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何方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何方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她对展览的感受,认为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因为理科和文科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下将殊途同归。设计思维是通用的,对于文科生和理科生来说都是平稳的,它的训练是为了迎接AI时代的到来。何方指出,艺术学科的思维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AI改变的工作流和设计思维。她认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工智能未来的大时代。最后,她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达到共识,即建立艺术和美的标准,消除理工科与艺术学科之间的交流障碍。
张晓东 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晓东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对展览的感受和思考。他提到学校起源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印刷工艺系,深受其基础教学体系的影响。张晓东强调了教育在时代和国家中的作用,以及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的重要性。他认同通识课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并分享了自己学校正在进行的关于培养审美水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探索。
资料来源 | 《视觉思维》通识基础课程团队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张雪莹
审核 | 王晓昕